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到‘我们’”:夏寂书苑·明月村儿童图书角寒假自然教育主题活动设计的原理

2019-08-01 15:51夏莉莉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9年12期
关键词:儿童图书寒假同伴

文_夏莉莉

2018年1月26日-2月10日,依托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开展乡土自然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夏寂书苑邀请了几位大学生参与设计和执行明月村儿童图书角的寒假活动,并以乐毛家乡土自然学校·素舍研究部为基地开展名为“自然教育在乡村社区营造活动中的应用”的寒假小研究。

1月18-21日,小组成员分组在甘溪镇内对6个集中式组团居住的社区,对农村社区儿童早期教育、家庭教育、生活现状等情况进行调研,采集有效问卷45份,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儿童图书角寒假活动设计。

1月26日至2月9日,图书角连续开展活动15天,每天下午2:00-5:00的授课内容以“国学诵读”和“自然认知”为主,每天晚上6:30-8:00自由活动时间的空间也运行良好,开展的各项活动深受居民喜爱。经过2月2-9日的“漫长的告别”嘉年华活动后,2月10日下午,图书角举行了简短的散学典礼,典礼后,同学们凭积分兑换领取了相应奖品,相互道别。

下文为本次主题活动系列文章中的第二篇,现摘录如下。

“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在所有的人类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后天获得的知识的能力,培养、促进每个孩子智力、身体以及情感的发展,使他们以社会一员的身份长大成人。”

——宇通博文 《作为社会共通资本的教育》

这句引语,道出今年在夏寂书苑·明月村儿童图书角举办面向甘溪全镇儿童的寒假自然教育主题活动的目的。我们希望运用自然教育的活动帮助甘溪的儿童认识家乡,为他们创造出机会和小伙伴一起去共同经历一些什么,借此,在并不遥远的未来,他们应该可以变成更爱甘溪的主人翁。假如这样运营社区公共空间的方式可行,甘溪全镇每个社区都以自然教育为主题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假以时日,通过社区营造,甘溪必然可以培育出一批新苗,培育出属于甘溪的社会共通资本。

儿童图书角是承载社区生活教育功能的空间

社区营造,是一个从“我”到“我们”的过程,那么,在儿童图书角这样一个承载社区生活教育功能的空间里,所有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应该贯穿这一理念。因此,在谈从“我”到“我们”的活动设计原理之前,先来一起理解一下什么是同伴团体:

“同伴团体的功能在于使孩子们学会如何平等地给予和获得,同伴团体自身拥有通过奖惩调节行为的系统,同伴团体是一个发展独立能力的必由之路……同伴团体的另一个功能是将孩子置于历史中。我们在长大并能够回顾自己经历的年代之前,并不会将自己定位为某一个特定年龄段的成员。正是通过与同伴的对比我们才认识到自己是同龄人中的一员。”(《儿童、家庭和社区:家庭中心的早期教育》)

为了让“同伴团体”的概念深度植入孩子们的心灵,今年寒假,报名成功并缴纳纪律保证金的孩子一共有42名,根据对活动内容掌握的情况以及课堂表现,分成7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1名小组长,作为该组的代表负责照顾组内成员、领取任务并召集组内讨论等事务。

儿童图书角采用混龄教学

人类是凭兴趣爱好去求取知识的物种,而且,在真实社会里,人们并不以年龄分组工作,比如80后的我和00后的志愿者常常一起在社区服务,因此,混龄教育这种真实社会的模拟,更容易催生出“同伴团体”。

在混龄的教育环境中,我们会发现,孩子的情感发育更加完善,特别是年龄大的孩子,很快就学会了该如何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小孩子因为感受到被照顾、关爱,更加热爱参与集体活动。

在每天的学习过程当中,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教导,也互相纠正——从而实现整体的进步。

儿童图书角是复合使用的空间

因为空间可以复合使用,孩子们的兴趣爱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摆上凳子就是课堂,移开凳子就是排练室,可以读经,可以跳舞,可以唱歌,可以看书……

找到了学习的伙伴,身处一个社会化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效率的普遍提高,激发了孩子们要去学习更多的内容,因此一些自主的阅读和小组讨论开始发生——这正是我开办图书角的初衷:孩子出于内心深处对知识的渴望,驱使他来到可以获得支持的环境中,自主地去寻找所需的材料来满足自己。

