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萌:学语文,何必匆匆

2019-08-01 15:51阎家珲供图张萌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9年12期
关键词:张萌小西家长

本刊记者_阎家珲 供图_张萌

“学语文,何必匆匆”,这是最近张萌在工作室为三十多位家长做的一场演讲。她认为快节奏和重压力下的匆忙会让学生甚至家长的情绪积累诸多焦虑、不适应,最终对学习、生活产生负面影响。这场“心灵的疏导”,让家长面对孩子学习成长的心态变得轻松阳光起来了。

“文学就是一门可以让人慢下来的学科。”为了让孩子们爱上语文,张萌开始了多种尝试,观察花草树木、办读书会、开影评会,阅读、写作、文言积累交错进行……从体制内到体制外,从为人子女到为人父母,她的探索之路也从未停止。

张萌挺“萌”的,身材娇小,清秀短发。有时,她还会称呼你“宝宝”。

十五年一线语文教学经历,让张萌收获了一大批“粉丝”。同行称她“名师”,朋友叫她“斜杠青年”,家长形容她“明明可以靠颜值,偏偏却要靠才华”。而学生,有的喊她“姐姐”,有的唤她“张妈妈”……“小小的身体蕴含大大的能量”,她的能量形成了一种“场”,仿佛一种魔力,让这个八零后的川妹子,有些不一样。

“文学能让你慢下来”

在体制内教书时,张萌就比较“另类”。

她会带学生去街心公园,两人一组选择一棵最能代表对方的树,观察树的大小、形态、触感和味道。然后,蒙起双眼,光脚走在林子里,凭记忆和感觉去寻找那棵树。

每学期,她总会留几堂语文课放电影。从迪士尼动画片到《阿甘正传》《美丽心灵》《放牛班的春天》《地球上的星星》……一部电影就是一个世界,孩子们为之欢喜、感慨甚至落泪。

从三亚旅游回来时,张萌背了一麻袋贝壳海螺,过安检还被拦下,只是为了给学生一人一个。那时她在三环外的一所城乡结合部小学支教,孩子们几乎没有见过大海,兴奋得炸开了锅,每个人给属于自己的贝壳起了名字,还收集不同海螺的共振声,谱了一段小曲儿。

……

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张萌认为如果语文课只是抄点东西,做点题,或者背一些课文,那太没意思了。“文学需要品味,需要碰撞,我希望他们的心可以被拨动,能够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

在快节奏的时代,很多东西都数据化、数字化,孩子们被电视、手机、iPad等电子媒介包围,连发呆的时间都没有了。张萌回想自己小时候,有很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可以和小伙伴跳沙坑、玩橡皮筋;也可以自己当裁缝给芭比做衣服、捡拾干树叶点着火给小猫咪做饭……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她感受到日常的美丽和丰富,滋养了她对文学的理解。

所以,当了老师以后,她常跟家长建议不要将孩子的物质生活搭建得太过丰富,应该让他们酸甜苦辣的滋味都尝一尝。在课堂上,她尝试用读书会、影评会、宠物交流会、辩论会等多种语文学习形式来增加孩子的体验活动,让孩子们远离“空心病”。

“有的时候慢一点,才是适宜生命成长的,而文学就是一门可以让人慢下来的学科。希望理工科的孩子,也有一些文学气质。这样他的生活视野会更广,人生会更从容一些。相反,只迷恋数字、数据,时代越快,他也会越来越快,最终被卷进去。”

带着一份理想与情怀,张萌希望自己教出来的孩子能够真正喜欢文学、具有文学素养,甚至文化素养。

那么如何让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的小学生建立对文字的情感、怎样让孩子感受到文字转化为图像的乐趣?张萌同样尝试了很多:从共读绘本讨论交流、图画书过渡到研读文学经典、读写结合……这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从桃李年华到自己结婚有孩子,张萌在三尺讲台上留下了太多东西。

在一期女性访谈节目里,她曾这样形容走过的十五年:如同虔诚的佛教徒刺破手指,滴血抄经。你一直用精血养着这群稚子,浸着他们,精血里有你的真诚,你的意志,你的情感……

为了让孩子们爱上语文,张萌开展了很多活动

张萌带大家用橡皮泥捏书中最喜欢的角色

种下的种子都会生根发芽。如今已经上大学的丁芸回忆起小学的语文课用了“超级享受”四个字,正是那些年的文学启蒙让她喜爱上了文学,现在虽然学的是财会专业,但是依然会定期阅读文学作品;已经进入大学的谢昊阳则表示自己小时候其实不喜欢写文章,但因为张萌在语文学科上对他的尊重和鼓励,逐渐爱上了写作,现在虽课业繁重,但每当阅读完一本书或者看完一部电影后还是要记上几笔“读后感”。

