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精神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融合路径

2019-08-16 02:02韩迎春陈彦彦
理论观察 2019年6期
关键词:融合路径基础课教学

韩迎春 陈彦彦

摘 要:北大荒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所呈现的思想意识、价值观意识、道德意识、规范意识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同时基于特定的地域,将北大荒精神融入“基础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渗透到校园文化中,有利于北大荒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有利于激励和鼓舞青年一代为中国腾飞贡献力量。

关键词:北大荒精神;“基础课”教学; 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6 — 0147 — 03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中国走到今天正是凭借伟大精神的支撑。作为中国精神重要组成部分的北大荒精神,诞生于解放战争时期,与北大荒的开垦开发相伴而生,随着荒原到粮仓的巨变发展成熟,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凝炼升华,在三代垦荒人的默默奋斗、在垦区的生长流变中发芽、生成、丰富、发展,最终形成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核心的北大荒精神〔1〕。

一、北大荒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一)国家发展和个人价值实现离不开艰苦奋斗。

当今的大学已经迎来了千禧一代,这一大学生群体一出生便有着优渥的物质生活条件和良好的成长环境,在家人的精心呵护下成长,他们富有个性、追求享乐,喜欢“宅”,口称“佛系”,甚至有点“丧”。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铺张浪费、纪律涣散等现象在大学中也是屡见不鲜。当代大学生要想实现自身价值,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艰苦奋斗的精神传统不能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奋斗史;翻开北大荒的历史画卷,印满奋斗者的足迹。《左传》中也指出:“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因此,要创造未来的美好的生活,必须通过一辈又一辈奋斗者艰难困苦的拼搏。当代大学生可以通过老一辈垦荒人的事迹、身边长辈在北大荒奋斗的故事、北大荒发展的历史,了解物质财富创造积累的过程,知道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要继承垦荒者的优秀品质,追随垦荒人的梦想,从自身做起,勤俭节约、杜绝浪费,刻苦学习、顽强拼搏,为北大荒的再次飞跃积蓄力量。

(二)社会的进步要求不断创新,勇于开拓。

勇于开拓代表着一种进取的精神状态。任何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种精神力量作为支撑,没有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都是难以生存的〔2〕。作为北大荒精神的精髓,勇于开拓既表现在当年向亘古荒原开战的无畏精神,也表现在为实现农业现代化不断进行科技创新的进取精神,也表现在勇立时代潮头、进行制度创新的变革精神。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立于时代潮头放飞青春梦想,不仅要在学业上求真、务实,做好知识的积累,更要吸收前人思想的精华,勤学善思,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方法,为自身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大学生必须远离胸无大志、情绪低迷、漫无目的、麻木不仁的状态,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敢拼敢闯,敢试敢为,与开拓相伴,与颓废绝缘,用自己的青春热血书写炫丽华章。

(三)伟大目标实现依靠每个人肩负使命、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天下为公、担当道义,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情怀。当年十万转业官兵放下枪杆拿起锄头、540万知识青年放下书本走进荒原,是基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和担当;国家初建时期建好粮食基地解决国家粮食难题、自然灾害时期勒紧腰带支援灾区显示的是北大荒人集体、国家利益至上的大局观念;新时期面对国内外形势变化,打破区域封锁、实现区域经济共赢,将集团企业溶入全国以至全球经济大格局中,显示了北大荒人的宽广胸襟。中国自古就有“公而忘私、公而忘家”的集体集体主义思想,新中国成立后演化为“大河有水小河满”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在传统集体主义和新型集体主义思想的浸润下,为了祖国建设需要,一批又一批拥有博大胸怀、洋溢革命激情、闪耀无私光芒、献身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来到了这片布满荆棘的荒原,他们有戎装未换、征尘未洗、从战场上刚刚退下的军人,他们有放下笔杆、扛起锄头的知识青年,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向着共同的方向,用汗水和知识叩开了通往粮食宝藏的大门,为国家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巨大成就的取得源于不计得失、无私奉献的精神。

无私奉献是人类道德的最高境界,从古到今,正是无数仁人志士的无私忘我铸就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在北大荒这片土地上,也正是一批以大局為重、忘我奉献的无名英雄们成就了垦荒的奇迹,孕育了北大荒精神。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中国第一个女子康拜因手刘瑛,为了扑灭一场山火,牺牲的14位小知青,把自己的青春年华乃至全部精力都献给了北大荒的开发和建设事业的杨华,“干一行、爱一行”,在雁窝岛兢兢业业做兽医的宁波女知青陈越玖、、、、、当年北大荒人的口号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第一代北大荒人用自己的青春种下了北大荒精神,第二代、第三代北大荒人接过了上辈的火种,让这把烈火燃红了东北的黑土地,谱写了北大荒独有的赞歌。

二、北大荒精神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融合

(一)弘扬北大荒精神与人生价值的探寻相结合。

进入大学的大学生开始步入成人阶段,但真正的“成人”不仅指生理上的,更重要的是价值观层面的成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的第一章探询的就是人生如何不虚度的问题。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人生经历,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思想相对成熟,这一时期是价值观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因此,这一时期价值观的引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外来文化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日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现实主义等特征日益明显,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成为教育的重要课题。在开发北大荒时期,有从战场上退下的功臣,有刚刚学有所成的知识分子都来到了北大荒,在建设北大荒时期,很多学者、作家、科学家,他们有机会返城享受更好的生活,他们选择了留下。通过探询老一辈垦荒人“利”与“义”的抉择,探寻社会发展进步的源泉,引发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使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权利与义务、竞争与合作等关系,做好人生的定位。

