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驻站记者修炼内功浅谈

2019-08-26 02:44戴辉
新闻前哨 2019年2期
关键词:钟祥驻站公章

戴辉

作为一名省委机关报记者,在新的形势、新的挑战下,怎样克服“本领恐慌”,写好精彩故事?我觉得只有坚持问题导向,追根溯源,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才能与时俱进,其政策水平、业务能力和知识层面才能得到提高。

学原著以壮骨

在省委机关报的新闻采访一线工作,为什么写稿,为了谁写稿?这是一个紧迫的问题,也是一个举旗定向的问题。要更加自觉地坚定理想信念,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当作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追求,坚持不懈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用以“补钙”“壮骨",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改变,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走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动摇。

作为驻站记者,孤悬总部之外,学习意识尤为重要,因为这更考验一个记者运用新闻规律诠释党的政策的能力。只有在遵循新闻规律的基础上体现宣传中心、服务大局的要求,用个性的材料来诠释共性的方针政策,才能配合当地工作大局,宣传党的中心工作,找到思想与事实的结合点。

能站在省、市、县、区的高度来分析问题,同时又能将其转化成为一条新闻,这是指导思想上不断学习、磨炼的结果。比如2018年6月,湖北日报一版连续两天刊发了荆门站钟祥、沙洋县域经济的报道,通过学习我受益匪浅。钟祥和沙洋相距不远,但县情不同,发展轨迹迥异,取得的成绩也不同。如何包装、总结成为新闻?通过向前辈学习,我领悟还是要站在中央高质量发展、供给侧改革、驱动创新等视野俯视两地的经验。钟祥是三产融合的样板,其农农融合、农工融合、农旅融合,贯穿三农工作,让农民有收入、农村有看头、农业有奔头。沙洋则是后发赶超的典范,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县,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县委县政府敏锐抓住南水北调的机遇,从无到有,打造沙洋新港,集聚码头产业,带活传统玻璃舰队。通过如此思考和总结,两地的县域经济都有了亮点和新闻性。

当记者,平时就是不断地跑,不断地写,不断地发稿,这是一种极为紧张、日新月异的工作。但一个人仅有的知识总会被耗尽,所以记者要不断自我补充,主要是读书。读什么书,学什么?其实报社领导已经指明方向,首先要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论》(第一卷)(第二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大精深,体系庞大。除一卷、二卷之外,新的思想又层出不穷,有时候每天都有新的论断、要求。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掌握、领会、刷新,来不断丰富我们的理论水平。我们做新闻传播工作,学习是我们基本的前提。

其次是学习人民日报、湖北日报重要会议的新观点、新精髓、新提法、新论断。比如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大报告有10句话,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又提出了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观点。还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关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提法,产业体系现代市场体系、绿色发展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全面开放体系等,结合“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来学,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些都是我们日常报道的指路明灯,只有主动对标,看齐党的新时期理论、政策和思想,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一击命中。

选角度看变化

著名记者艾丰把選择新闻角度比喻为“挖矿”。他认为,新闻价值在事实内的蕴藏是不均匀的,有各种不同的“矿床”,选择好的角度,就是为了便于记者更迅速、更顺利地开采这些价值,更准确、更鲜明地表现这些价值。因此,新闻角度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记者从什么方向、在哪个立足点、用什么视角去表现新闻事实,以更加充分地、更鲜明地体现其新闻价值和思想性。新闻角度选择得准,新闻价值倍增。反之,报道老套、一般化,削弱了新闻的价值。

以小见大。任何新闻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它是经过选择的事实的一个“剖面",一个“片段"。因此,想要表现大的新闻主题,应从小处着手。选好一个小角度,像钉子一样,人口小小,钻得深,容易把握,并能够写的具体。2018年4月,沙洋县就“基层小微权力管理”邀请中省媒体前去采访,主要内容是“一图一册一歌",防范和遏制“微腐败”。初次采访,我感觉无从下手。但在官挡镇苏家套村采访时,村支书徐俊无意中提了一句:以前“公章碗口大,书记腰间挂,村里大小事,靠他一句话。”现在公章也管严实了。公章是公权力的象征,公章公管,这一小角度,不是很能体现农村小微权管理的变化吗?于是我调整采访思路,重新根据新主题选取素材,后又单独采访了十里铺镇荷堰村等3个村,从小微权的三资管理.工程管理等18项权力清单中,单独做大怎样进行公章管理的:稿件层层递进,从公章谁保管?村支书“不沾边、公章怎么盖?“大事"要过8道关、公章盖在哪?群众紧盯“含金量”等三个层面剖析公章公管,约束了公权。稿件在湖北日报要闻版刊发后反响较好,湖北日报评论部还专门为此稿配发评论。

逆向思维。记者学会逆向思维的方法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就能打破常规,找到与众不同的新闻角度,揭示比较新鲜、深刻的新闻主题。2018年6月,湖北各地出现桃子大量上市但滞销的现象,我所驻站的屈家岭、钟祥等地也出现类似现象,一开始我也准备写一个鲜桃为何滞销的观察稿。但我在钟祥洋梓镇肖山村采访时,发现这里的桃子不仅好卖,还是好价钱。于是写了一篇“这里的蜜桃为何不愁卖"的新闻,探寻钟祥肖山村的“种桃经”:选好品种,错峰上市。稿件见报后,给当地农民极大鼓舞。

