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捺钵制度探析

2019-08-16 02:02闫成姜旭
理论观察 2019年6期
关键词:辽代制度影响

闫成 姜旭

摘 要:捺钵作为辽朝独具特色的政治制度,其形成与契丹族的自然地理环境、民族特性、以及建国后统治者仍旧对传统习俗的重视密不可分,因此在辽朝建国二百余年里依旧保持着草原风貌和游猎生活方式。捺钵制度的形成是契丹族对自身民族特性的保持,并以游猎为基础,不断融合汉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最终演变而来的文化形态。本文欲通过对捺钵形成的条件及内容进一步分析对辽朝各方面影响。

关键词:辽代;捺钵;制度;影响

中图分类号:K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6 — 0136 — 05

捺钵,契丹语词,汉语意思为行营。辽朝皇帝每年从事狩猎活动,这是契丹族悠久的历史传统,关于捺钵的具体解释,《辽史·营卫志》曾提到过:辽朝地域较广,但制度相当严密。“居有宫卫,谓之斡鲁朵;出有行营,谓之捺钵;分镇边圉,谓之部族”①。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宫卫和行营。宋人庞元英《文昌杂录》里记载:“北人(指契丹族)谓住坐处曰捺钵,四时皆然,如春捺钵之类是也,不晓其义。近者彼国中书舍人王师儒来修祭奠,余充接伴使,因以问师儒。答云是契丹家语,犹言行在也”②。契丹族平时从事生产活动,遇到战事时则迅速组织军队随从作战。“无日不营,无在不卫。立国规模,莫重于此”③。可见捺钵是辽朝一项颇具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制度。

一、捺钵制度的形成

亚欧内陆游牧民族曾经给世界历史造成非常深远的影响。自中唐政治格局崩溃之后,契丹崛起于松漠之间,建立辽朝,颇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捺钵制度无疑对其王朝的建立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契丹族的民族特性成为捺钵制度形成的重要因素。

(一)契丹族的地理环境

契丹族位于中国北方,地域广阔,自然地理环境与中原有所差别。总的来说,气候比较寒冷,土壤贫瘠,多风沙。关于这一地区地理特征在文献也有描述:植被稀少,大风,沙尘多,一年四季寒冷的时候较多,温和气候较少。干旱少雨又是塞外环境的另一气候特点。尤其是圣宗时期灾害频繁,史载:“辽圣宗统和元年(983)九月,东京(今辽宁辽阳)旱”。统和六年(988),“霜旱,乏食”。统和八年(990),“岁旱”④。在《辽史》中关于契丹人求雨曾多有记载,并且契丹人很早就有祈雨的活动。一直到辽朝灭亡,也不曾废除。可以看出干旱少雨、气候干燥是辽朝明显的自然地理特征。此外,契丹族的地理环境并不适合农耕,茫茫林海和一望无际的草原为契丹人的游牧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为了更好的生存,契丹人必须向自然界获取更多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北宋诗人柳开在他的诗中写到:“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⑤描述的就是契丹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二)契丹族的民族特性

渔猎一直以来是契丹族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契丹人逐水草而居,往来游牧渔猎。《旧唐书·契丹传》称契丹人“逐猎往来,居无常处”①,可以看出契丹族当时的生产生活状况。《辽史·游幸表》序曰:“朔漠以畜牧射猎为业,犹汉人之劭农,生生之资,于是乎出”②。《辽史·食货志》第一卷便有记录“契丹旧俗,其富以马,其强以兵”③。这些不仅反映了契丹人狩猎经济的客观存在,也反映了狩猎经济在当时契丹族的地位和作用。可见狩猎经济活动的长期存在是捺钵制度产生的前提条件。建国后的契丹人虽与汉民杂居,但对本民族习俗却十分重视与喜爱,即使日理万机的帝王对狩猎也有浓厚的兴趣。契丹人的民族习性一直伴随,这与女真人汉化有很大区别,辽朝建立后,也并没有对汉民族政权照抄照搬。辽朝统治者也十分重视契丹人的文化习俗。《辽史·国语解》记录:“辽朝皇帝喜欢狩猎狍鹿,每次出猎必然能够有所收货,然后祭祀祖先,以求繁荣昌盛”④。史料也明确记述:天显二年(928年)四月,辽太宗“祭狍鹿神”。统和四年(986)十一月,辽圣宗“祭狍鹿神”。祭狍鹿神这种行为,既体现了契丹人的自然崇拜,又体现了这种意识形态在契丹族戈猎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耶律阿保机在建国之后,捺钵制度依旧长盛不衰。辽政权即使在疆域逐步南扩,农耕经济比例逐步提高的情况下也并没有废除,依旧沿袭传统,长盛不衰。所以说捺钵制度是对辽朝狩猎经济的继续与发展。虽然自然地理环境和契丹族的尚武精神与契丹文化密切相关,但是狩猎经济才是捺钵产生的基础。

