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2019-08-20 03:14王炳春
奋斗 2019年14期
关键词:三农农民农业

王炳春

习近平总书记在《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指明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总方针、总要求和制度保障,提出了优先任务,强调要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研读这篇重要论述,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篇文章体现了党对“三农”战略地位认识的发展和创新。

一、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新时代的“三农”工作

(一)做好“物”的现代化。一是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机械化、水利化、科技化、标准化水平,推进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灌区续建配套、防汛抗旱等水利工程,应用大型农机具、发展农业物联网等手段,提高农业产出率;二是坚持良种良法良田结合、农技农艺农服并重,发展智慧农业、数字农业、信息农业;三是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借势发力、持续用力、形成合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短板。

(二)做好“人”的现代化。一是树立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导向,注重“三农”干部队伍的选拔、培养、使用和管理;二是推进实施头雁行动,培养引进留住用好“土专家”“田博士”等农业领域领军人才;三是在农村创造机会吸引人、美化环境留住人、传承乡愁聚拢人,让大学生、复员军人、农民工都愿意到农村去,下乡参农,返乡创业,培育一批农业经纪人、合作社带头人、种养能手,造就一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三)做好“治”的现代化。一是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的原则,发挥好群众组织作用,构建党组织领导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二是实行以法治为保障、以德治为引领、以自治为核心的差异化治理,让乡村发展具有自主性,村民成为乡村振兴的真正主体,有序推进乡村治理;三是实施“雪亮工程”,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突出问题综合整治,建设风清气正的平安乡村。

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

(一)优先保障资金投入。一是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和金融优先服务领域,加大公共财政资金向“三农”倾斜力度,县域新增贷款主要用于支持乡村振兴;二是建立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农业信贷担保费率补助和以奖代补机制。

(二)优先满足要素配置。一是强化制度性供给和政策安排设计,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二是彻底改变资源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格局,构建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享共赢的互利互惠机制,让各类发展要素更多流向农业农村。

(三)优先安排公共服务。一是优先安排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地方政府债券资金要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倾斜;二是探索完善农业保险政策,推动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创新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期货保险、价格保险,积极发展养殖业保险,落实农业大灾保险试点政策。

(四)优先考虑干部配备。一是组织部门要有计划地培养选拔“三农”干部,注重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选调生、大学生村官中选拔乡镇干部,从驻村干部、第一书记中选拔任用一批优秀干部充实乡镇班子;二是积极落实好乡镇干部、村干部报酬政策,建立乡镇干部岗位补贴制度;三是提升“三农”干部能力,有计划地安排教育培训、基层锻炼,切实提高“三农”干部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本领。

三、践行“二十个字”的总要求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一)丰富乡村产业类型。一是大力发展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和乡村新型服务业;二是创新产业融合方式,支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信息服务业、农村电商等产业。

(二)抓紧抓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一是推进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改善,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探索当地适用的整治模式;二是彻底整治“大棚房”问题,坚持农地农用,坚决防止农地非农化;三是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行农业“三减”,努力实现农村生态美。

(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是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引导农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党在农村的思想阵地;二是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养成文明习惯、打造文明乡俗、厚植文明风尚;三是推进先进文化、孝道文化、诚信文化、勤俭文化、乡愁文化进村入户,实现改陋习树新风。

(四)实现打防并举、标本兼治。一是保持强大攻势,全力侦办涉黑涉恶重大案件,彻底摧毁黑恶势力经济基础,坚决查处背后“关系网”“保护伞”;二是大力开展农村基层“微腐败”整治,解决发生在农民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

(五)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一是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质量;二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

四、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一)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一是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二是坚决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

(二)建立健全普惠共享均等化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制机制。一是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二是构建有利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三)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一是加快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二是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增强中小城市人口承载力和吸引力;三是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村集体收益分配权,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五、打好脱贫攻坚战消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前的绝对贫困

(一)攻坚克难聚焦深度贫困。一是把扶贫工作重心、政策支持重心、社会帮扶重心进一步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二是把脱贫攻坚资金、重大工程项目、扶贫政策举措进一步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

(二)突出问题导向精准施策。一是加大系统整改力度,扎扎实实地补短板强弱项,真正下足绣花功夫;二是重点解决说不清楚的问题、跟进不够的问题和压力衰减的问题;三是严格落实省市县三级责任,切实抓好问题整改,提升工作质效。

(三)巩固脱贫成果确保如期完成任务。一是按照县摘帽、村出列、户退出的标准和程序,严格把好退出关,确保退出真实;二是对于刚过及格线的贫困户,要扶上马送一程,防备前脱后返;三是不管是已摘帽的县,还是正摘帽的县和未摘帽的县,都要摘帽不摘政策,退出不退帮扶,脱贫不脱监管,保持力度不减;四是不断强化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保障性扶贫等措施,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六、加强党的领导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一)兼顾当前和长远。一是遵循乡村建设规律,着眼长远谋定而后动,坚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二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强迫命令、不刮风搞运动,更不能越过改革底线,犯颠覆性错误;三是有足够的历史耐心,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

(二)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一是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注重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二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让亿万农民群众充分参与乡村振兴进程,并善于总结基层的实践创造,不断完善顶层设计。

(三)并用市场与政府调节手段。一是坚守底线不犯颠覆性错误的基础上,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农民和集体的关系、农民和市民的关系;二是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三是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市场监管、法治保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实现符合现阶段的民生目标。一是加快补齐农村发展和民生短板,让亿万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适应发展阶段,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提脱离实际的目标,不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三是依据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和财政收支状况及農户承受能力,合理确定投资规模、筹资渠道、负债水平,合理设定阶段性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决策咨询部)

猜你喜欢
三农农民农业
耕牛和农民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农民
赞分盐镇裕牛村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三农”热点
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主线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2013年度“三农人物”揭晓
农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