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构建“纵向推进,横向融合”的立体协同育人体系

2019-08-01 10:26王丽娟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育人思政

王丽娟

(绵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

高校的首要功能是人才培养,终极目标是实现立德树人,这个任务首先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下简称“思政课程”)上。十多年的教育实践表明,在不断进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仍存在一个潜在性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面临着孤岛式的困境,思想政治教育和其它专业教育仍然存在“两张皮”现象,无法实现有效整合。学校的人才培养要依托学院的专业培养,专业培养要依托具体课程实施,学校层面-学院层面-教师层面,如何实现立德树人的纵向推进,构建立体育人体系;公共课与其它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之间如何实现立德树人的横向融合(即“课程思政”),达到无缝对接,搭建育人立交桥,已是困扰高等教育多年的问题。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系统性建设,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育人质量提升工程,以“课程思政”为抓手,以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为主导,以各学院具体实施为落脚点,以教师融入教学为着力点,构建起“纵向推进,横向融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育人体系,完成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一、必然选择:实现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必须开展协同育人

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把党和国家对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出一个新的更高的要求。会议的主旨、主题、核心任务和根本要求都是培养人,而人才培养最根本的问题是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高等教育要完成这样的历史使命,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1]。对于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立德树人”原则的贯彻和正确价值的导向工作,应当是整个高等教育、所有课程和所有教师都应当承担的基本职责,而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教师的单方面工作。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打破多年形成的“两张皮”现象,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绝不能依靠思政课单纯一条线,不能跟专业教育搞孤立甚至对立,要加强嵌入式、融入式、渗透式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使之紧密联系起来,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因此,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到学院的专业培养目标,再到教师的课程教育目标,都要融入育人的首要功能,层层推进,纵向贯通,搭建起纵向推进的协同育人体系,使育人的根本任务在高校落地生根。

二、有效路径:课程思政是实现协同育人的时代要求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最终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2]由此,“课程思政”工作应运而生,它的出现,充分解决了之前思想政治工作“两张皮”难题,打通了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育人的“任督二脉”,在全国各地运行效果凸显。但是,课程思政改革作为落实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抓手,与“思政课程”并不是两个孤立的群体,要在横向上有效融合,彼此贯通,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对高校课程思政提出了新的要求。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当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架构课程思政的最终目标。课程思政要求的提出,是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认识与规律的深刻把握,目的在于深入发掘其它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将立德树人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高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教育课、专业教育课程充分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3]。

三、具体实施:构建“纵向推进,横向融合”的协同育人体系

根据上述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拟构建的立体协同育人体系为: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将育人目标、育人过程、育人结果在纵向上实现层层推进,横向上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互融合,构建一个纵横结合的立体协同育人体系。具体内容见图1。

图1 立体协同育人体系图

(一)纵向推进的育人体系:学校-学院-教师层层推进

1.学校层面:顶层设计中定位“思政元素”,设计“人才思政”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实现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不是单个教师的事,需要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周密规划,从学校层面去设计人才思政;各学院认真组织,责任落实,从学院层面打造专业思政;每位教师倾力参与,尽职尽责,落实课程思政。为此,学校应当按照“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部门协同配合、以行政渠道为主组织落实”的思路,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因此,学校在政策制定、方向把握、氛围营造、队伍建设、考核评价等方面,要转时态、转语态、转状态和转心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为协同育人建设工作创造条件、提供保障。

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学校要成立相应的专门机构,专题研究人才培养问题,将人才思政纳入学校发展规划纲要,在顶层设计中落实人才思政战略。

二是要组织全体教师开展人才思政专题学习,通过“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形成人人思政、时时思政的良好思政氛围。

三是要为学院与教师实施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提供良好的平台,在硬件和软件上倾力投入,提供充分的支持和保障。

四是学校领导要带头上讲台,到课堂,为学生上大课、讲大势、传大道,使思政教育真正成为“一把手工程”。

五是学校要出台有关人才思政建设的相关文件,要在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相关思政元素,包括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过程、人才培养结果中要体现思政元素,为学院进行专业思政提供思路和方向。

2.学院层面:细化操作中凸显“思政元素”,打造“专业思政”

各二级学院是具体落实学校人才思政战略的部门,要根据学校人才思政的整体规划,结合学院的专业规划、专业特点和教师队伍特点,在专业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打造专业思政。

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各学院按照学校要求,系统学习课程思政相关文件精神,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位置,充分研讨挖掘各专业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科学合理地融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设计。

二是修订本单位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育人要求,细化育人规划,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在培养目标中凸显“思政元素”。

三是重视专业培养过程,根据专业特点,制定学生专业培养期内的年度成长目标、学期成长目标,在培养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

四是总结提炼反思,学院要充分挖掘专业思政融入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新现象,及时总结、提炼,及时反思、修正,在专业培养结果中体现“思政元素”。

3.教师层面:落地做实中注入“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思政”

教师是育人的直接执行者,如何落实学校的人才思政战略、学院的专业思政方案,需要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注入思政元素,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