文献记载,契丹人出现在历史舞台时,已经从狩猎经济开始向畜牧业和原始农业经济生产方式转变。幽燕地区并入疆域版图之后,经济成分发生变化,渔猎经济虽不占主体,但狩猎,作为游牧民族传统生活方式,始终得到辽朝皇帝的重视。辽代皇帝把娱乐活动和练武结合起来。《辽史·游幸表》载:“自辽有国,建立五京,置南北院,控制諸夏,而游田之习,尚因其旧。⑤”捺钵制度的保持,这与契丹族的尚武精神息息相关,正因为契丹族长期射猎,所以在战斗中,对军事力量有所提高《辽史·食货志》曰:“其富以马,其强以兵。纵马于野,弛兵于民。有事而战,彍绮介夫,卯命辰集……以是制胜,所向无前”⑥。契丹人好狩猎与尚武精神互相补充。可见狩猎对契丹族的重要。

二、捺钵制度的内容

契丹族皇帝的居住地与中原皇帝有所差别,上京、中京等固定住所待的时间简短,绝大多数时间是在捺钵中度过的。他们的生活习惯随季节、气候、水草的变化而变化,四时迁徙,进行“春水”、“夏凉”、“秋山”、“坐冬”等活动。也就自然而然形成了四季捺钵地点,所以称四时捺钵制。辽朝的政治中心,决策机构不是像宋朝那样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捺钵地点的变化而变化,辽朝历代皇帝大都在捺钵过程中驾崩。可以看出来辽朝的都城政治中心的功能比较弱,四季捺钵才具有决定性作用。辽代皇帝保持着祖先在游牧生活中的习惯﹐住处没有固定的行帐,皇帝在春、夏、秋、冬四季各有住所﹐又称四时捺钵。辽代每个时期,四时捺钵的地方都有差别。关于四时捺钵时间的安排,基本上都是平均分配,每三个月后皇帝都要带领官员从一处捺钵迁往另一处捺钵。到辽朝中期,直到辽圣宗即位以后,皇帝的行帐才开始设置固定的地点。四时捺钵制度的发展变化,是由于契丹游牧民族的民族习惯和民族特点所决定,契丹族上承祖宗留下的传统习俗,又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加强地方各地区的管理,稳定社会治安,维护政治统治。因此,在历代皇帝的支持下逐渐完善定型。

至于捺钵的具体地点,傅乐焕先生在《辽史从考》中曾有过解读:

“辽太祖至辽景宗,捺钵地点:辽太祖:春捺钵,东楼(龙化州);夏捺钵,北楼(庆州);秋捺钵,西楼(上京);冬捺钵,南楼(木叶山)。

辽太宗春捺钵:土河;夏捺钵:沿柳湖、凉陉(永安山);秋捺钵:无考;冬捺钵:上京一带世宗无可考。

辽穆宗春捺钵:潢河;夏秋冬捺钵均在上京西北庆州境内。

辽景宗春捺钵:无定所;夏捺钵:沿柳湖、燕子城;秋捺钵:庆州诸山、炭山;冬捺钵上京、西京。

辽圣宗时期才有固定地点:春捺钵:长春州的鱼儿泺,夏捺钵:永安山、黑山 ,秋捺钵:庆州的伏虎林,冬捺钵:永州的广平淀”①。

捺钵的具体内容为:

(一)春捺钵

按照常规,每年正月上旬的时候,辽朝皇帝便要和大臣们从冬捺钵迁移到春捺钵,皇帝和大臣、侍从等人从上京起出发,春捺钵的地点一般设在混同江和长春河一带,大体在吉林省的查干湖和吉林省大安市境内。辽朝从圣宗耶律隆绪,到天祚帝耶律延禧,都在这设立“春捺钵”。到达目的地后,群臣先在冰上搭起行帐。凿冰钓鱼。钓得的第一头鱼,即在大帐设置酒宴。春捺钵主要有两方面活动,一方面是契丹族的传统习俗,捕鱼猎雁,另一方面,借着捕猎机会,接见使臣,商定国家大事,制定国家政策。史载:统和元年(983)“己丑日,南京(今北京城)来奏,报告宋朝在边境聚集粮草和宋太宗来五台山的消息,圣宗命耶律休歌严加防备”②。“统和十四年(996) 三月壬寅日,高丽王来信请求与辽朝联姻,圣宗答应把驸马萧恒德女儿嫁给他。庚戌日,高丽又派童子十人来辽朝学习契丹语言”③。

