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SWOT分析

2019-08-16 02:02巫广永
理论观察 2019年6期
关键词:肇庆市文明城市创建

巫广永

摘 要:“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是全国城市的最高综合性荣誉,通过SWOT分析,能够发现肇庆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的具体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肇庆市应该将文明城市创建与社会治理相结合;成立文明城市工作局将创建工作常态化;建立“互联网+”数字化管理平台助力创建工作;邀请权威测评团队进行创建模拟测评;加强创建宣传教育培训,让人人成为创建行里能手。

关键词:肇庆市;创建;文明城市;SWOT

中图分类号:F52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6 — 0081 — 04

一、全国文明城市的内涵和评选特点

全国文明城市是指经济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排头兵。“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是中央文明委授予在全国具有示范作用城市的最高综合性荣誉。它反映了一个城市整体文明、和谐程度,是一个城市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和最有影响力的品牌。文明城市评选有三个主要的特点。

(一)差额竞争性

差额竞争性是指不是每个获得申报资格的城市经过测评就会自然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的称号,不是在测评中达到一定分数都能够成为全国文明城市,还需要与其它城市竞争排名,并且要排名前列才能成为全国文明城市。与全国卫生城市评比来比较,全国卫生城市评比不具有“差额性”,不用与其它城市进行竞争,只要测评达到一定分数就能获得“全国卫生城市”的称号。因此,差额竞争性使全国文明城市评选的难度增大,也是全国文明城市评选的独特之处。

(二)评选持续性

持续性表现在全国文明城市评选的时间持续比较长。具体而言,全国文明城市每三年评选表彰一次。提名城市(区)前两年进行年度测评,第三年进行综合测评,将三年成绩按一定比例相加得出总成绩,依据总成绩确定新一届全国文明城市(区)名单。获得全国文明城市之后,并不是一评永逸,还需要每年复查,确保文明水平不断持续进步,因此说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具有持续性。

(三)测评方式多样性

测评方式的多样性是指全国文明城市测评的方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形式多样的,既有网络上申报创建材料,也有考评组到现场进行实地考察,还有针对群众意见收集的问卷调查等形式。这些测评方式保证了全国文明城市测评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既有从上而下对部门工作的检查,也有从下而上收集群众的意见;既有通过网络收集材料对创建工作进行全方位审核,也有到现场对城市的客观真实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因此,网上申报、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使测评方式显得多样性。

二、肇庆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SWOT分析

所谓SWOT分析,即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分析,并根据结果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及对策。S(strengths)是优势、W(weaknesses)是劣势,O(opportunities)是机会、T(threats)是威胁。目前文明城市创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应用SWTO分析,将肇庆市创建过程中“能够做的”(强项和弱項)和“可能做的”(机会和威胁)梳理出来,达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目的。

(一)优势(Strength)

1.文化底蕴深厚

肇庆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古称端州,有2100多年的历史,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明清时期是西江流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180多年的两广总督府所在地;岭南第一状元莫宣卿、唐代文学家李邕、日本入唐留学僧荣睿、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北宋名臣包拯、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利玛窦、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等众多历史名人都在肇庆留下足迹,全市有360多处有历史科学研究价值的文物景点。当前,肇庆正以宋文化、包公文化、广信文化、生态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科普文化为重点,积极打造和建设文化名市;弘扬中华文化之瑰宝,树立端砚文化品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休闲生态文化,以创造历史文化的新辉煌。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肇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最大优势。

2.国家级荣誉称号众多

肇庆市先后获得多个国家级荣誉称号。一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肇庆有2200多年历史,是粤语和广府文化的发祥地,历来是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二是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七星岩、环星湖绿道、德庆龙母祖庙、高要八卦村、广宁竹海……全市各地景区景点形成环绕全市的“千里旅游画廊”。三是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西江水质长年保持国家II类标准,是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7%以上,被人民网列为18座“洗肺”城市之一。四是国家森林城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0.34%,有森林类自然保护区11个,森林公园118个,湿地公园7个。五是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肇庆连续16年4次获此殊荣,两度捧得全国综治“长安杯”,是珠三角最安全的城市之一。国家级荣誉称号是城市的靓丽名片,是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加分项,国家级荣誉称号众多,优势明显。

