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德育衔接困境与出路

2019-08-16 02:14秦善军
职业 2019年8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

秦善军

摘 要:德育是一项系统性极强的教育工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现状,分成大学、中学、小学几个阶段,每一教育阶段都有其特点,但各个阶段之间是又相互关联、由低到高不断向前递进的。本文从高职院校德育衔接的视角思考,探讨高职院校怎样构建德育的体系化、整体化和协调化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  德育衔接  阶段性特征

课 题:本文是2017年昭通市教育局科学研究课题——“昭通卫生职业学院德育衔接问题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742)研究成果。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每一学段虽然具有与其他学段不同的特点,但各个学段之间是又是相互关联、由低到高不断向前递进的。在我国的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上,德育衔接问题长期被忽略。

教育部于2010年7月發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我国要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大中小学有机德育衔接。之后许多专家、学者从理论角度和实践角度探索我国的大中小学的德育衔接问题,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德育教育不断地从科学化和系统化方面发展。2016年12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又进一步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进一步明确了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核心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性。为此,德育工作质量提升和内涵建设成为各个高校的首要任务,尤其是高职院校怎样进行德育体系化、整体化和协调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德育存在的衔接困境

1.高职院校学生生源差异性大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职业教育近年来发展迅速,尤其是高职院校已具备相当规模。高职院校的学生由初中毕业生、三校生和高中生组成,初中毕业生通常采取“3+2”的五年制专科人才培养模式,高中毕业生和三校生是传统的“普通高中+高职”的三年制人才培养模式。初中生、三校生和高中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不在同一水平,高职院校的德育就不能一刀切,德育的有效衔接比普通高校复杂得多。

2.上学段的德育目标有欠缺

高职院校学生来源不同,受到的教育是有区别的。在本学段教育过程中,从学生出现的问题看,并不都是本学段教育出的问题,大多是前学段留下的“后遗症”在本阶段的呈现。素质教育虽已实施多年,但升学压力仍使得学校、学生、家长、社会都一直看重分数,后果是重智轻德。学校德育课“蜻蜓点水式”的教学使得德育的重点不在于学生个人品德的养成,而是关注学生对思想道德内容的知识记忆以及这些知识在卷面上的应用。中专阶段属于职业教育阶段,学校和学生又侧重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不同程度存在德育弱化倾向,德育目标没有完全实现。

3.高职院校德育内容缺乏体系化设计

目前,我国的德育课程体系尤其是中小学学段的德育内容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后,德育目标倒挂、内容层次化缺失的问题有了很大的改变,然而高职院校的“3+2”五年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德育目标、内容、课程、模式、评价等方面如何体系化建设却没有明确的标准可循。教材通常选用中专版的《职业生涯规划》《经济政治社会》《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与专科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三门教材对接,衔接很勉强。

4.德育方法与学生成长不匹配

通常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年龄在16岁左右,正处于青春期到成年早期的过渡阶段。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对应,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呈现出从具体到抽象、从结果到动机的发展趋势,需要以判断推理思维发展的德育引导学生去自我探究,需要让学生成为责任主体去感受、思考,在学习和实践中操练道德。而高职的德育仍以显性德育课堂理论传授为主,对隐性的德育不够重视,学生的德育实践不够,很难让学生把理论层面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5.德育管理与高职要求有差距

许多高职院校是在中专办学的基础上组建,对中专办学思路、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继承较多,德育教育方面仍沿袭中学和中专的模式:德育教师负责德育课程的教学,通过课堂完成本学段教材知识的传授,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教育参与度不够;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通过班级管理承担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党团组织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只是辅助和补充的作用。虽有较多的德育工作者,但因不同的职责,归属于不同的部门,各个部门独立开展工作,表现为“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不能形成全员育人的教育合力。