春捺钵驻扎范围大概在鸭子河(今吉林前郭尔罗斯蒙古自治区西北)南北三十里东西二十里左右,在长春州(今吉林乾安西北)东北三十五里。面积广阔,四面山林环绕,很多榆林和杏林。皇帝到的时候,身边侍从装备着捕捉鹰和天鹅的狩猎工具,在周围成固定位置并立,大约五七步远。皇帝束发戴冠,穿衣系玉带,骑马观望。看到有天鹅的地方,高举大旗,侍从击鼓呐喊,天鹅受惊起飞,左右的人拿着狩猎工具追赶。辽代时盛行圈养海东青,它又称猎鹰,是凶猛的飞禽,有“羽中虎”的称号,用海东青捕捉天鹅。

(二)夏捺钵

捺钵住所不固定。夏捺钵的地点一般设置在大兴安岭一带的高寒山区,庆州、怀州等地,多驻扎在永安山或者炭山(今内蒙巴林右旗以北查千木伦河上游),辽代永安山,后改称庆云山,庆陵之名也因此得来,是辽代帝皇帝游猎地。永安山在黑河附近,属于大兴安岭,山清水秀,是辽代皇帝最佳避暑的居所。并且驻扎在山林之处,方便了契丹人射猎习武。《辽史》记载:辽朝皇帝每到夏捺钵驻扎以后,先要亲自登黑山,参拜辽圣宗、兴宗陵墓,而后到鸭子河避暑纳凉,再到吐儿山观赏莲花。吐儿山在离黑山三百里,离庆州很近,皇帝纳凉之处多设在怀州西山的清凉殿,四月中旬驻扎,五月中旬,与南北大臣商议国家大事。并接受大臣们的汇报工作。夏捺钵除了狩猎、避暑之外,更是一次重要的政治会议。“统和十六年(998)……夏四月丁未日,圣宗下令罢免从民众缴纳官吏的俸禄,改从朝廷的内库中给官吏的俸禄”④。七月中旬起撤离行帐,迁往秋捺钵。

(三)秋捺钵

每到农历七月中旬,便要从夏捺钵迁移,秋捺钵地点一般设在现在西拉木河(内蒙古赤峰市)上游地带,平地松林作为其驻扎地点。平地松林位于大兴安岭西侧,植被繁多,草木茂盛,野生动物种类繁多,适合狩猎。秋季是契丹族获取生活资料的重要时节,可以狩猎到许多野生动物。文献记载,辽景宗带领随从骑马狩猎,老虎战栗不敢直视,所以又称作伏虎林。皇帝和侍从傍晚据守在河岸两侧,待到鹿群饮水的时候,让猎人仿效鹿声,吸引鹿群到河边,围堵狩猎,因此又叫做“呼鹿”。契丹人到山林猎鹿射虎还有另一层原因,契丹族所居住地方山上猛兽众多,影响契丹族正常生产生活,且人畜被伤的现象时有发生。此举也为保障民生。捺钵的地点选择是受生存环境影响的,四季轮换地点也体现了契丹人学会适应自然,欲求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理念,捺钵成为契丹族具有生态特色的传统习俗。

(四)冬捺钵

冬捺钵的具体地址,一般把广平淀作为捺钵住所。广平淀又称白马淀,南北十余里,东西约二十余里,面积宽阔,地形平坦,四周山林便于遮挡风雪,木林较多,取暖方便。行帐在此过冬,闲时狩猎,练习武艺,训练士兵,或与大臣商讨国事,与宋国、西夏等国往来朝贡。皇帝行帐用铁枪来支撑用冒绳连接,每支枪下放置黑毡伞,用来遮挡风雪。枪外设置小毡帐一层,加固保暖,每个行帐设置五人。行帐南边设置省方殿,距离二里有寿宁殿,全都以毡为盖,不设置门和窗户。行帐北面有鹿皮帳,临近设有八方公用殿。寿宁殿北设有长春帐,保卫行帐安全。可见环境因素是冬捺钵地点首选因素,广平淀纬度较低,冬季更适合生存。

三、捺钵制度的影响

辽代的捺钵制度不仅是契丹族狩猎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娱乐为一体。对辽代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一)捺钵制度的政治影响