3.创建基础良好,积累丰富创建经验

自从2012年年底肇庆市成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开始,肇庆市开展创建工作已有7年的时间,无论从工作机制的建立还是硬件设施的建设,都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经验。一是成立高规格领导小组,市委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亲自组织推动、亲自检查督办。二是出台《肇庆市创文工作考评方案》,将奖惩措施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个人,奖勤罚懒,层层传递压力。三是成立创文督察组,列出整治任务清单,开展专项督办,倒逼工作落实。四是围绕“精准创文、全面达标”目标要求,开展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创。这些都是经过这几年反复实践出来的,结合肇庆实际,又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创建经验。

(二)劣势(Weakness)

1.创建工作的体制机制还不够通畅

一是表现在对标准制定把握得不够精准,标准制定得过于宽泛,没有形成一套能有针对性指导全市各个部门,符合肇庆实际的精准指标要求,如在创文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因为标准制定不够精准,责任分工不够明确具体,职能划分不够合理,牵头单位作用发挥不明显,导致资料收集不够充分完善等问题。如“资料难做”的问题,其实就是标准制定不够精准,责任分工不够明确具体,职能划分不够合理的问题。二是部门间协调不够紧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各职能部门必须分工明确,各自行使职能的同时又要紧密联系,互通有无,形成快速高效的联动机制。部门联动机制的基本要求,要能够共同反应,要能协同运作,要能整合效益。但当前各部门的整体联动性不足,不主动承担创建的责任等问题,各部门抱着“只扫门前雪”的管理心态,创建联合监管、整体联动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2.经济欠发达、硬件设施还不够完善

肇庆市虽然属于珠三角城市,但是只是主要城区被列入珠三角城市,还有部分山区县(市)还没有列入,经济发展差距大,整体经济欠发达。不但如此,财政供给不足,导致创建要求的“硬指標”如“两馆一宫”等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和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建设,主干道设施和街巷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机非分离和无障碍通行等配套设施建设“举步维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一个相对长期的财政支持政策,和一个相对稳定的财政源头,不能满足文明城市创建的需求。

3.文明城市的品牌形象尚未真正树立起来

文明城市评选最后是文明城市品牌形象的比拼,因为文明城市评选越来越规范,评选的套路越来越一致,评选的方式越来越雷同,如何在竞争中取胜,最终关键就是看城市的品牌特色,城市品牌形象的文明符号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起到巨大的提升作用。但尽管肇庆文化资源丰富,却由于各自条块分割,资源分散,创建没能有机整合起肇庆的品牌形象。如果能借助和谐、慈善、诚信等文明符号,以鲜明准确的城市形象定位来宣传肇庆,推进创建工作,将更加突出肇庆的特色,提升肇庆城市的美誉度,为“创文”营造强大的声势和氛围。

(三)机遇

1.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

为深入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2010年省委、省政府颁布了《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提出“创建珠三角文明城市群”的战略部署,推动珠江三角洲文明城市创建从点到面、从个体到群体、从城市到区域的跃升,力争到2020年各县级市(县城)100%建成“广东省文明城市(县城)”,实现文明城市创建全面覆盖。为此,广东省文明委提出肇庆要加快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步伐的要求,并全力帮助、支持肇庆“创文”。这些无疑对肇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2.广佛肇一体化发展越来越紧密

广州、佛山和肇庆地域相连,人缘相亲,经济相融,文化相通,三城之间的亲密性是别的地方不可比拟的。广佛肇一体化最根本的基础在于文化同根同源,广佛肇三地文化都属于岭南文化,是广府文化的核心区。共建“广佛肇文化圈”,发挥广佛肇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进一步提升广佛肇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确立广佛肇一体化在全省文化的“龙头”地位,有利于加快区域文化一体化和城市化进程。目前广佛肇轻轨和广佛肇高速已经开通,极大地强化了广佛肇同城效应,三市将在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合作、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社会公共事务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度合作,统筹一体化发展格局,进而形成布局更合理、功能更完善、联系更紧密的城市群。广佛肇一体化使得肇庆与周边城市在激烈的创建竞争中优势显得尤为突出。