二、高职院校解决德育衔接的路径探索

1.树立新时代德育观,统一规划德育教材体系

德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征要求不同学段的德育目标取向、德育内容深浅与偏重、德育途径和方法的运用、德育评价方法和德育管理体制的选择,需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阶段性特点逐步提高,螺旋式的上升。上下学段的德育衔接,不只是知识上点对点衔接,重点应是知识的脉络和功能衔接。这需要制定大中小学目标衔接的“大德育”大纲,在此基础上统一编写各个阶段德育教材。尤其是高职院校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教育,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这类学生的德育教材,不能直接开设专科层级的三门思想政治课程,也不适用高中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四个模块的教学内容,用中专的教材也存在着目标混乱、知识脱节的问题。开发五年制专科教育的德育教材体系,是解决五年制专科德育教育不衔接的关键。

2.强化顶层制度设计,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完善的组织机制,是解决横向不衔接的有效手段

在中专基础上组建的院校,普遍存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机构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沿用中专成熟、有效的培养模式,在教改方面动力不足,延缓了与大学教育相匹配的理念、模式和制度的建立。这就需要首先从转变办学理念入手,明确中专与专科在德育的内容、教学手段、教学途径、评价标准的差别,引进与高职教育相匹配的理念。然后,整合德育工作机制,打破条块分割、各行其是的德育模式,把德育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职能有机统一起来,充分利用德育教师专业知识能力去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把握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充分发挥专职辅导员在政治思想教育中的骨干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把教学部门、管理部门、后勤部门的工作统一在“育人”的目标上,形成全员教职工的德育自觉,充分发挥间接德育和隐性课堂的作用。再次,建立党、团组织管理和学生社团自治管理有机结合的机制,探索线上管理和线下管理全覆盖的开放式管理模式,适应新时代大学教育发展的需要。

3.正视德育的系统性和阶段性特征,注重教学中的纵向衔接

学生综合素养参差不齐,学生对德育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也就不尽相同,学校须对学生采用多种途径施加德育。德育的阶段性特征要求不同的学段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手段不一样,德育的系统性特征要求德育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德育规律告诉我们,把德育的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只是完成第一步,把教材体系转化为学生的实践体系才是目的,通过这两步才能完成德育认知体系向情感体系的转变,情感体系向行为体系的转变。这就要求大学阶段的德育不能功利化,要充分的注重前后学段的衔接。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生源的复杂性、毕业走向的多样性特征需要注重三个衔接,即“前衔接”“中衔接”和“后衔接”。特别是“前衔接”,由于学生成长的阶段性特征和中小学教育的功利性原因,许多德育目標还处在认知阶段或情感阶段,要求本学段要充分了解学生目前德育状况,对前一学段没有实现的目标还需跟进教育,需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和途径开展教学,促进学生由认知体系向情感体系再向行为体系的转变,保障德育目标的实现。

4.打造大中小学德育交流平台,建立常态化的德育交流机制

长期以来,各学段德育教育都是注重如何完成自己的“责任田”,对上下学段种什么田、怎么种关注甚少,缺乏相应的沟通和交流,交流活动基本上限于本学段内的交流学习。各学段之间有必要在以下方面得到加强。

一是由政府主管部门理顺当前学校德育的管理体制,这是由德育教育的政治性决定的,需要从组织方面来建立德育工作机制,才能保障德育整体的衔接。

二是通过德育协会加强德育衔接工作,利用论坛、峰会等形式建立大中小学德育的沟通机制,鼓励各个学段的教育工作者进行工作交流和学术探讨,搭建一个大中小学的德育信息平台,实现真正的信息共享。

三是建立学校与用人单位、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德育不是天外之音,道德乃是生活的和谐。要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让德育与社会结合,与生活结合。同时,学校也需要与家庭联系,充分的了解学生的成长、习惯和个性的养成,进而更好地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努力打造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来进行立德树人,培养社会满意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袁元,郑航.德育原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沈壮海,余双好.学校德育问题研究[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

[3]王鲁宁.关于大、中、小学德育衔接问题本质及规律的哲学探讨[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4).

[4]李晓燕.大中小学德育衔接的困境与出路问题[J].学术论坛,2016(12).

[5]郑敬斌.学校德育课程内容衔接问题与治理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5(1).

(作者单位:昭通卫生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