齐麒回忆:“张老师曾经给我们播放过一系列关于丝绸之路和中国古诗词的纪录片电影,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之美,真的很幸运拥有一个好的开始。”

“问题学生”也能乖巧起来

张萌班上的学生,几乎没出现摩擦冲突等问题,同学之间关系很融洽、友爱。

曾经有个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母亲因癌症不幸去世,孩子整日消沉,打击很大。面对亲人的离别,太多的安慰和鼓励反而会让孩子更加难过,如何以另一种方式让孩子明白当生命出现戛然而止或猝不及防时,要做一个勇敢者呢?张萌寻思了几日后,在全班开展了一次整书阅读,而书的名字就叫做《妈妈走了》,讲述的是九岁的主人公乌娜在失去妈妈后与家人互相鼓励、关照走出悲痛的故事。这本书读了半学期,最终故事的主人公找到了成长的途径,而男孩子也逐渐走出了心中的阴影。

到了六年级,大家快要毕业的时候,不少孩子的信中向张萌提到:姐姐,三年级的时候,您曾带我们阅读《妈妈走了》这本书,我们在四年级的时候明白了您的深意,就是圆子的妈妈走了,您想让我们互相鼓励关爱他,也想让他自己坚强起来……

孩子们都知道,只是没人来“戳穿”张萌,他们默默地用自己的方式关爱着那位同学。

温柔、温暖是张萌班级的班风,也是张萌的力量所在。林清玄曾说,柔软的心有力量。在张萌面前,再凛冽的风也能收住劲,让无数老师头疼、束手无策的“问题学生”,都能乖巧起来。

最让张萌难忘的,是一位叫小西的孩子。

小西的父母因工作原因,常年在外地,很少陪在他身边,由外婆一手带大。外婆对孙子过度宠爱,这使得七岁的小西性格很怪癖,从不与其他孩子交流玩耍,上课不听讲,自己在书上涂鸦或者戳小孔玩。当被批评的时候不仅不认错,还露出一副桀骜不恭的神情看着你。开学没多久,几乎各科老师都来张萌这里抱怨过这个怪孩子,有时候课上到一半无法继续进行教学,有的老师就会把小西“提溜”到张萌这里。

不同于一些班主任的做法,张萌从不立即当着各科老师的面批评学生,她内心断定这么小年级的孩子如此的剑拔弩张,多半是因为家庭没有给予足够的关爱,他才会把冷漠的一面投射在老师同学身上,如果此刻自己也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只会让情况雪上加霜。

“这个孩子的情况我还需要再了解一下,我一会和孩子沟通后来找您可以吗?给您添麻烦了。”客气且委婉地先替男孩子把事情暂时缓一缓,等到下班后办公室的人都走完了,张萌才会和小西谈谈当天发生的事情。

将近大半学期的日子,张萌都是天黑才回家,她走进小西的生活,隔三差五去家中做客,和外婆唠唠家常,也和小西的父母沟通了许多关于亲子教育的话题,小西妈妈最终选择辞去繁忙的工作回归亲情的陪伴;小西的文字敏锐度很高,张萌常鼓励他坚持写作,与他分享不错的阅读书籍……小西的心扉逐渐敞开了,开始亲切地唤张萌为“张妈妈”,性格也开朗了起来,如今已是一名阳光且风趣的大学生,一直与张萌关系熟络,最近谈了女朋友,首先把照片发给了张萌,开玩笑说:“张妈,我可是先给您看的哦,我妈那里先别告诉她。”

如此性格古怪、行为怪癖、甚至有生理缺陷的孩子,学校前前后后送了好些在张萌班里,奇怪的是,这些“问题学生”只要遇见了张萌,言语激烈的学生温和起来了,抑郁症的孩子变得开朗了,甚至得严重自闭症的孩子,也逐渐能在张萌的课上抬起头,听到感兴趣的地方插嘴发言的频率提高不少……

张萌有时候跟学校“抱怨”:“前儿那孩子我费好大功夫才进入正轨,怎么这班又来‘人才’了,我招架不住啊!”领导心领神会地冲她笑笑说,知道你辛苦,学校也有些无奈啊,有的家长不愿孩子去特殊学校,想要随读,只有放你班上我们才放心。