捺钵在汉语的表述中意为“行营”,但是与宋朝的皇宫又有所区别,宋朝皇帝平时都住在皇宫里,而辽朝则作为临时出行的住所。辽朝议政方式不同于北宋,是由它特殊的生活方式导致。辽朝皇帝处理政务没有固定的场所,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几乎都在四时捺钵之中。而接见北宋、高丽、西夏等国大都在上京和中京进行,辽代皇帝偶尔也会捺钵地接见各国使臣。随着契丹人入主中原,设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至关重要,辽朝统治者审时度势,并没有全部承袭契丹族本身的组织结构,也没有像孝文帝拓跋宏一样,对汉族的政治体制全盘采纳,而采用多元体制,取其多种体制精华,融合并用,确立适合契丹族统治的组织制度,一直延续到辽朝灭亡。中央设立了南北面官分管汉人和契丹人,虽然设有上京、中京,但皇帝却把四时捺钵地设为辽朝的政治中心。南北面官制“以国法治契丹,以汉法制汉人”的原则,南北分别治理。皇帝行帐以南称作南面官,用于治理汉人,仿照三省六部制,官吏多任用汉人治理。皇帝行宫的北面称北面官,官吏多任用契丹贵族,社会地位较高,负责军事、外交之事。皇帝对辽朝政务的处理便可依据自己所在的时间地点。南北面官制与四时捺钵制相得益彰,有利于辽朝政治稳定。

(二)捺钵制度的经济影响

辽朝统治集团的四时捺钵一年四季往返迁徙,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了保障游牧集团的供给,而在这其中就会对辽代人口与户籍、赋税制度产生深刻的影响。

首先捺钵需要占有巨大面积的土地,而这些土地根据其应用的方面不同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专门为捺钵所用的“禁地”数量巨大,并且禁止开采和耕作,为皇帝专用。《辽史》曾有相应的记载:“驰大摆山、猿岭采木之禁”①另一种是斡鲁朵(意为宫殿,是契丹族的皇家住所)管理的土地,斡鲁朵管理的土地主要集中在东京、中京、上京地区,这一地区多为契丹族传统生活地区,人少地多,闲置土地比较多。但斡鲁朵归皇室管辖,政府无权过问,也就间接归皇帝所有。封建社会是家天下的社会,皇室和国家没有明确的界限,皇帝对这些土地具有无可争辩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可以看出通过四时捺钵,辽朝皇帝占有大量土地。

辽朝皇帝过着四处移居的游牧生活,这其中不断转移捺钵地就需要大量的赋税和劳役,而承担者则是州县和斡鲁朵部族。据《贾师训墓志》记载,“贾师训于咸雍六年“徙军州事,隆化州、降圣州征调三十余万”②。此外还有相关陈述,辽兴宗耶律宗真到达长春州,春、泰二州随从行宫和河堤之役的人就有万人以上。可见四时捺钵浪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且还设置守护陵寝的士兵,例如,辽兴宗为其父辽圣宗修建永庆陵,需要三千户,当地征收的租赋主要用于守护灵寝之用。这也是辽朝灭亡之后,捺钵制度惹人诟病的原因之一。

《辽史·营卫志》载:“契丹之处,草居野次,靡有定所,岁时畋牧平莽间”。生以资,仰给畜牧。③” 在建立国家之后,辽朝皇帝依旧过着“随时草,逐寒暑”的生活。畜牧业经济保证了辽朝皇室的财政来源,又为四时捺钵制度提供经济支撑。

为发展畜牧业,辽朝政府设置国有牧场,由国家管理,称为“群牧”。辽太宗时还设立一套从中央到地方完备的组织结构,分布全国各地。私营牧场和官营牧场并存。《辽史?食货志》有这样记载:“自太祖及兴宗,垂二百年,群牧之盛如一日”④辽代畜牧业的繁荣,对辽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捺钵也是辽朝皇帝的生活中心,所以要大量随从供其服务。辽历代统治者即位之后,都着手建立自己的宫卫,宫卫主要是由亲军和俘降人口构成。在辽圣宗后,大规模战争爆发较少,所以宫卫组织主要是由拆取原有斡鲁朵户口的方式组成的。宫卫一般由北面官负责具体的管理。来源是由契丹各部族精挑细选出来的,另外契丹斡鲁朵户与辽政府管辖的官户最大的区别,也仅仅在于前者依附于皇室,后者依附于国家。值得注意的是:辽代斡鲁朵组织的人口占辽朝总人口的20%。既为辽朝捺钵体制提供经济保障,强化了皇权统治,却同时也弱化了辽朝的经济基础,成为辽朝经济体系垮台的重要因素。

