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

2019-08-01 17:24宋阿芬
闽南风 2019年7期
关键词:假币母亲

宋阿芬

我的父亲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很平凡,没有伟岸的形象,没有辉煌的成就。可父亲却像柔情的水一般浸透着我们生活的每个空隙,看似平淡,但总让我细细品味着。

我的父亲祖籍安溪,由于祖父落难,父亲的几个兄弟流浪到异地他乡,为了生活,父亲不得已,“上门入赘”。父亲性情温和,言语笨拙,不善言词。他嘴里总是叼着一支烟,不管是别人还是自家人问他话,他总要吸一大口烟,吐出了云雾,才会回话,而且回答的就是“嗯”“是”“好”这类只言片语。

由于父亲不苟言语,又加上他是入赘的,在当时有歧视外地人风气的农村,狭隘的农民心里都瞧不起“入赘”之人,如因为一些小事发生口角时,不可理喻的村民总戏谑父亲:“安-溪-啊——,安-溪-啊——”。终于,母亲生了儿子笑得合不拢嘴,父亲也是喜笑颜开,因为在过去的农村的家庭里有了儿子不仅仅是续香火和面子的问题,更为实际的是,家中多了一个男劳力,就可以分担不堪重负的农活。再说家中要有个健壮的儿子,别人也不敢轻易欺负这个家呀。可命运总是捉弄人,大哥还没有满周岁时就发现大哥的视力很弱,是先天的眼残疾,这无疑给心受创伤的父亲雪上加霜。从此父亲不知承受了多少嘲笑的眼光,不知听过多少难听的话,受过多少让人无法忍受的气,一切的一切,父亲从不怨声载道,他把所有的苦水都往肚子里咽。他常常以默为忍,以和为善。有一次,我亲眼目睹了邻居要拆房扩建,野蛮的邻居霸占了本应该属于我们的土地,性急的母亲据理力争,父亲也要求邻居留一个一尺宽的水沟就行,可贪婪的邻居不容商量。父亲无奈地回房坐在沙发上,我也跟着回屋,外面母亲的吵闹声不绝于耳,我哭着对父亲说:“爸爸,我们有理由,为什么不去理论呢?”他竭力地保持冷静,用他那沉默又坚忍的眼神看了看我,只说了一句:“没用的,能忍则忍。”在无数个纷纷扰扰的生活琐事中,父亲以忍而过,只要息事宁人,他总忍气吞声。

生活的艰辛,村人的歧视并没有摧毁父亲,压垮父亲,相反,在忍耐中,父亲更加坚毅,更加勤劳。父亲为了维持一家七口的生活,为了儿女的成长,父亲尽他自己所能,任劳任怨,无怨无悔。他一有闲功夫,就分秒必争地忙一些手头活。他砍来杉木,又是锯又是刨,做成了各种各样的木头凳子,长的,短的,高的,矮的,方的,圆的。这些各式各样的凳子用处可大了。精致的留在家里用,比较粗糙的带到山上摘花生,或蘑菇房切蘑菇都管用。父亲砍来竹子,细密如丝的竹片从他的篾刀中飞出,一个个精致的竹制品就在父亲灵巧的手中诞生了,例如用一等货编成的竹席、簸箕;用二等货编成的畚箕、箩筐、鸭笼子等。父亲他还会用方形的木架子印土块,晒干,自己盖房子,建牛棚,猪圈。他自己踩缝纫机,做被单。可称得上“十八般武艺”样样都行。父亲的一双巧手节省了家里的一部分开支,缓解了家庭经济一时的困窘。对于农活,父亲更是勤劳能干。他每天披星戴月,脸朝土地背朝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不停劳作着,收获着。每到夏日农忙时节,父亲更是争分夺秒,早出晚归。记得夏日里的一个中午,天气闷热,空中一丝风也没有,太阳像大火球似的,无情地烤晒着大地。父亲到田地里摘花生,到了中午一点多,父亲挑着两大箩筐的花生才回来,见他拖着一身的泥巴吭哧吭哧地走回家,气喘吁吁,汗流浃背,黝黑的脸晒得发红。我对父亲说:“天气热,以后别做得太迟了,这样很累的。”父亲平静地回答: “习惯了,当农民就得这样,‘一生之计在于勤呀!”

“知识能改变命运”。父亲心底里一直这么认为,因此父亲为生活奔波忙碌的同时,也常常关心我们的学业。那年我终于考上了师范学校,这给我们饱经沧桑的家庭增添了从所未有的荣耀。我一个女孩子能考上师范当老师,在当时的村里可是第一个,“人逢喜事精神爽”,父亲饱经风霜的脸上也舒展了从未有过的笑容。可我知道这笑容的背后不知隐藏着父亲多少的心血。由于家庭的劳顿及种种原因,大哥,大姐们都没有机会上学,只有我最幸运了。父亲把所有的希望都落在我身上,他常勉励我,读书好哇,读书要认真,争取跳出“农门”,端了个铁饭碗,以后就不用像我们这样辛苦了。我铭记着父亲的教诲,发愤学习。曾记得升学考试之前的一个星期,父亲每天都会骑着那辆破自行车到距家6公里远的学校给我送炖汤。那日清晨,衣着破旧的父亲早早来到我们的学校,他头发如乱草,满脸皱纹,一双粗糙干裂的手又黑又脏,提着个袋子,袋里装着母亲为我而炖的汤。我让父亲到宿舍坐一会儿,可父亲把汤送给我,让我趁热喝了,好好复习。他又急着赶回去做农活,父亲接过车,吃力地蹬着破旧的自行车,他那破旧的衣裳变得更加宽大了,听着自行车发出卡啦卡啦的声响,看着父亲的背影渐渐消失,我心潮澎湃……