儿童图书角应该成为每个社区的标配

每天晚上6:30-8:00,晚间自由活动时间,是一天当中图书角最迷人的时段。

有一些孩子和志愿者老师一起练舞、玩游戏,一些孩子自己看书,一些孩子互相围着讲故事,还有些老人坐在图书角最后一排的凳子上,就那么静静地看着自家的孙儿和其他孩子们疯闹,神情无比的安详愉悦。

左邻右舍的大人小孩,自发地游戏,自由取阅的图书,温柔的大姐姐们,一起讲故事的小伙伴,都在这个小小的空间,吸引着孩子们“丢了饭碗就开跑”——跑过广场舞的伴奏,跑过明亮的路灯,跑进一个我们共同创造出来的小世界里。

儿童图书角,就是这样一个由社区里的成人和儿童共同构建出来的小世界,是这个社区的精神地标,是这个社区的心灵归属之地。

希望这样的小世界越多越好,也希望这样的小世界可以成为每个社区的标配,因为,在这样的小世界里,孩子们可以尽情地做他们自己并且互相学习,社交能力和情感能力得到了充分发育的这些一个个的个体,将和他们的同伴一起,谱写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时代金曲。

儿童图书角是儿童参与社区营造的基地

本次寒假活动期间,为了回应村委会最担心的卫生清洁工作,我们通过“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让孩子们志愿报名参加服务,有4名同学面对各项苛刻的要求都坚持不退缩,最终认领任务成功组成卫生服务队负责图书角室内和室外的每日清扫工作,作为回报,图书角每天给卫生服务队补贴10元劳务费,并将每天缺勤学生被扣除的保证金也作为他们的报酬在活动结束后进行平均分配。

因为明月村有奥北的回收点,我们也把环保生活的理念引入图书角活动中,饮料瓶子全部回收到aobag白袋子里。听说积满一袋就可以兑换成钱,作为图书角的活动经费,很多带饮料来的孩子主动把喝完的饮料瓶放入了白袋子——他们说:如果有了更多的经费,就可以办更多的活动,给我们甘溪的小朋友。这,是否就是我们社区基金的雏形呢?

我相信每个社区的儿童,都可以在有经验的成人的带领下,通过儿童图书角这样的载体,填充进自然教育主题活动,逐渐形成一个可以“发挥社会化作用”同伴团体,参与社区内的公共事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最后,推荐一些书,书名都已经列在下面的参考书目里了,如果这篇文章对你和你的项目有所启发,希望你和你的伙伴尽快采取行动——这样的行动,关乎我们每个人的未来。

回顾一下我们的寒假小练习

研究题目:自然教育活动在乡村社区营造项目中的应用

时间:1月18日-2月11日

地点:乐毛家乡土自然学校(素舍研究部)

研究目的:以乡土自然教育活动为手段,探析适合乡村社区儿童认知、心理、行为发展的乡土自然教育方式,在甘溪镇域内以儿童图书角为载体为蒲江县的社区营造项目通过儿童社交寻找到适合的切入点,激活乡村社区营造的基本单元(家庭),转变城乡居民对乡村的固有认知,提升传统乡村产业、文化、景观、生态等多元价值,为建立具有内生力量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提供引导作用。

实践场所:明月村儿童图书角、箭塔村社区中心、甘溪镇文化站等乡村社区公共空间

研究小组成员:李红梅、冯茜、陈兴(西华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二年级)

郭小宇(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一年级)

指导老师:夏莉莉(夏寂书苑创办人,乐毛家乡土自然学校校长)

助教:王乐毛(3岁幼儿,明月村“驻村学者”“自然教育活动测评师”)

参考资料:《林间最后的小孩》《谈谈社区营造》《儿童、家庭和社区》《社会共通资本》《我们的孩子:危机中的美国梦》《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用自主学习来翻转教育》

猜你喜欢
儿童图书寒假同伴
红薯会给同伴报警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快乐寒假
快快乐乐过寒假
寻找失散的同伴
图书发行难点思考
浅析儿童图书的材料运用
多元文化儿童图书项目
我国儿童图书出版策划探析
寒假留学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