从写作的视角切入现代诗歌的教学

2019-07-23 03:00龙潇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回环雨巷现代诗歌

龙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往往存在“就事论事”的倾向。简单来说,就是教师倾向于依据课文的文体特征选择教学的侧重点。以现代诗歌《雨巷》为例,很多教师在分析诗歌之时,都会参考“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思路,尝试向学生诠释这首诗歌的诗意之美。这种思路当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是有时,教师如果“淡化”文体特征,适当从写作的视角加以切入,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效果。那么,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具体如何操作呢?下面从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以终为始,寻找联系

在某作文网中,有一道关于谈论“清欢”看法的作文题,其中有这么几句:

清欢,是什么?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清雅恬适的快乐。一轮明月一袭清风,一壶薄酒一杯淡茶,便可寄托本心,活出清欢的格调。

一般学生看到这段话的时候,往往会在脑海中搜寻和“清欢”直接相关的素材,然后进行写作。可是,如果仅此而已,那么这样的写作“随机性”较大,“方法性”就有明显的缺陷了。其实,这个题干中“一轮明月,一袭清风”的表述,基本可以替换成类似“一朵丁香,一位姑娘”的表述。由此,可以建立这个作文题与课文《雨巷》的初步联系。不过,具体的联系,还得回顾课文本身。

当时,我即兴写下一段话:

小时候,我很喜欢一部电视剧《风云——雄霸天下》。里面有一句诗,是聂风与第二梦聊天时说到的一句诗:倚楼听风雨,淡看江湖路。

这两句诗,不似诗仙之诗那般浪漫与诡谲,也不似诗圣之诗那般沉郁而顿挫,却似有《冉冉孤生竹》般的韵味,就是这么淡淡的,淡淡的。它们散发着如丁香花一般的幽香,衬托出“清欢”的倩影。

这是清欢给我的第一印象,这两句诗似乎在告诉我:

听懂雨,或许就能听懂苏轼词中的“清欢”。

显然,在这段话中,我从自身的经历中挖掘出了与“清欢”这个作文题的些许联系。按照考场作文“观点鲜明、点题明确”的基本思路,便可以确定一个较为合适的作文标题——雨味至,巷清欢。

二、合理过渡,构建框架

那么,正文怎么写?

如果仅仅停留于从课文中选择几个细节进行直接或者间接引用,完全不能体现《雨巷》这篇课文的特殊性。毕竟,在实际写作中,对任意课文素材的处理,都可以适当选取个别细节,那样的话,这种写作方法的可模仿性、可操作性就大打折扣。再者,我们始终不能忘记,《雨巷》是现代诗歌,现代诗歌的美要在作文中有所体现,而体现的过程中又要兼顾考场作文的写作层次,体现写作者对“清欢”这个作文主题的深刻认知。

因此,构建写作框架尤为重要。

于是,我想到了考场议论文写作常见的“三分”结构。所谓“三分”,即议论文写作中常见的“并列式”的三论点结构或者“层递式”的三论点结构。很巧的是,诗歌《雨巷》中也有“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三”并不一定是具体数字,而可能代表的是“多次”。熟悉《雨巷》的师生肯定很容易想到诗歌中有很多“类似”的表述,而这种表述就是《雨巷》的诗意之美,或者说是一种回环往复之美。

从写作的角度去思考,我们可以用“回环往复”的写法构造出三个小标题,然后在每个小标题之下,再用回环往复的写法接续成文。这样,整个文章的基本框架就可以搭建成功。

首先,构造回环往复的标题。在作文标题确定为“雨味至,巷清欢”的前提下,其他几个小标题的格式如果与标题保持一致,那么整篇作文就会显得“一气呵成”。与此同时,考虑到《雨巷》多处前后“相似”,仅在细微处调整字词的写法,我把三个小标题依次确定为“余未至,想清欢”“雨危至,响清欢”“雨味至,巷清欢”。这三个小标题很相似,属于同音小标题,并且有一定的诗意性及层次感。

