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建筑60秒

2019-08-07 07:42栏目主持叶扬
世界建筑 2019年7期
关键词:建筑学建筑师图书馆

栏目主持:叶扬

我们仿效BBC的广播节目“60秒改进世界”(Sixty Second Idea to Improve the World)推出了“改进建筑60秒”栏目,每期将在世界范围内采访两位人物,请他们就建筑、城市、景观、技术等相关问题在60秒的时间里讲出一个或两个有启发性、批判性甚至有争议性的观点。本栏目如实记录了他们的话,采访所拍摄的视频将会出现在我们的相关网页上。所述观点只代表嘉宾本人,与本杂志立场无关。

王玉熙北京华融金盈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WANG YuxiExecutive Director, Beijing Huarong Jinying Investment Development Co., Ltd.

一个四合院,一座北京城。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原型,传承了上千年中国的社会结构和伦理关系。在建筑设计上,四合院有明确设定的边界,对建筑本身形成了一定的制约。传统建筑如何与现代生活更好地融合,这是我们在老城更新中面临的课题。经过多种尝试,我们和设计师们共同完成了一些具有我称之为“弹性”空间的设计,比如说,“奩院”是通过将机械式、抽屉式的结构在室内空间与院落空间中进行灵活的组合,从而达到模糊院落空间和室内空间的目的,重新将室内外进行空间的整合,实现更多场景应用的可能。我们在“未来之家”的四合院中也尝试了同类的设计,采用另外的手法,通过室内格局的变化达到应用场景的变化,满足多样性的需求。

一段时间的尝试后,我们也发现老旧平房区中这种老的建筑形式,通过现代的设计,尤其功能上的叠加与折叠,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需求和人的不同要求。我们下一步将在白塔寺地区进行更多类似方向的尝试。

我想讲讲我们近日在深圳福田中学项目中所获得的一点感触。在这个3000名学生、120,000m2的巨型校园中,校长提出:请为我们设计一个分布式的图书馆——不论是在宿舍区还是教学区,甚至走廊里都分布着大大小小灵活的空间,可以供学生自由地读书、讨论、自习,人人都有手机、人人都有电脑,网络覆盖着校园的角角落落,我不再需要你们帮我们设计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硕大的集中式图书馆。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观察,也给建筑师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议题。当数据的存储变得如此便捷和廉价,当整个传统图书馆的藏书所蕴含的信息可以被一个小小的U盘所容纳;同时数据的传输也变得非常自由,让我们完全可能突破物理空间局限下所催生的传统图书馆,在这样的时代中我们是否仍然需要图书馆这样一种建筑类型?如果是,那么它最主要的空间诉求是什么?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OMA在20年以前为西雅图设计的公共图书馆:那个时候传统图书馆的功能是藏书和检索,库哈斯提出了一个古根海姆式的大坡道,一个螺旋上升的建筑动线把整个的图书检索方式投射到了建筑空间的产生中,这是一个非常令人难忘的建筑。

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了近日刚刚落成即受到热议的网红建筑——MVRDV在天津滨海所做的公共图书馆:门厅的巨型书山是整个建筑的核心空间,成千上万本书展示在室内空间中,试图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但当你走近去看,你会发现这些书都是印在墙面上的。这让我觉得非常讽刺——一个21世纪的图书馆仍然在追求着19世纪图书馆的空间仪式性,这让新的建筑的功能意义变得非常空洞,完全不能反映新的图书馆的特殊使用方式。

我们在想,面临这种新的可能,图书馆应该如何被设计?也许它不再是关于知识的存储,而是关于知识的共享,甚至新知识的产生;人们走进图书馆不再是为了找到一本书,而是为了能够和自己具有相同兴趣点的人坐在一起共同切磋、讨论和反思。

建筑学当今现象详论Précisions sur un état present de l'architecture作者:[法]雅克·路康/Jacques Lucan出版:诺曼底大学出版社/Presses polytechniques et universitaires romandes

1980年代至今,建筑设计日趋多元,其多样性背后反射出建筑师愈发自由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概念的日新月异。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当代建筑图景。法国著名建筑评论家、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和法国马恩拉瓦莱国立高等建筑和城市学院荣誉教授雅克·路康(Jacques Lucan)在《建筑学当今现象详论》一书中尝试梳理当代建筑设计概念发展的脉络,以及同一概念在不同时间、不同场所、不同功能的发展的逻辑和表现形式。

作者首先探讨“图解”(Diagram)这一基本设计手法。早在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国际竞赛起,库哈斯就以图解的方式生成“架构”(structure)来应对新时代不断变化的功能需求,这种“架构”解放了功能对形式的限制。而SANAA通过用一种均质化的“架构”,使得功能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抽象;藤本壮介和艾利斯·马特乌斯(Aires Mateus)往往把图解视为一种抽象的“空间组织工具”,基于此设计建筑内各部分间的空间(拓扑)关系。