3.肇庆展现出大基建大发展的赶超发展势头

当前肇庆市大力实施“东融西联、产业强市、实干兴肇”战略,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力以赴与全省同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连接大西南枢纽门户城市。“东融”就是要加快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西联”就是要与大西南地区联动发展。肇庆近年的发展可谓有了大飞跃,实施“366工程” 提出用5年时间打造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3个超千亿元产业集群,用5年时间引育6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用5年时间新增600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如今肇庆新区的建设如火如荼;招商引资工作取得重大突破进展;旧城改造,文化复兴展现新成果;城区断头路问题彻底解决等等,这些无疑为创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软硬件基础。

(四)挑战(Threat)

1.提名城市你追我赶,竞争激烈,不进则退

全国文明城市每三年表彰一批,而每一轮的评比名额控制都很紧,竞争异常激烈。从广东的情况看来,珠三角的深圳、中山、东莞、惠州、广州,佛山、珠海和江门等城市已先后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只剩下肇庆还没有评选上,但清远、湛江和韶关等非珠三角城市也在全力创建,尽管广东省文明委提出了“创建珠三角文明城市群”的战略部署,全力支持肇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但从外部环境来看,全国提名城市和省内其它城市的激励竞争都给肇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形成了巨大的压力,肇庆要把握机遇,挟后起之勇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难度是非常的大。

2.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大建设,对迎检准备提出更高要求

伴随着肇庆大基建大发展的赶超发展势头,城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也随即迎来了大升级大改造,同时许多为民惠民工程、城市环境整治工程等都在进行之中,这对迎检准备提出更高要求。如321国道升级改造工程、府城复兴的建设工程以及肇庆新区的火热建设形成的工地围挡,产生的扬尘,道路通行能力的下降等问题必然给迎评工作带来影响。

3.城乡差距大,同步创建困难更多

肇庆作为广东省土地面积第4大城市,辖区面积1.5万平方公里,各县(市)城区比较分散,中心城区规模小,中心城区距离各个县(市)城区距离比较远,城乡发展差异大。经济较发达的端州区、高要区、鼎湖区、高新区和四会市被列入珠三角,但怀集、广宁、封开和德庆县尚属山区县。要实现全市同步创建的困难非常之大。

三、肇庆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对策建议

(一)成立文明城市工作局将创建工作常态化

按目前的评选规则要求全国文明城市每三年评选表彰一次,而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之后,还需要每年复查,确保文明水平不断持续进步,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并不是一评永逸。因此,为了适应全国文明城市评选的特点,建议借鉴惠州市的做法,成立文明城市工作局将创建工作常态化。惠州市2009年摘取“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后,同年便成立文明城市工作局,旨在通过这一常设机构使文明城市工作变成常态性的工作,并由于常态化创建,惠州在过去两届文明城市复查中都取得了全国排名前列的优异成绩,这一做法非常值得借鉴。在当前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往往只注重机构的撤并而忽视了政府职能的优化,而政府职能的优化才是政府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精神文明建设落后于物质文明建设,当前,我们需要大力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因此,政府职能也需要进行转变,要从只着重物质文明建设的政府职能转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的政府职能,要承担起培育和提升精神文明的公共责任,因此成立文明城市工作局就是承担这一公共责任的最佳契机,文明城市工作局以政府工作部门的名义不但对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进行常态化的持续管理,而且对全体市民的精神文明水平的提升进行管理,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政府职能转变的客观要求。