以旧见新。新闻采访中常见的就是大的主题下千篇一律,“你方唱罢我登台”。如果找不到新的主题,那么读者就会厌烦,不感兴趣。以旧见新找角度,就是要求记者在报道老题材、老话题时,善于将过去的报道与今天的现实联系起来,推陈出新。荆门的马岭、南庄、湖山村是老典型,怎样报道出新意?2018年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我们对“三朵金花"重新思考、包装,马岭的九马回槽,能人返乡,南庄的美丽乡村建设以及湖山村的三资清理,唤醒沉睡资产,推出系列报道,老树发新芽。

细雕琢有开合

驻站记者是“杂家”,每天遇到各条战线新闻,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等方面的,这就要求记者找出各类新闻的基本规律,从创意构思、行文撰写到表现形式,开合之道收讫之理。

全文的开合。精心设计开头。古人结构文章往往讲究豹头、猪肚、凤尾之道,或称之为突起、纡行峭收。可见,文章特别重视开头与结尾的点化作用,新闻写作虽有其特殊规律,但其写作之道也可借鉴。2018年6月,我采写一条“头雁飞起时,产业旺起来一钟祥市红色梯队助推‘乡村振兴”的稿件,开头提出问题,强调人才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性,结尾谈钟祥红色梯队的效果作用,前后呼应。还有,2018年6月的一条文化稿“她集四大名绣于一身一混合绣非.物质文化遗产创始人江选民的求索”,开头用简笔描绘江选民的时间表以及对钟祥的感情,结尾牵出她希望把钟祥的孩子培养到国际舞台,也显得行文完整。

文中的开合。就是点面结合,有点有面。好的新闻作品,无论消息还是通讯,无不是纵横捭阖,开合自如。单写面上的数据枯燥、单调,而单写点上的故事又没有大局感,只有点面结合,才能使新闻作品显得生动,有力。2018年4月,我在沙洋采访新推的“千万只鸡工程”,就注重了点面结合。既有新的智能化养鸡现场,也有风干鸡的历史,还有养鸡转型升级的经验和数据,结合起来整篇文章就显得有深度有章法。

设置悬念,引人人胜。悬念的未知性和难以预料性,是吸引观众、牵引观众的法宝。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曾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写新闻也是一样,如果平铺直叙,不仅不能打动人,也让人难以信服。比如2018年4-6月,我先后写过几个“幸福的奋斗者”人物通讯,无论是双井种西瓜的刘伟,还是沙洋马良养牛的刘波,还有迎接村種茶的90后大学生蔡高凡,创业都历经一波三折,有失败的教训,更能体会成功的喜悦。

写人物重细节

典型人物通讯,是湖北日报的一大特色,驻站记者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题材。但人物新闻也不好写,怎样不拔高、客观真实地反映人物的精神风貌?我觉得要注重细节描写。首先要扑下身子,倾尽全力,心无旁骛地当好一名记者。其次还要正确区别新闻和文学的写作手法。比如典型人物通讯,要尽量写事实,用事实来说话。

在实际写作中,有些人物通讯在行文中仍看出一些主观痕迹。印象比较深的有篇人物报道,那是2018年5月,我在采访写作荆门孝子严富荣的典型人物报道中,开始总想提炼一个观点,一句格言,这样难免有借主人翁教训读者之嫌。还有心理描写、记者评论,都有违新闻的写作规律。经主任批评提醒后,我又反复进行了多次修改,行文也变得简洁平实,于细节处见真情。“爱,超越血缘”见报后反响强烈。

由于人物通讯不能评论,基本靠叙述的功夫,在叙述中变化剪裁搭配、跳跃、突现、隐含等。因此,人物通讯中情感表达、故事发展,写作方式基本是用白描手法,2018年6月,我采访了荆门一对普通夫妻,因为丈夫突然中风,小家欲坠,朴实的妻子每天搀扶丈夫散步治疗,5年走了1.8万公里,相当于一个长征路,其中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题为“一路风雨,我愿做你的拐杖””的通讯在湖北日报5版头条见报后,在荆门一些社区,居民争先阅读报道。在行文中,我注重多用白描,少渲染的句子,如“刘少蓉轻抚李明龙的脸庞,幸福洋溢在脸上。‘得亏了她。'李明龙红着脸,费力地从嘴里蹦出几个字……”等等。可见,人物通讯需要在叙述中见出波澜,见理见情。

猜你喜欢
钟祥驻站公章
过岗龙的化学成分研究
斜叶黄檀茎中1个新的肉桂酚类化合物
一枚智能公章破解“两难”
谦虚
融媒体时代驻站记者如何适应新要求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略谈驻站记者的全局意识
综合自动化编组站施工驻站防护的探讨
IN THE BELLY, THE BEAST
钟祥“四落实”推动资产清查工作
一起涉嫌伪造公章冒名诉讼案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