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位女空降兵和丈夫:捐款千万背后的 家国情怀

2019-08-12 05:37江川
妇女生活 2019年8期
关键词:空降兵家乡丈夫

江川

在部队当军医时,她曾和丈夫在战场上救死扶伤、屡立战功。成为空降兵后,她跳伞140多次,创下中国巾帼空降第一兵、跳伞次数最多和空降年龄最大的女兵三项纪录。一次,在教女学员跳伞时她身负重伤,医生认为她不宜怀孕,她的丈夫竟自告奋勇做了结扎手术!此后,他们携手医学科研事业,获得多项国家专利。晚年,夫妇俩把节衣缩食攒下的1000万元捐给家乡,被评选为“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近日,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湖北省军区离休干部马旭夫妇。他们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中国首位女空降兵,

与丈夫相爱于战火硝烟中

2018年9月13日,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110指挥中心接到一个奇特的报警电话:本市工商银行的黄陂区支行,发生了一件可疑的事,一对身穿迷彩服、年过八旬的老夫妇,要往黑龙江一个陌生账户汇款300万元,无论工作人员怎么劝都不听。担心老人上当受骗,他们只好报警,请警察帮忙解决。

民警赶到现场,果然发现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妇坐在银行柜台前,要往一个账户里汇出巨款,老人身旁还有两名中年男子陪伴。经询问,两名中年男子解释说,他们来自黑龙江省木兰县民政局和教育局。而这对80多岁的老人,女的是在武汉离休的木兰籍老干部马旭,男的是她的丈夫颜学庸。两名中年男子此次前来,是接受老夫妇给家乡捐款的!民警不敢大意,当即给老两口和两名中年男子的单位打电话核实情况。得知是一场误会后,民警才让银行工作人员帮他們办理了转账手续。

马旭和颜学庸都是湖北省军区第七干休所的离休干部,现定居在武汉市黄陂区。一对普通离休干部哪来这么多钱?他们为什么要给千里之外的黑龙江省木兰县捐出这笔巨款?

时年85岁的马旭,1935年出生于黑龙江省木兰县。1947年,刚满12岁的她,参军进入东北军政大学吉林分校,并很快成为一名女军医。不久,她和同为军医的颜学庸成为战友。颜学庸和她同岁,四川省江津县人。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两人一起参加过辽沈战役、上甘岭战役等,多次荣获军功勋章。参加抗美援朝回国后,马旭被保送到第一军医大学深造,颜学庸则被保送到第七军医大学深造。军医大毕业后,两人先后被分配到原武汉军区总医院工作。28岁时,马旭奉命担任空降兵某部伞兵跳伞训练的卫勤保障工作。不久,她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空降兵。经历过战火硝烟的考验,第二年深秋,马旭与颜学庸在部队首长的见证下结了婚。

不久,马旭在教一名女空降兵跳伞时,因为对方死死揪住她的双臂不放,导致阻力伞打开得太晚,两人重重地摔在地上,造成马旭严重受伤。部队军医紧急会诊后认为,马旭如果要继续当空降兵就不宜怀孕了。为了实现妻子继续当空降兵的愿望,避免日后意外怀孕带来的麻烦,颜学庸竟主动做了结扎手术。这就意味着,他们今后不能生孩子了。马旭觉得很对不起丈夫,颜学庸却说:“没关系,以后我们可以领养一个孩子。”可由于工作繁忙,加上两人都把心思放在了事业上,他们后来一直没有领养孩子。

因为很小就离开了老家、离开了父母,马旭心底一直藏着一股浓浓的思乡之情。她至今仍清楚地记得,离开家乡去当兵时,母亲塞给她一些钱做路费。后来,她的弟弟也去部队参了军。为人子女,马旭没有在父母面前尽孝,就连母亲去世的时候她也不在身边,这让她一直愧疚不已。如今父母不在了,家乡就是她的母亲,她一直想为家乡做点什么。可自己这么多年再也没有回过家乡,也不知道该如何联系当地的政府部门。有时候跟丈夫讲起这些,一向乐观坚强的马旭,偶尔会有些惆怅和黯然。知道妻子心结的颜学庸,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一定要帮妻子实现这个愿望!

