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判别规则是“城市大脑”顶层设计落地的核心

2019-08-26 17:55柳进军
中关村 2019年8期
关键词:顶层大脑规则

柳进军

相较于智慧城市,“城市大脑”的亮点之一在于通过数据和业务的“类人脑”处理,实现城市治理的流程再造、效率提高。

前不久举行的中关村科学城“城市大脑”发布会重点发布了“城市大脑”顶层设计规划纲要,其一大亮点体现在设计哲学上,即通过确立一系列规则,为“城市大脑”的生长演进提供一套规律,引导其实现动态生长。这一系列规则中,项目判别规则是“城市大脑”顶层设计落地的关键核心。

项目判别的主要功能是界定哪些项目属于“城市大脑”的建设范畴,其对顶设落地的作用在于:一是应对“城市大脑”的复杂性。城市发展涉及到交通、环保、经济等诸多领域,且城市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中,现有的知识和经验显然不足以支撑全范围城市智能化设计和实施。范围明确有助于降低设计和实施难度,使建设目标能够更加具体化且容易实现;二是应对“城市大脑”的特殊性。“城市大脑”是智慧城市的高级阶段,是以数据驱动、AI 赋能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具备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但又与智慧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智慧城市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已在原有技术和业务背景下形成体系化的机制流程。在新的技术和业务背景下,顶层设计如不设定好项目边界,“城市大脑”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就无法体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很容易走进固有思维的围墙,造成“新瓶装旧酒”的困局;三是适应可持续性要求。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设计效益导向的项目判别规则,有助于迅速凸显项目建设效果,以应用效果增强政府、城市居民的信任和支持,推动项目建设进入良性循环。

既然项目判别是核心,那么“城市大脑”顶层设计中应当设定哪些相应规则?结合对“城市大脑”的理解和建设实践,笔者认为项目判别规则需包含AI适配、AI赋能、聚焦性和及时性三个方面。

首先,AI是“城市大脑”自我演进,应对城市发展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技术保障,纳入“城市大脑”的项目需遵循AI适配原则,促进AI的学习和训练,其中包括数据适配和案例适配。数据层面,一是关注能否产生活数据,即系统运行过程中能够产生大量数据,而数据的分析与反馈能够影响和指导系统的行为,提高算法的准确率;二是关注能否产生多样的数据,多样纷杂数据的链接、交叉、碰撞更有可能提升“城市大脑”的预测、管理水平,并碰撞出新的应用场景。案例层面,關注能否产生大量重复案例,实现自我学习需要依靠大量重复案例对AI的训练,因此需要在项目选择时排除那些产生低频次、独立性强案例的项目。

第二,相较于智慧城市,“城市大脑”的亮点之一在于通过数据和业务的“类人脑”处理,实现城市治理的流程再造、效率提高,项目选择时需关注AI应用后是否能够显著提升事件处理效率和准确程度,当前技术水平下仍有一些问题是AI无法解决或解决成本非常高的,比如垃圾分类,因此需要优先选择图像、语音识别等成熟技术能够发挥重大作用的项目。

第三,“城市大脑”顶层设计最终需要由某一主体执行,单一部门难以调动其他所有部门的力量,同时也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长期积累的问题,因此项目选择需要特别关注管理领域和建设步骤。比如聚焦城市治理领域,就只需指定牵头部门与几个强相关部门协同执行,同时类似文体、经济领域的项目就暂时不会列入建设范围。再如,停车问题是当前老百姓热切关注的问题,就要优先选择动态交通优化、静态交通数据共享等相关项目。

当前,中关村“城市大脑”建设已进入实质性进展阶段,顶层设计要进一步明确项目判别规则,运用AI适配、AI赋能、聚焦及时的组合拳,支撑“城市大脑”自我演进,形成“城市大脑”项目特区,保障“城市大脑”建设效果,支持中关村成为新技术背景下全国城市治理的引领者和带头人。

猜你喜欢
顶层大脑规则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让规则不规则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加快顶层设计
健康卡“卡”在顶层没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