也许,在张萌班中,这些孩子最容易放下戒备心,轻松愉快地学习。

“我常想自己能为这些孩子做些什么,就算做不到太多,至少也要做到理解和尊重。”在张萌看来,“问题学生”的解决也不可操之过急,生命发生的变化需要时间去等待。

辞职后的教育之路

张萌的“名气”越来越大,善于管理学生、能设计趣味课程,会编写教材,她的阅读赏析和创意写作课还常登上省市名师讲台,连续五年荣获“全国优质教学成果”一等奖,成都市武侯区学科带头人称号,成都市骨干教师培训导师……学生、家长、学校都对她赞赏有加。

“几乎所有的人都觉得我会在这个岗位工作一辈子,评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一路向上,直到白发苍苍,光荣退休。”

可是,张萌辞职了。

这个爆炸性的事件,张萌说自己倒是没考虑多久,四五天的时间就决定了。

“有很多东西在支撑我做这个决定。那时候儿子元宝一岁六个月,他爷爷奶奶从北方来带孩子,首先“隔代亲”让老人对孩子百依百顺,无比宠爱,我觉得不是长久之计。其次这十几年中我看到了太多的孩子问题都出自早期家庭教育,我不能缺席自己孩子重要的幼儿时期。”身为一名教师,作为一位母亲,张萌做出了辞职的决定。她连最好的朋友都没说,“悄悄的走了”。

“某个朋友过了一年半才知道这事,半夜两点打电话来问我为什么如此大的事情不说一声。”张萌说圈里的多数人都是一年后才知道她辞职的消息,先是不相信,接着是惊诧,最后大家纷纷说:真没想到看似温柔的你这么有勇气。

.张萌认为母亲的陪伴可以为孩子一生的良好性格打下基础

橡子室读本首页,张萌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写了不同的寄语

孩子们说,我们是一个团队,可以成立一个公司。随即画下了“公司”成员图

面对各种各样的声音,张萌依然不紧不慢、不受影响地当着自己的全职妈妈。她查阅了上百本养育书籍,又自学网上课程,向专业人士请教医药学、营养学、幼儿心理学。她开始被身边的新手妈妈们邀约请教育子经验。不久亲友邻里纷纷赞叹,没想到张萌带起孩子来也是得心应手。

而张萌也没有想到,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自己的教育理念反而更加成熟了。

“我以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粗线条类型,整体乐呵呵的那种,但是元宝不是,相反,他比较敏感多疑,喜欢思考和探询问题,有时候还喜欢自己拿主意。他会自己选择出行方式是坐车还是地铁,有时还要求爸爸骑自行车带他去哪一站再坐地铁……我希望他身体强壮并且也精心创造了各种条件,但他是过敏体质,有先天性鼻炎,最近检查还有腺样体肥大,医生建议手术……”

张萌发现这个小生命有时不能顺着自己的意愿成长,才真正明白了生命的不可控性,原来过去很多苛刻的要求都不是真正的尊重生命。过去她并不清楚一个生命六岁之前的状态是如何的,有了元宝之后,张萌发现原来看孩子的幼儿教育就会知道他在童年会出现的一些特征,仿佛是一种投射,六到十几岁的孩子出现的一些问题可能是幼儿时的某些问题没有处理得当。“感觉教育这条路理通顺了似的。同样,当元宝出现一些我曾教过的孩子有过的问题时,我更明白用什么样的方式处理。”

对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加上元宝已经到了进入幼儿园的年龄,张萌觉得是时候继续在教育这条路上做点什么了。在家带儿子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有很多朋友、家长都跟建议张萌做一个属于自己的教育工作室,他们常开玩笑说:“你得贡献余热啊。”

张萌开始认真规划并且实施她的教育工作室计划了。

橡子教育:语文,心灵的瑜伽

二十年前,宫崎骏还没被太多人知道的时候,张萌就因为一个在日本留学的姐姐,看完了他大部分的动画。

“我最喜欢龙猫憨憨的样子,它不会说话,可是却陪伴梅和五月度过了妈妈生病住院最孤单的一段日子。龙猫送了两个女孩一大袋橡果子,种下去后某个夜晚,龙猫和两姐妹一起用魔法让这些小树苗长成参天的大树……”

这些画面常常在张萌的回忆中出现,她觉得无论是对过去的学生,还是自己的儿子,自己一直想做并且在做的教育,其实也就是陪伴他们感受日常生活的美。

盛夏带着儿子参加亲子徒步行,中秋节带着儿子做会发光的小玉兔,还陪着孩子画水粉、做陶艺、跳格子……

“我想既然生命有那么多的不可控性,有时候不需要强行去要求他们,只需用一种最接近他们生命的方式去陪伴他们成长就够了。”

于是今年九月,张萌的“橡子工作室”成立了。

记者来到工作室的时候刚刚立冬,进门后下意识以为进错了地方,因为墙上大大地贴着四个字:美丽瑜伽。

张萌哈哈哈地笑道:当时中介推荐我的那套房子没看上,我希望房间的采光要好,而且一定要左边进光,这样孩子写字时对眼睛好。后来听说有家做瑜伽的不租了,我来一看就觉得行!朋友都说这牌子换了呗,我说不是挺好的,人家是身体上的瑜伽,我这是心灵瑜伽,也是美丽瑜伽!