(三)捺钵制度的军事影响

辽朝是由契丹游牧民族建立,统治范围广阔,境内民族庞杂,因此辽代的军事制度既有继承契丹族游猎文化传统,又能够适应本国国情。例如皇帝宫卫军的设置为前者;汉军的设置为后者。辽朝在长达二百余年的时间里得以延续,深受捺钵制度的影响。

辽朝军队种类较多,为了适应辽朝地域广阔、民族众多这一情况,设置了部族军、汉军、属国军,充分做到了从国情出发,因俗而治。同时辽朝作为一个游牧民族政权,捺钵制度对军事方面也产生了相当大影响。其中斡鲁朵禁卫组织最具代表性。行宫斡鲁朵宫分军,起着护卫皇帝安全的作用,在辽朝的军事舞台有很大话语权。就如同西汉的御林军那样。它甚至可以影响到辽朝的政治命运。在辽道宗统治时期爆发的重元之乱中,数位宫官就对叛乱的胜利起了很大作用。

(四)捺钵制度下的文化影响

辽代的捺钵制度是契丹族的民俗传统演变而来的,本质是以渔猎、畜牧等生产活动为基础,通过四时生产、生活方式表现出来。

1.捺钵制度下的渔猎文化

渔猎活动是契丹族的传统,契丹族定居在辽河流域,受地理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农耕经济落后,也因此催生出契丹族特色的渔猎经济,虽然在辽朝中期以后,农牧业经济逐渐变为主要经济成分,但渔猎活动仍作为一种传统加以传承,以此为基础并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捺钵制度。

辽代统治者为了方便渔猎活动,设置了专门制度加以管理,一些专门机构和人员中,比较有名的就是鹰坊一负责管理、饲养和训练鹰鹘(海东青)的机构。契丹族的渔猎活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运作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辽史》中也记载了一些相关情景,皇帝在春捺钵狩猎天鹅,让士兵制造网帐。近年来出土的字画上对契丹人游猎场景画面也多有描绘。

2.捺钵制度下的习俗文化

娱乐活动是每个民族所必须的,但不同民族却依据本民族的生活环境和特点有很大不同。娱乐休闲无论对哪个民族来说都是一项重要的的活动。在生产、生活之余人际间的交流,培养民族性格和民族特征,从而促进整个民族的蓬勃发展。契丹族依靠本身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娱乐习俗,丰富了契丹民族日常生活,彰显了民族特色,对契丹族的个性化发展,保留民族特色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依托捺钵制度,契丹族还形成了音乐文化习俗。酒文化习俗、歌舞习俗等等。《辽史》记载:辽帝在湖畔设帐,命人在冰湖上面凿冰下网捕鱼,使其不能逃出,然后用马车拉,将渔网收束到冰口取鱼。钩鱼时,在湖冰面上搭上帐篷,凿冰眼以钩鱼,外围冰眼用来观察。鱼将到时,观察人来人告诉皇帝,皇帝即刻用绳钩掷鱼。鱼中钩后负伤带绳逃走,先放松绳子任其去,等鱼挣扎得没劲了,再用绳子把鱼拽上来。钩得的第一条鱼称为“头鱼”。即刻入帐烹调,便献于在场皇族大臣——多是太后权臣之属以及各地首领,品尝“头鱼”之鲜美。此举称之为头鱼宴,随后举办歌舞。

契丹族认为万物有灵,契丹人认为山既是本民族发祥的地方,也是死后的归属之地。其中黑山和木叶山最为尊崇。地理记载,木叶山处于辽代皇帝冬捺钵的住所,即广平淀附近,黑山位于大兴安岭西部,离夏捺钵位置很近。契丹人经常会到黑山和木叶山进行祭祀活动。上承祖先,下表黎民。 “木叶山……春秋时祭,春秋告赛”①也可以看出,契丹人每逢战事都要祭山;每逢狩猎出游也要祭山。

四、结语

捺缽作为辽朝最具特色的政治制度,一方面反映出了契丹族长期生产生活情况,也反映出在捺钵制度下,契丹族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所展现出来的常态。它最大的优点在于随着辽朝的发展与壮大在与各民族文化碰撞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够相互借鉴,又不完全照抄照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得这一制度在历代统治者得以完善并且传承二百余年。这其中不仅仅是满足统治者娱乐的需要,而是在此过程中建立了适合辽朝国情的政治制度和与中原王朝相抗衡的劲旅骑兵,为华夏多民族统一文化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责任编辑:张 港〕

猜你喜欢
辽代制度影响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壁画“刘三取钱”漫谈兼论辽代戏剧题材
中国古代琥珀艺术
某些单位的制度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