父亲凭着他的毅力,凭着他的勤劳,跨过一个又一个艰难的坎,终于日子有了好转。家里有了积蓄,父亲就开始新的筹划,开张了一间面店。父亲精心经营着面店,以他的厚道,真诚,生意红红火火。每逢村里过节,更是忙得不亦乐乎,我总会帮忙卖面。有一回,我正秤着三斤面给一个顾客,把称头放得平平的,倏地,父亲的眼睛亮了,目光变得严肃,他示意我重新秤得够重一点。顾客走了之后,父亲说,做生意和做人一样要诚实,守信用。记得还有一次,那是个寒冷的冬天,天下着蒙蒙细雨,母亲在看店时不慎收到了一张10元的假币,母亲总想找机会把这张假币支出去。一位素不谋面的过路人来买面,找她钱时母亲赶紧从抽屉里拿出这张假币掺和其它的钱找给了过路人,这时父亲冒着小雨刚踏进店门,看到那一幕,就从过路人的手中接过那张熟悉的假币,狠狠地瞪了母亲一眼。然后从他口袋里拿出一张崭新的十块钱给了过路人:“这张太旧了,换一张新的吧。”顾客一走,父亲生气地对母亲说:“你怎么能坑人家呢?”“那十块钱不也是给人坑了吗?”母亲反驳道。“坑了就坑了,做人要有良心,生意人更应如此。”说完,父亲把那张假币撕碎了。

渐渐地,村里人接纳了父亲这个外地人。因为父亲能干,更重要的是父亲沉默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一颗善良,火热的心。父亲认为:“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当时,邻居时常让父亲帮忙做一床被单,编一个箩筐等等,父亲每每总是放下手头上的活,乐意地帮助他们。邻居那位目不识丁的憨大叔,父亲不但不会看不起他,而且总会帮助他,什么时候播种、施肥、喷射农药,父亲总是不厌其烦地提醒他。要是赶上耕种的繁忙时节,父亲就把黄牛,犁,耙,借给急需的大叔。父亲的勤劳能干,使得家里的经济宽裕了。日子过得很困窘的大伯、大婶给父亲借点钱度日子时,父亲总会慷慨解囊。特别是为子女上学而“奔波”学费的姑姑,父亲更是毫不犹豫地资助她,还对姑姑说:“培养孩子,才有出路。”父亲的这一个个善举,正所谓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父亲总有道不完的理,他常常告诉我们,做人不能贪图享受,人生在勤,要用自己的双手才能创造幸福的生活。如今,父亲已年近古稀了,而我们兄弟姐妹也都成家立业了,但我们姐妹要办事情都会找父亲商量,在我们的眼中父亲是个有见识,有智慧的人。这一点,母亲说过,邻居的亲朋好友也经常提过,他们说我父亲,虽不爱说话,但满脑子都是“点子”。是啊,要不,他一个外地人,白手起家,靠着自己的吃苦耐劳,更靠着自己的智慧,懂得承包田地,经营面店,买地建套房……更可贵的是父亲虽是庄稼人,但父亲总观察着,思考着,实践着。一架便捷的木梯子,一个灵巧的龙眼钩子……都是他的“杰作”。前阵子,父亲说:“我琢磨着在科学日益发展的今天,应该设计发明一种不用农药的喷草方法。”话音刚落,母亲和哥哥姐姐们就嗤之以鼻:噴草不用农药,怎样把草喷死?简直是无稽之谈!天方夜谭!我静静地听着父亲如何把这个“天方夜谭”娓娓道来,父亲说喷草时只要在喷雾器的阀门处安装一个现代化装置,通过这个装置喷出蒸汽并能调节温度的高低,就是用高温蒸汽把草喷死。他说他几年前在蒸蘑菇时就萌生了这种想法,一直期待着,可如今还是没有这种高科技的喷草方法,他很想把这个想法告诉农科站,让他们去设计发明创造。父亲身老,心不老!我愿意相信我可爱的老父亲的想法,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一切皆有可能!难说父亲的想法不会实现。

父亲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如陈年老酒,需要慢慢品味。父亲的爱一直在延续,我的文字也将继续……

猜你喜欢
假币母亲
母亲的债
辽阳男子花5万余元买假币后报案称“被骗了”
买卖假币还找“朋友”一起花
爸爸换假币
给母亲的信
多了或少了的岁月
假币识别眼镜
悲惨世界
假币案概述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