科研路上夫妻“开挂”,

攒够1000万元帮你圆梦

随着年龄增大,马旭和颜学庸逐步从工作一线转到二线——军事医疗和跳伞科研方面上来。颜学庸不仅是马旭生活中的丈夫,更是她工作上的好搭档。此前,擅长写字画画的他,经常把两人对军医学发明创造的构思用纸笔画出来讨论。一次,他们听说苏联部队的一名驻岛战士突发阑尾炎,必须马上手术。此时岛上只有一名医生,没有助手帮忙打开腹部,他如何完成手术?马旭和颜学庸几乎同时想到:能否发明一种自动开腹器,在手术中帮助医生拉开患者腹部?两人一拍即合,一起设计、修改,然后把图纸送到上海的医疗器械厂生产。最终,自动开腹器在临床获得应用。

在长期的跳伞实践中,马旭发现,由于跳伞时地面情况不明,伞兵最先着陆的身体部位最容易受伤。有时在着陆的一瞬间,强大的冲击力会造成伞兵腰部或脚踝部骨折。当时国外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使用绷带,但绷带缠上以后解下来比较麻烦。另一种是使用松紧式护踝,但使用几次以后容易松动,不耐用。

一次,马旭在看战士们踢球时,突然想到:能否设计一种充气设备套在脚踝上,让飞行员跳伞时起到缓冲作用,落地之后再把气放掉,不影响运动?为此,年逾六旬的她,多次专程跳伞进行试验。为了验证每一次的技术发明效果,她先后多次从天而降,甚至从昆仑山上空进行跳伞试验。

马旭对医学科研事业的认真和执着,让颜学庸从心底里佩服。但她毕竟年纪大了,为了保证安全,每次她进行跳伞科研项目实地体验时,颜学庸都会强烈要求跟她一起跳。通过反复试验,他们研制出一种像袜子一样套在脚上的跳伞专用充气踝垫,能减轻跳伞着陆时的反冲力,使伞兵脚踝扭伤基本消失。令他们开心的是,这项发明获得了国家专利,成为中国空降兵获得的第一个专利。该技术专利此后在空降兵部队广泛推广使用。不久,马旭和丈夫再接再厉,共同研制出专供部队伞兵使用的“单兵高原供氧背心”,填补了空降兵高原跳伞供氧上的一项空白,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一次,马旭观察到,由于部队官兵作息时间不规律,吃饭也不能按时,不少人患有胃病。这种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久而久之就会转变成胃癌。于是,她和丈夫一起研究,发明了治疗萎缩性胃病的药剂,并获得专利。近年来,她还开发出治疗肿瘤的一种药剂,获得了实用性专利。

几十年间,马旭在丈夫的协助下,先后在军内外报刊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并撰写了《空降兵生理病理学》《空降兵体能心理训练依据》等填补当时相关领域空白的多篇论文,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美国发明年会、澳门国际发明博览会等多次邀请他们参加会议。在我国空降兵中,会运用英、日、俄三国语言,科研硕果累累的马旭,令外国专家赞叹不已,说中国女兵创造了一个个神话,不愧为中国军中的“居里夫人”。

为了更新知识,与时俱进,马旭还先后到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学习外语和临床医学。2012年,78岁的她报考了在职硕士研究生,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破格录取。

科研路上捷报频传,马旭和颜学庸也获得了巨额奖金回报。了解妻子的颜学庸,想法和妻子不谋而合:等攒够1000万元,就把这些钱捐给家乡!

为了把钱花在刀刃上,马旭和丈夫过着简朴的生活。他们放弃了部队安排的新房,依旧住在武汉市黄陂区两间低矮的平房里。屋内条件简陋得让人难以想象:墙皮已经剥落,客厅里的吊灯年久失修,房间里摆的还是几十年前的老旧家具。卧室里摆的一张床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硬板床。家里唯一显得现代一点的是两柜子书报和學习资料,以及客厅里一台老式笔记本电脑。

在吃穿上,马旭和颜学庸也不讲究,早餐常常是两个馒头加一杯牛奶,中晚餐也是简单的家常便饭,以素食为主。老两口从不买衣服,穿的衣服都是以前部队发的军装和作训服。就这样,他们精打细算,一点一滴地把离休金和发明创造获得的报酬积攒下来,全部存入银行。2017年,他们终于攒够了1000万元!

