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稳定性训练对青少年女足动态平衡能力的影响

2019-07-26 06:34杨斌
商洛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动态平衡女足比值

杨斌

(商洛学院 体育教学研究部,陕西商洛 726000)

据FIFA 统计[1],青少年球员全球约有2 200万,每年损伤发生频率为22~30 次/100 人。足球项目的运动损伤大多与下肢肌力、平衡能力有关,主要以膝、踝关节为主。平衡是指人体能够在运动或受外力影响下自动调整并保持自身原来姿势的一种能力。平衡能力是人体生理机能的一部分,也是体能训练中的重要环节。神经肌肉系统的训练可有效降低运动损伤与改善机体的动态平衡能力。运动员的运动协调、平衡能力及力量越好,就越容易完成高难度姿势控制和复杂性运动操作任务(如复杂灵敏性练习),受伤的可能性也越小。国内外关于核心稳定性有所研究,所谓“核心稳定性”是指,在运动中控制核心部位关节或肌肉的稳定姿态,为上下肢更好的配合起支点作用,并协同全身发力,使其整个力量的衔接达到最佳状态[2]。Herett J 等[3]研究发现,与稳定状态相比较,不稳定状态下执行同样的练习时,核心肌肉会被更大程度激活。杨斌等[4]指出,核心稳定性是在运动链中起到完美结合力量与运动的一种能力。黎涌明[5]和陈小平[6]等认为核心稳定性可为四肢肌肉的发力建立支点,为上、下肢力量的传递创造条件。基于此,本研究以高校科技帮扶地方体育事业为基准,以监控青少年女足运动员体能训练为核心,在合理运用核心稳定性训练的基础上,构建商洛市优秀青少年女足运动员动态平衡能力的指标体系,探索其运作模式和实践方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商洛市校园足球青少年女子足球运动员60人,其中最小年龄13 岁,最大年龄17 岁,平均年龄(14.5±6.3)岁,平均身高(159.6±5.7)cm,平均体重(47.1±5.9)kg,平均下肢长(89.5±6.3)cm。训练年限均为2~3年。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查阅国内外女足体能训练、核心稳定性训练及动态平衡能力等相关文献及资料。

1.2.2 测试法

1)SEBT 测试

星形偏移平衡测试(SEBT)方法是人体动态平衡功能的评价方法[7-8],见图1[9]。

图1 星形偏移平衡测试

2)YBT 测试

Y 型平衡测试套件(简称YBT)参考徐飞等[10]的方法。据测得数据计算YBT 综合得分(YBT composite score,YBT-CS)以评价运动员动态平衡能力,计算公式:

许多现代建筑的发展往往来自于传统建筑空间对气候的适应。对传统建筑来说,由于地域和气候条件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空间设计。比如,在我国的华南地区气候比较温暖湿润,因此,在空间设计中应重视通风与防热以及整体空间布局,从不同方面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减轻居住环境受到气候适应性的影响。因此,在不同的地区针对建筑空间的设计,要对周边的环境提前进行勘察并给出相对完善以及合理的设计方案,除了要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还应当注重提高施工效率以及对资源的利用率。

3)测试指标

SEBT 指标:伸远平均数/下肢长比值是用伸出的远度与下肢长度之间的比值作为评价核心稳定能力的指标[11-15],比值高则平衡稳定性好。优势腿比值/非优势腿比值是右腿支撑各方向伸远/下肢长与左腿对应方向伸远/下肢长的比值,比值越靠近1 说明左右腿支撑越对称,比值远低于1,说明右腿支撑平衡稳定能力差;反之,如比值远大于1,说明左腿支撑平衡稳定能力差[4]。

1.2.3 数理统计法

测试数据将用平均数±标准差(×±SD)表示,数据采用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动态平衡能力的初诊断

2.1.1 SEBT 初测

表1 SEBT 初测“远度平均数/下肢长” 指标

由表2可看出,前侧方向左右腿支撑基本对称;外、外前侧方向右腿平衡稳定能力略差;内前、内、内后、后、外后侧这五个方向左腿平衡稳定能力略差;但平均起来看,研究对象整体的左右腿基本对称。

表2 初测“优势腿/非优势腿”比值

2.1.2 YBT 初测

由表3可看出,左右支撑腿均在前侧方向上最低,后内侧方向上最高,后外侧方向上次之。

表3 双侧YBT 动态平衡能力初测

2.2 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案

2.2.1 稳定状态下的静力保持训练

1)第1~4 周练习名称

A 为俯撑桥(手、肘)支撑;B 为仰撑桥(手、肘)支撑;C 为侧撑桥(手、肘)支撑;D 为仰卧挺髋;E 为“V”型静态仰卧控腹;F 为仰卧抬腿控腹;G 为单臂俯撑控腹;H 为单臂仰撑控腹;I 为俯卧异侧肘脚支撑控腹;J 为侧卧异侧肘脚支撑;K 为膝臂交叉两头起;L 为异侧单腿单臂向上摆动;M 为异侧俯卧单侧肢体屈伸。