工作室没有挂牌,也没有广告宣传。如同“悄悄”离开学校一样,她又低调地开始了“心灵瑜伽”。从小学低段到初中阶段,二十几名学生,都是朋友口口相传推荐来的。

不同于一些完全脱离体制教学的“个性化定制”,张萌设计的课程希望借精心选择的阅读材料既衔接体制内教学,又由此锻炼多元思维,开拓出更多的文学视野。“我觉得大部分孩子如果未来继续选择留在国内念书,就不要偏激地拒绝体制内的一些锻炼,毕竟它也有足够多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文学喜爱非常重要,但他们的考试能力也必须得到提升。”张萌密切关注教改的方向,各个区域的考试命题风格,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教学方式,不同教学流派的发展,IB课程近年来与国内体制教育的衔接等等。

国学浸润、古诗鉴赏、整书阅读、口语辩论、朗诵会,张萌将自己教学的经验和想做的尝试与体制内教学有机整合在一起,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课程。

比如,她所带的中高段孩子课程中有必修课“探寻古意”“名著来敲门”“写作密码”等,也有选修课“影视评论”和“文学创作”。这些课程既兼顾应试,又在解决应试的终极问题:思维和能力。“它们就像翅膀不同部位的羽毛,渴望飞翔,就须得不断成长为丰满的双翼”,张萌这样说道。

丰富的课程内容让孩子们爱上了来这里,大家说就像来聚会似的,一个孩子住得远,来橡子工作室要一个小时的车程,张萌都已劝说孩子父母,希望孩子能在有限的业余时间中多休息运动,不必这么奔忙,可是孩子不听,他觉得来这里反而是一种放松,为了不多耽误时间,常常早饭带来工作室才匆匆下肚;另一位孩子原本很排斥甚至是反感语文这门课,前几节课没有正眼看过张萌,上课表现出来的态度也很不友好,张萌反而肯定他敢于真实地表达自己的“不喜欢”,告诉他可以选择慢慢进入这门学科,几节课后孩子转变了态度,开始抢着坐第一排……

家长们也来到张萌的工作室做了一次“心灵瑜伽”。最近她为三十多名家长做了一场讲座——“学语文,何必匆匆”。这些家长的孩子刚步入七年级,张萌觉得在这个转折时期,需要与家长们聊聊。

“家长有时太过看重孩子的学生成绩、学习方式方法,却忽略了情感掌控技能可以决定三分之一的学习效果这一事实。新环境、快节奏和重压力让他们的焦虑与不适应来不及释放,这最终会导致很多问题。我希望家长们也能够慢一点。”

“很多家长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面对孩子学习成长的心态变得轻松多了。”

工作室成立的时间并不长,但如同元宝三岁生日时,张萌在朋友圈记录所言:往后陪你经山历水,愿你永远笑容灿烂。今后的张萌都会像那只龙猫一样等候在这里,陪伴大家,穿过橡树林,收获满满。

尾声

张萌对一切关于“美”的东西都很敏感,她的另一个爱好是设计,“如果我这辈子没有当老师,一定要当一位设计师,亲手设计我喜欢的一切。”为此,她还通过了日本权威色彩机构colortop考核,获得形象顾问以及艺术形象设计师认证,“美好的东西都是相通的,文学也是审美的一种,对于外显的美,我和孩子们从绘本开始,体味图文的互补,用眼看、用心感受。慢慢可以试着欣赏一些画作,尝试去捕捉画者的情绪,补白画中的文字。多去看一些展览,训练自己的嗅觉。反推,则可欣赏到文字的美。”

“如果要我总结一下今后的规划,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不断地学习进步,培育好自己的孩子,过出生活的滋味,形成一个良好的‘场’,这个场只要能够辐射到身边的人,让他们心里都可以载着阳光就很好。过好每一个日子,不匆不忙。”

猜你喜欢
张萌小西家长
燕云十六州地区辽代纪年墓研究
奇妙的汉字兄弟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好朋友
是我抢了你的体重,你抢了我的智商吗
是我抢了你的体重,你抢了我的智商吗
家长请吃药Ⅱ
张萌 “还好”小姐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