一对“神仙眷侣”,

千万捐款灌溉一世乡愁

时机终于来了!2017年9月,黄继光生前部队在武汉举行纪念黄继光牺牲65周年活动,马旭作为特邀代表参加活动。活动中,她对多年不见、如今在东北工作的部队伞兵教练金长福说,国家正在实施精准扶贫、东北振兴战略,她和老伴也想尽一点绵薄之力,打算将毕生积蓄捐献给家乡木兰县,请他回去后帮忙联系具体捐献事宜。老战友金长福被马旭老两口爱国爱家乡的热情所打动,回去后马上向木兰县领导转述了他们的意愿。木兰县领导当即跟马旭取得了联系。

2018年9月12日,在木兰县教育局长季德三的陪同下,金长福再次来到武汉,与马旭签订了向木兰县捐款1000万元的协议。次日上午,他们到银行办理第一笔300万元转账手续时,发生了文章开头的一幕。5个月后,马旭和颜学庸将到期的500万元理财产品和200万元活期存款转到木兰县政府的银行账号上,兑现了捐款1000万元的承诺。

2019年2月18日晚,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颁奖盛典,85岁的马旭当选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之一。主持人敬一丹宣读的《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马旭的颁奖辞是:“少小离家乡音无改,曾经勇冠巾帼,如今再让世人惊叹,以点滴积蓄汇成大河,灌溉一世的乡愁,你毕生节俭只为一次奢侈,耐得清贫守得心灵的高贵。”颁奖现场,记者问马旭为什么要把千万积蓄捐给家乡,她回答道:“我们不能说老了,等着国家养活我们,要老有所为,老了也要做贡献。一个人能力有大小,我要是能力大点,我就多贡献一点。如果我能力就这么大,我就少贡献一点,总是要想着国家,想着人民。”

颁奖现场,马旭和老伴身穿的旧迷彩服,被主持人白岩松赞为“最好看的情侣装”。白岩松问马旭捐给家乡的1000万元希望做什么用,她说:“我希望这个钱捐给我家乡的穷孩子们,希望他们得到良好的教育,有了知识就有了财富,有了财富便有知识,它是个良性循环。”

木兰县有关领导表示,马旭老两口这1000万元捐款是木兰县有史以来接受个人捐款数目最大的一笔,他们决定将这笔善款用于修建一个集教育、文化、科普为一体的青少年活动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取名“马旭文博艺术中心”,旨在传承与弘扬马旭等老一辈军人顽强、拼搏、乐观向上、无私奉献的精神。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他们将严格监管,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绝不辜负老人的期望。

一次“奢侈”灌溉一世乡愁。看到捐款计划圆满落实,马旭和老伴这才放心。“要是把一辈子积累的钱都吃了、花了,多可惜啊。捐给国家建设最需要的地方才有意义。”老两口表示,办了这件大事后他们心情感到无比舒畅。

如今,天气晴好的清早,在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山脚下的一个陈旧小院里,人们都能看到身穿迷彩服的马旭和颜学庸在跑步。吃完早餐后,他们会去附近的老年大学里上课。午睡起床后,两人一起读书看报。下午3点以后,两人在院里练练军体拳,晚饭后散散步。偶尔,老两口还浪漫一下,打开音乐,一起跳拉丁舞。周末老年大学休课,他们就打理院子里种的蔬菜瓜果,浇水施肥。多年来,他们一直生活在这个远离闹市的世外桃源里,过着神仙眷侣般的晚年生活。

〔编辑:刘波〕

猜你喜欢
空降兵家乡丈夫
军中有戏言
傍晚
安慰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
女空降兵
怎样保护丈夫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