(二)建立“互联网+”数字化管理平台助力创建工作

“互联网+”数字化管理平台是因应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延伸出来的技术产品,其在政府管理、社会治理方面已被证明能发挥显著的作用,同时也是文明城市创建的要求,因此应该优先建设,加快建设。“互联网+”数字化管理平台不但可以使政府管理变得便捷高效,同时也为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提供平台。一方面,可以借鉴中山市的经验,在创建的过程中充分發挥“互联网+”数字化管理平台的作用,即在常态的创建工作中,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发挥业务受理、协同工作的作用,在文明城市检查期间,指挥中心24小时不间断驻守工作,对创建期间的所有资料进行汇总统筹,及时向各辖区发布创建工作的进度及重点内容,协调各地和各单位联系配合,处理突发事件,确保检查无死角。另一方面,还要使“互联网+”数字化管理平台成为公众参与创建的理想平台,即是要使这个数字化管理平台要能够和大众日常使用的资讯工具,如qq、微信和微博等连接起来,特别是与微信这种最普遍最简易操作的互联网工具结合起来,建立部门微信公众号,覆盖到市民使人人成为城市管理监督员。这方面佛山的城管部门的经验也可借鉴,佛山为了能使市民参与城市管理,开通了城管随手拍”APP和“佛山数字城管”微信公众号,佛山市民除了可以通过“12319”热线外,还可通过微信和手机APP进行城管问题投诉、举报。数字城管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信息平台。数字城管系统有一套闭环的管理流程,从受理、立案、派遣、处置、核查、结案,每一个处置流程都环环相扣,市民通过微信反映管理问题,只要把问题的详细地址的描述、上传图片等通过微信上传,就能得到快速处置。通过这些技术手段的革新和帮助,实现了公众与城市管理的有效对接,有效地发挥了群众的力量参与城市管理,参与文明城市的创建,大大扩展了城管部门的管理覆盖面,提高了管理效率,同时也营造了人人都是管理员,个个都是创建管理者的良好创建氛围。

(三)加强创建宣传教育培训,让人人成为创建行里能手

要营造全民参与创建的浓厚创建氛围,各部门的工作人员了解创建工作、熟悉创建工作、掌握创建工作至关重要,因为部门工作人员是创建工作的主导者,推动者。但在当前创建工作冲刺阶段,各项工作正在全面深入推进,创建战线向纵深铺开,更多的部门工作人员参与到创建中来的关键时刻,却发现对创建工作不了解不熟悉和不掌握的工作人员不在少数,这对全力冲刺创建成功的“爆发力”损耗了不少,因此,应该加强从上到下,从一把手到办事员的创建宣传教育培训,让人人成为创建行里能手,用部门创建氛围的营造引领社会创建氛围的提升。具体而言,各单位部门内部应该要组织创建工作专题学习会,把创建工作学深学透,并且要结合自身部门实际,对照创建标准要求,将属于自身部门职能要求的相关创建标准要求做到了然于胸;其次是要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及相关培训部门的作用,开设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宣传为主题的专题培训班,邀请第三方测评组专家、创文办工作人员和相关专家学者对全市领导干部进行宣讲轮训;最后,开展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主题的知识竞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应知应会的创建知识列入其中,将学习竞赛的结果列为个人评优争先的参考标准之一。不断加强部门工作人员的宣传教育培训,是深入有效开展创建工作的前提,只有部门工作人员人人成为创建行里能手,才能使创建工作不断优化推进,才能指导引领全社会广大群众参与创建,形成全民创建的浓厚氛围。

〔参 考 文 献〕

〔1〕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21-25.

〔2〕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4〕王序坤.准公共产品提供方式选择的依据〔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1999,(06).

〔5〕李步超,周玫.政府应当推行城市管理精细化〔J〕.求实,2006,(10).

〔6〕徐振宇.善治视野中的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研——以长沙市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为例〔D〕.北京: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

〔7〕周帆.创建文明城市中的政府职能优化研究——以重庆市为例〔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3.

〔责任编辑:孙玉婷〕

猜你喜欢
肇庆市文明城市创建
让文明之光照亮城市
团昆明官渡区委开展“携手抗艾,共创文明城市,你我共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不做作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