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要在课程教学目标中设计“思政元素”。教师应当紧紧围绕实施课程思政的目的和要求来考虑、设计和实施,要深入研究所教课程的特色和优势,深入挖掘所授课程的政治、经济或文化背景,既要联系课程背后隐含的人文历史,又要密切联系当前的热点问题,去寻找课程思政的切入点,深入思考如何将思政元素通过隐性教育的方式融入到教学中去,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为此,教师要提前制定本门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计划表,将思政元素在教学目标、教学计划中充分体现出来。

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教师可根据课程特点,在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外实践、课后作业中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教学过程中,从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国精神、塑造正确三观、提升道德素养、培育法治观念等方面体现思政元素,从而激活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做人。

三是在教学结果中体现“思政元素”。教师可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前后对比、纵横对比以及学生的现身说法,观察学生的发展变化,收集学生的所思所想,检验自己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在结果中去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二)横向融合的育人体系:“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横向贯通

“课程思政”体系的整体建构,离不开传统思政课程的引领示范作用。而专业课程教学在思政教育方面具有独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可使思政教育更加生动和立体。但是在实施中如何有机而不牵强地进行,如何做到润物无声的渗透、自然有机的延伸、无缝无痕的融合,要将思想政治之“盐”溶入课程教育之“汤”,需要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点,互通互补,凸显育人特色。

1.任务共担。如何最大限度地将教师课堂中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出来?首先要利用思政课教师的思政优势,将学校思政课教师与非思政课教师结对帮扶,共同承担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任务。

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组织思政课教师对非思政课教师进行思政素质培训。非思政课教师要在课堂上融入思政元素,教师自身首先要有较强的思政素养、深厚的思政情怀、清晰的思政思维等基本素质。因此,首先要对非思政课教师进行思政素质培训,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政治观念、丰富的政治理论功底、深厚的家国情怀、高尚的人格魅力,做到以德立人、以理服人、以身示人,更好地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智慧人生的引路人[4];培育非思政课教师拥有正确的政治思维,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明辨是非,在敏感问题上能有正确选择,在关键问题上能够守住底线、坚守原则。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流畅地将思政内容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无缝对接,恰如其分地传递育人导向,激发学生思考,激励学生积极健康向上成长。

二是思政课教师对非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进行分类指导。由于思政教育的特殊性,非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巧妙融入思政元素是一大难题。思政课教师要针对其教学特点,进行分类指导。比如可以根据学科门类,分文科、理科、艺体类进行分类指导。文科类重在优秀文化传承、家国情怀升华、价值观塑造等方面;理工类重在工匠精神传承、技术创新创造、科学与奋斗精神弘扬等方面;艺体类重在红色经典传承、职业素养提升、德艺双馨追求等方面提炼其思政元素,研讨其思政方法,总结其思政效果。

三是思政课教师和非思政课教师共同承担非思政课程教学任务。在课程思政过程中,可以根据特定的教学需求,在某些环节、某些章节、某些过程聘请思政课教师加入到教学过程中去,通过思政课教师特殊的身份、特别的教学过程、特定的教学方式和特别的教学语言,共同完成课程思政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中去体会、思考、感悟,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

2.内容共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方法,而且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过程。思政课教师要运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与非思政课教师一起,对教学中的思政元素进行研究、提炼、加工、总结,对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融入思政元素的方式方法进行共同研究、探讨。

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共同提炼课程的思政元素。根据课程性质,研究课程特点,共同深入挖掘、分析、提炼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共同制作课程思政教学计划表,共同完善课程教学课件,共同讨论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思政要求。具体操作可按学科分类提炼,比如:自然科学类课程要在探究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注意研究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工匠精神和奉献精神,新时代的创新创业精神;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立场,注重文化传承和人格塑造,适时、适地、适切地提炼出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创新精神、责任担当、价值引领等思政元素[5],注意培养学生鲜明、正确的政治立场,深厚的爱国意识、人文情怀以及创新精神、审美情操等品德素养。

二是共同研究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的方法和技巧。思政课教师要帮助非思政课教师,共同研究如何在教学目标中设计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方法、手段,在教学结果中体现思政元素的技巧。

3.成果共推。思政课教师与非思政课教师在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讨论、共同参与的基础上,共同总结、提炼本门课程的“课程思政”成果,并与思政课的成果融合,共推共享,助力学校“课程思政”成果。比如,可收集、制作课程思政的专题课件和经典案例集结出版,可收集、制作学生课程思政效果的图文、音像视频资料,也可结合文科类、理科类、艺体类的专业特点,分类收集、整理相关成果,还可以构建课程思政的网络资料共享平台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把学生真正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学校、学院、教师共同发力,纵向推进,形成合力,更需要思政课教师和非思政课教师携手共进,横向联手。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导向,不断把立德树人的要求贯穿到学校教学工作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坚持以文化人、以身示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理想信念情怀以及责任担当,教育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6]。让所有教师都挑起“思政担”,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思政人”。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