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理论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应用探讨

2019-08-05 06:01潘琦
成才之路 2019年17期
关键词:初级中学教学做合一综合实践活动

潘琦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其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推动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转化。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大主题,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有效引入该教育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教育理论主张学生在實践中学习和感悟知识,在生活中体会和运用知识,将社会生活渗透到教学中,推动教学做合一。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对陶行知教育理论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级中学;陶行知教育理论;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做合一;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9)17-0086-02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其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推动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转化。新课标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学习和感悟知识,从生活中体会知识,这与伟大思想家、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提出来的教育理论内容是相符合的,因此,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有效进行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引入十分重要。本文就该方面的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与探究,希望能够为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全面运用奠定基础。

一、陶行知教育理论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运用的意义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大主题,他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学生应当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并将社会生活渗透到教学中,推动教学做合一,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让学生能够进行理论知识的有效转化,这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是具有共同点的,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有效引入该教育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进行生活化教学活动的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虽然没有统一的教材和课标,但是在整体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却比较大。学生的学习任务多,压力大,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多数教师比较注重学生的成绩,对理论知识比较在意,因此过于强调理论学习,往往会忽视实践锻炼,这不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得学习脱离生活实际。而在综合实践课教学中引入陶行知教育理论,则能够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运用陶行知教育理论,积极进行生活化教育,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学习,并将社会知识融入到学习过程中,实现成长与学习的有效融合,促进教学做合一,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更好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有助于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发挥更大的教育价值

从初中教育教学的整体状况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能起到直接作用,因此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该门课程,将其看作可有可无的课程,导致其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学价值大打折扣。而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教师只有重视该门课程,并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改革精神,用发展的思维对待该门课程,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重新认识和定位综合实践活动课,才能够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增强教育的整体价值。

二、陶行知教育理论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具体应用

要想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有效地引入和运用陶行知教育理论,需要教师对该理论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并结合该理论有效制订教学计划,推动教学活动与该理论的有效融合,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1.生活即教育

应当在教育的过程中有效融入生活内容,根据生活习惯以及生活过程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能够出得教室进得生活,在学习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在生活中感悟学习的快乐,推动理论与实践的全面融合。

当前,通过对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可知,少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死板,教学空间十分狭窄,教学内容仅仅局限于书本,无法有效进行拓展,导致课堂教学十分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合理进行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引入和运用显得十分必要。对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而言,教师应当依照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内容合理进行课程规划,确保课程能够有科学化的规范做参考,以推动课程开展得更加顺利、科学。

第一,合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想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使教学走向实践,推动教学与实践的有效融合。如教师可以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在学校或学校外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推动学生思维空间的不断拓展,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需求。这样,还能够使课堂教学更具有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

第二,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深刻感受。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师将教育渗入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得生活中有教育,教育中有生活。然而,当前部分学校的教师并没有深刻体会这种思想,虽然开展了相关实践活动,但是学生并不能深刻领会实践活动的精髓,导致活动的开展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当有效分析,合理进行活动设计,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深刻感受,领会其中的精髓,并在生活中积极运用。如在培养学生雷锋精神、忘我精神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参观雷锋纪念馆,让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受到感动,真正从内心生发出敬仰之情,如此才能够在生活中真正发扬这种精神。

2.社会即学校

学校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场所,但并不是唯一场所,社会是一所大学校,学生能够在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学习,这种学习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所取得的效果并不亚于学校。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社会中进行知识的体验和吸收,多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造力,而不应将学生束缚在学校课堂中。

比如,城市学生往往对农村的情况不了解,很可能不认识麦田、各种昆虫等,而农村学生则从小对麦田耳濡目染,并且对各种动植物都比较熟悉,能够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能够深刻感悟“粒粒皆辛苦”“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深刻内涵,在这方面农村学生往往要比城市学生了解得更加深刻,这就体现出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有效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领会知识的内涵,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效果。

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指教、学、做应当同步进行,在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学习,并同步动手操作。从本质来看,教学做合一的整个过程就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合理开展教学活动,将做作为核心、教作为辅助,推动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学做合一摆脱了传统教育观所提倡的读书识字教育,强调真正的教育是在实践环境下的认知,只有从社会经验中进行知识的体会和感悟才是真正的理论结合,才能推动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吸收与运用。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新课程体系,推动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通过对陶行知教育理论进行分析可知,学校周边的生活与社会中、自然界中都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应当在“做”中教,推动教学做合一。如教师可以对当地的特色文化、自然资源等进行全面挖掘,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对自己的家乡进行深刻了解,挖掘其中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并梳理语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精神,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

三、结束语

陶行知教育理论主要目标在于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生活,并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在实践中进行课堂内容的学习与吸收,将实践过程有效融入到社会中,从社会以及周围生活出发进行知识的感悟与学习。该理论是初中实践活动课教学的基本遵循,在具体的教学中,实践活动课教师应将该理论引入到具体的教学规划中,引导学生在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中对知识进行体会和感悟,锻炼、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学习和成长。同时,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细心观察大自然,积极进行知识的发掘,培养学生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丛宏.隐性课程资源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开发与利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11).

[2]李宏宇,姜媛.例谈“人与自然”与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J].辽宁教育,2018(23).

[3]潘洪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取向及其实施对策[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10).

[4]罗彩云.基于问题意识培养的综合实践活动和谐课堂实施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08).

猜你喜欢
初级中学教学做合一综合实践活动
基于GIS的凤阳县初级中学布局分析研究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职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践研究
浅谈如何有效指导幼儿的沙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