2)第1~4 周周训练负荷及间歇时间

表4为第一阶段(第1~4 周)核心稳定性训练的负荷练习。此阶段训练目的在于使运动员体会核心稳定性训练时肌肉用力的感觉、学习和掌握核心稳定性训练的技术动作要领、提高自身核心部位肌肉、韧带、关节、肌腱的功能状态。练习方法也多为静力性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方法,每种练习方法的负荷与间歇时间给出了明确的规定,至于每种练习方法之间的间歇时间可根据运动员恢复的情况灵活掌握,一般时间不超过5 min。

表4 第1~4 周练习负荷及间歇时间

2.2.2 非稳定状态下静力、克服自身阻力的训练

非稳定状态下的平衡训练,首先,初学者要适应瑞士球的不稳定性,进行坐、跪、站等平衡练习。

1)第5~8 周练习名称

A 为踩球上前弓步;B 为球上坐姿练习;C 为球上跪姿练习;D 为球上坐躺练习;E 为双腿撑球俯撑;F 为屈腿举球;G 为俯卧腿拉球;H 为仰卧腿拉球;I 为俯卧单腿撑球转髋;J 为仰卧单腿撑球左右摆腿;K 为跪地滚球前伸;L 为球上转髋练习;M为球上滚肩练习;N 为侧身直腿夹球上举;O 为球上背弓;P 为球上俯卧挺起;Q 为球上背桥。

2)第5~8 周训练负荷及间歇时间

表5为第二阶段(第5~8 周)核心稳定性训练的负荷练习。此阶段练习需靠部分器械制造出不稳定的状态,如瑞士球、平衡球、海绵垫子等。刚开始练习借助外力保持平衡,熟练后需自行完成。通过此阶段可直接调动深层肌肉与神经系统的参与度,能让运动员深刻的体会到核心稳定性训练中主动控制肌肉用力的感觉,进一步加强小肌肉群的功能状态。训练负荷可参考表5。

表5 第5~8 周练习负荷及间歇时间

2.3 核心稳定性训练前后动态平衡能力的变化

2.3.1 训练前后双侧SEBT 动态平衡能力比较

由表6可见,核心稳定性训练前后,全体受试者双腿测试百分比在8 个方向上的总体趋势是后>外后>内后>内>外>前>内前>外前。通过8 周的核心稳定性训练后,各方向上无论是训练前后,双侧在8 个方向上均为后侧方向比值最大,外后侧方向次之,内后侧方向排第三,内侧方向排第四,外侧方向排第五,前侧方向排第六,而外前侧方向在优势腿支撑时比值最小,但在非优势腿支撑时却排第七。但经过为期8 周的核心稳定性训练后,SEBT 测试结果有了明显的提高在8 个方向上均表现出统计学意义P<0.01,这说明与训练前相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表6 SEBT 训练前后动态平衡能力结果对比

由表7可见,外、内两侧方向上左右腿已对称;其次是内后、前、外后、后、外前五侧方向上左右腿基本对称,但内前侧方向数据显示出左腿平衡稳定能力略差;以上数据可看出非优势腿的平衡稳定能力仍有待提高。但从整体的平均数来看,通过8 周的核心稳定性训练60 名受试者整体的左右腿已基本对称,这充分说明核心稳定性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动态平衡能力,还有利于运动员肢体两侧的均衡发展。

表7 训练后“优势腿/非优势腿”比值

2.3.2 训练前后双侧YBT 动态平衡能力比较

由表8可见,通过8 周的核心稳定性训练后,受试者双侧YBT 动态平衡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优势腿YBT-CS从85.48±4.82分提升到94.85±6.79分,P<0.05;非优势腿YBT-CS从82.61±5.76分提升到 93.96±6.48分;优势腿动态平衡能力提升的更为明显。YBT-CS 综合测试结果显示,左右腿支撑均表现出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与训练前相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表8 YBT 训练前后动态平衡能力对比

3 讨论与结论

经过为期8 周的核心稳定性训练,通过SEBT、YBT 动态平衡能力等数据对比分析,发现青少年女足运动员动态平衡能力已显著性提高,表明核心稳定性训练是提高青少年女足运动员动态平衡能力的有效手段,并且还可预防踝、膝关节的运动损伤。通过8 周的核心稳定性训练60 名受试者整体的左右腿平衡能力已基本对称。双侧SEBT 动态平衡能力在8 个方向上的总体趋势是后>外后>内后>内>外>前>内前>外前。核心稳定性训练后SEBT 测试结果在8 个方向上均表现出统计学意义P<0.01;双侧YBT-CS 综合测试结果也表现出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动态平衡能力测试结果均说明训练前后相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猜你喜欢
动态平衡女足比值
姚春生
致敬女足!致敬为水产事业而奋斗的女神们!
冠军游行
赏析2017年高考物理动态平衡问题
我国高水平女足裁判员培训现状调查
析拉绳旋转试题解动态平衡问题
动态平衡问题的分析
物理中的比值定义法
浅谈动态平衡问题的解法
不同应变率比值计算方法在甲状腺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