随后,作者提出建筑中各部分存在“相互依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微妙关系。例如瑞士建筑师瓦勒里欧·奥尔加蒂(Valerio Olgiati)在劳力士学习中心的竞赛方案中,每个结构构件都互相关联,形成一种织体般的结构体系,从而导致了只有“整体”没有“局部”;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的“石屋”(Stone House)中对于结构(混凝土柱)和填充(石墙)暧昧的表达方式(角柱被隐藏),使得“结构和填充”这对经典主题的关系变得更加平等,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结合状态。

20世纪后半叶现象学的发展影响了不少建筑师的设计理念,于是,作者从“材料”和“氛围”两方面探讨了建筑师如何在设计中运用现象学,即把设计的侧重点放在人对建筑的“体验”,而非“解析”, 卒姆托称其为“(找回)孩童时期对建筑的第一体验”,即不带符号意义,没有文化痕迹的“原始”甚至是“野性”的感知。英国建筑师卡鲁索·圣·约翰(Caruso St John)摒弃设计语法,希望人们对材料的体验是直觉性的,非“理性”的;卒姆托的瓦尔斯温泉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层面营造氛围,使建筑回归成为一种“介质”。

作者极富洞察力地提出当代建筑存在一种朝着远古“复兴”的趋势。如OMA的波尔图音乐厅,其外形均俨如一颗远古的独石,即不带任何人类文明痕迹的形式。另一种则体现为使建筑成为一种景观或是介质,让建筑“消失”,融合成“地景”(Topography),如多米尼克·佩罗(Dominique Perrault)设计的首尔梨花女子大学、石上纯也设计的神奈川工科大学工坊。伊东丰雄主张回归自然,让建筑像介质般流动,如仙台媒体中心和台中大剧院;藤本壮介更是提出了一种与柯布西耶的多米诺体系截然不同的建筑原型,他希望人可以像在树上或洞穴里一样生活在“原始的未来建筑”中。

正如路康在该书序言中写道:“我的目标是理解建筑师是如何设计他们的作品以及他们在设计中最关心的事情。”此书正是从大量当代建筑作品中尝试梳理若干建筑学最基本问题的“族谱”及其发展,相信对建筑师设计的手法和思路感兴趣的读者一定不会对该书失望。(撰文:郭川,曾任法国多米尼克·佩罗建筑事务所中国项目负责人)

世界聚落的教示100作者:[日]原广司译者:于天祎,王昀出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世界上有两种建筑史:一种是有建筑师的建筑史;另外一种是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史。《世界聚落的教示100》关注的则是后者。

日本建筑家原广司及其研究室成员从1970年代开始对世界范围内的聚落展开了一系列集中性调查,1997年他从大学退休后完成了本书的编著。透过建筑师专业视角,原广司在看似没有建筑学存在的聚落中找到了对现代建筑学具有深刻启示的教义。本书与摩拉维亚裔美国作家、建筑师伯纳德·鲁道夫斯基(Bernard Rudofsky)的著作——《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简明非正统建筑导论》(Architecture Without Architects:A Short Introduction to Nonpedigreed Architecture)一同对现代建筑学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补充。

原广司从其研究成果中抽取出100个关键词,配合100个实例,通过分类梳理和比较分析对世界聚落进行了解读。这100个关键词包含了自然界基本元素、哲学范畴表达及建筑学专业词汇,彼此之间看似独立,但综合在一起便构成了聚落内可见的一切景象,反映出人类与生俱来的对于空间构思的能力。

当我们身处于聚落中时,其所展现出的层层信息是无法通过照片或文字做出精确描述的,这种复杂程度犹如探索人体内部构造一样,单凭借解剖学的说明是不可能做到的。对于这种交织层叠的信息,原广司把世界范围内的聚落平等地摆放在一起,试图揭示出一个共同特征,即建造者在协调聚落中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中所展现的智慧,与此同时,人们目光所触及到的聚落中的各个景象则是对自然进行加工后的社会化产物。

对这些可视化结果的分析是本书作者原广司与其他聚落研究者最大的不同之处。看起来像是自然发生的聚落背后却是经过精心策划的设计,这样的设计并不是出自于某位具有专属职业的设计师,而是在人类与自然对话的过程中逐渐衍生出的。作为生命延续之地,原始的聚落即便在初步创建之后,也会随着逃亡者或开拓者们对其新家园的重新定义而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种默认的、约定俗成的意识存在于聚落的每位成员的脑中,每个聚落都是一个“共同幻想”的结果,而现代城市则是“共同幻想”的最大集合体。

《世界聚落的教示100》所揭示的内容从未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但却往往是最容易被现代建筑师所遗忘的。因此,本书虽然名为“教示”,同时也可以被当做是一种提示或者警示。作为阐释多样化自然的一条重要线索,面对全球文化多元化的持续发展,聚落对于自然的记录仍在不断地更新,并期待着崭新的解释。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本书亦从一个特别的角度出发打开了一扇观察世界多样性的窗口,对于专业人士来说,它像是一座通往建筑学起点的桥梁,随时提醒着我们为何而出发。 (撰文:程艳春,C+ Architects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猜你喜欢
建筑学建筑师图书馆
胖胖的“建筑师”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图书馆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去图书馆
一个建筑师的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