(二)弘扬北大荒精神与理想信念的作用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自媒体时代、微时代到来,信息传播速度快、量大、内容复杂,文化趋向多元,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造成巨大冲击。一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半信半疑”,但对一些网络大V的言论却深信不疑;对国家前途命运漠不关心,对一些明星恋爱结婚却分外关心;对学业前途没有规划,信奉“车到山前必有路”,不行就看星座、求运势。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必须具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必须拥有宏大的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国家才会实现伟大复兴。因此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就是当前教育的重中之重。北大荒精神中面对艰难困苦毫不退缩的坚毅、面对改革勇往直前的锐气、面对重大抉择时的责任和担当,这些都为当代大学生生动诠释了崇高理想信念的引导作用。当代大学生应从树立远大理想入手,坚定信念,勇担社会责任,作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在放飞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中实现自我。

(三)弘扬北大荒精神与中国精神弘扬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3〕北大荒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大荒人的身上完美的诠释了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一代代北大荒人前仆后继、苦心耕耘,麦浪翻滚大豆摇铃,显示了北大荒人的责任和担当,激励着北大荒的后代为中国梦想继续前行。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到农业大科技,昭示的是北大荒人不断创新的勇气和决心。走进北大荒的农场,感受农业大科技,不仅可以激发大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更可以亲身体会科技创新的力量,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学习,为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积蓄力量。

(四)弘扬北大荒精神与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相结合。

道德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一种行为准则和标准。道德具有继承性,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优秀的道德文化,革命前辈用热血汗水铸就了革命道德。北大荒精神形成于祖國建设起步时期,条件艰苦、任务艰巨,在这种环境中更加考验人的耐力和品质。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铸造优良道德品质,应在吸收北大荒精神精髓的基础上,学习北大荒人无私奉献、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借鉴他们修身律已、团结互助的道德精神。大学生要积极投身道德实践活动,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提高辨别能力,增强道德责任感,增强规则意识,做好北大荒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三、北大荒精神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融合路径

(一)北大荒精神与“基础课”课堂理论结合,增加大学生对北大荒精神的价值认同。

“基础课”不同于其他思政课,它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涉及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等多个领域。课程内容看似浅显,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教学目的却非常难。学生大多认为课程说教成分过多而予以排斥,这与学生自小学开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相关理论名词的重复出现,给学生产生了重复教学的错觉。因此,在“基础课”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分析能力的培养。利用北大荒精神经典事例与身边事、社会事进行对比,找到契合点,如人生道路的选择、价值观念的差异等等,将这些以问题的形式抛给学生,学生用已有知识分析发表观点看法,老师在学生解答的基础上予以理论引导说明,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主动性,加深对北大荒精神内涵价值的理解。

(二)建设“基础课”北大荒实践基地,通过体验式教学、情境再现增强大学生对北大荒精神的认知。

目前,虽然“基础课”有实践学时,各个学校也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但是这些活动的地点多限于校内,由老师布置学生搞一些调查或组织一次活动,走出校门的较少。这一方面是因为经费问题,另一方面基于学生安全责任问题,老师带组织起来相对费力,又担心出现安全问题,因此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实践学时大多应付了事。“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单纯的课堂教学很难让学生产生思想的共鸣,如果让学生走近北大荒,走进金色麦浪中,去感受中国粮仓的气势,去体验前辈开发北大荒的艰辛,就会激发学生强烈的自豪感,引发学生与老师的思想碰撞,真正理解北大荒精神的深刻内涵。在第三章第三节讲到改革创新时,可以通过参观友谊农场北大荒农机博览园,了解70多年来垦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与跨越。从农业开发条件最恶劣、现代化农业开发最晚,到建成了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荒原变成粮仓离不开中一辈辈农垦人的努力,通过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现代化大农业来展示中国科技的创新和进步。中国要发展,农业是不可或缺的。农业要振兴,必须插上科技的翅膀,农业科技的发展,必须依靠优秀的人才,当代大学生必须具有使命感、责任感,为中国农业发展积蓄力量。

(三)全方位宣传,打造地域特色校园文化。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更新速度快,各种新文化也层出不穷。文化日趋元,社会日趋复杂,这给大学生价值观带来强烈的冲击。虽然各大学的教育体系中均纳入了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作为教学内容,但是学生往往是泛泛接受而不解其深意。根据地域特点,培育特色校园文化,可以使大学生通过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熏陶,塑造起对地域文化尤其是红色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避免课堂教育产生的抵触心理。如校园广播播放北大荒歌曲,宣传栏展示北大荒的历史巨变,组办北大荒精神研究社团等等,使大学生对北大荒精神从知晓到感动,使北大荒精神的价值理念得到充分的传播。

〔参 考 文 献〕

〔1〕何强,韩玉影.北大荒精神历史流变与时代价值考论〔J〕.理论观察,2016,(06).

〔2〕王怀超.创新需要勇于开拓的精神状态〔N〕.学习时报,2016-01-25(A5).

〔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1.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融合路径基础课教学
渗透式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中的开展及探讨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商贸与互联网时代供应链模式比较及融合路径研究
高校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效融合的路径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性与相通性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原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