其次,构造回环往复的正文。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每段文字中,有些句子重复出现,比如“这时,我们……”或者“这时的清欢……”这种类似的句子重复出现三次;其二,考场作文中,适当的拓展是必要的。《雨巷》的故事发生在“雨中”,而宋代词人蒋捷《虞美人·听雨》中曾经将“听雨”分成“少年”“壮年”“而今”三个阶段。只要稍加注意,将这三个阶段与我们对“清欢”的认识加以联系,整个文章的厚重感便会随之增加。

三、躬身下水,示范内容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适当“亲自下水”是必需的。这样,学生才能有十分具体的参考依据。

下面是本人下水文的正文部分:

余未至,想清歡

初读《雨巷》,很多人都会认为它是一首“爱情诗”,里面那个撑着油纸伞、结着愁怨的姑娘,就是戴望舒所喜欢的姑娘。这时,我们听雨,犹如宋代词人蒋捷在《虞美人·听雨》中所谓的那个少年,总是倾向于关注带有“红烛昏罗帐”色彩的内容。

这时,我们可能没有实际去过江南,也没有真正见过雨巷,却可以通过《雨巷》的文字去想象那个美丽的姑娘。

这时的清欢,也是淡淡的,随着雨声,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在我们心里留下些许“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痕迹。

雨危至,响清欢

再读《雨巷》,或许已然壮年,人在屋檐,客居江舟。我们可能会特别注意到里面有些看似不大好的话语,如“默默彳亍着”“哀怨又彷徨”“颓圮的篱墙”“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经历过风吹雨打的我们,此刻,会觉察出一丝沧桑的感觉。雨巷姑娘虽美,但毕竟最终与我们擦肩而过,留下的除了丁香花的味道,还有绵绵无尽的感伤。

这时,我们经历了不少危机,无数次在瓢泼大雨中黯然神伤,多少次想放弃而不能,多少次求成功而不得,只能眼看着“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这时的清欢,夹杂着妥协与无辜的细沙,在我们傲骨间沙沙作响,摩擦出“强颜欢笑”的音律。

雨味至,巷清欢

岁月从不曾饶过任何人,我们总有两鬓斑白的那一刻。

这时读《雨巷》,所有的文字内容早就已经不重要了,功名利禄早已如过眼云烟,人世间悲欢离合也已经被看淡、看轻。

这时的清欢,是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种种温情细节:桌上的粗茶淡饭,阶前嘀嘀嗒嗒的雨声,几位“幽赏未已,高谈转清”的少年,一本书,一位同样白头的她……

这时,小巷中的雨声我们听得真切,每一滴雨水都值得品味。

这时,我们起身跟着丁香姑娘一起向雨巷的尽头走去。

这时,一个熟悉而陌生的老者站在雨巷的尽头,撑着一把刻字带诗的油纸伞。

隐约中,我们看见——

那字:黄州惠州儋州!

那诗:人间有味是清欢!

四、适时推广,挖掘深意

虽然《雨未至,巷清欢》只是一篇针对“清欢”这个作文主题而写就的下水文,但这篇下水文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让我和我的学生重新认识了自以为熟悉的课文。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从写作视角重新审视现代诗歌教学的思路。

以后,再次面对课本里的现代诗歌时,比如《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不是也可以参考这种思路呢?同时,这篇下水文仅仅只是针对现代诗歌,在古代诗歌的教学中,教师是否同样能参考这种思路呢?此外,课文中的其他文体,比如戏剧、文言文等,能否同样从写作的视角进行切入呢?

关于以上种种问题的答案,需要教师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总结。

综上所述,当一名教师长期陷入教学的“固化”思路,从写作的视角切入或许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思路。毕竟,这种视角能让教师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如若不然,当你“未觉池塘春草梦”之时,别人或许早就领略过“阶前梧叶已秋声”的场景了。

猜你喜欢
回环雨巷现代诗歌
戴望舒《雨巷》(节选)
英语现代诗歌对物的观照及其诗意生成
“不”与“无”的奥秘——评王学东诗集《现代诗歌机器》
体验的真挚与表达的超越——王学东《现代诗歌机器》观察
透 月
雨巷,你可曾记得我
学习“骑撑前回环”动作的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初恋是条幽深的雨巷
梦中的雨巷
现代诗歌教学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