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声嘹亮

2019-08-26 17:55兵马司
中关村 2019年8期
关键词:唐僧肉蝉声害虫

兵马司

老舍在《骆驼祥子》里说,“七月的北京,笼罩在一片蝉鸣中,叶子蔫儿了,打着卷儿,连尘土都懒得动弹。”“知了——知了!知了——知了……”窗外又响起了蝉那嘹亮的歌声。此起彼伏,如同儿童吹的麦哨一样悦耳。那么小,却那么响。人们都觉得外面的世界酷暑难当,而蝉还总是不知趣地在树上不知疲惫地唱着,给人们的心里增添了一种烦躁。

你听,不远的树上,有一大群蝉在叫,好像组成了一个乐队,它们有的唱歌,有的跳舞、还有的奏乐,玩得多开心呀……好像在说:“别以为你们很厉害,我比你们更厉害!”接着,它们就开始比起来了,一个比一个唱的响亮。有经验的老前辈都知道如果蝉很早就在树上叫,一天就会很热,蝉的这个特点很有规律。

蝉,也叫知了,北京话叫唧(季)鸟儿。顾名思义,你可以理解成“唧唧鸣叫的、飞鸟一样的大虫子”,或者“季节性的(仅夏天有),飞鸟一样的大虫子”,这样的俗名,没有学名那样的过于精准和文邹邹,却透着百姓对万物观察的准确和形象比喻。

蝉鸣是夏天的一部分

蝉的肚皮上有两个小圆片叫音盖,音盖来回收缩扩大声音就会发出“知——了——”的叫声,有趣的是会叫的蝉都是雄蝉,雌蝉没有音盖,所以不会叫。

老北京的夏天午休时候,孩子们经常被大树上的蝉声叫醒,那声音一声声无休止的蝉鸣开始觉得悦耳,时间一长就是难以入眠的噪音了。虽然小时候经常唱的那首《童年》“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但蝉鸣毕竟是夏天的一部分。如今回想起来,都是童年的记忆。于是拿着竹竿窜到大树下寻找蝉,要么抓住,要么就是赶走了之。拿着长杆子去粘知了,可是有历史典故的。

粘杆处是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1722年继位,年号雍正)创立的。它是清朝著名的特务机关,正式名称叫尚虞备用处 ,早在雍正还是皇子时,便已创立血滴子。

粘杆处是一个专事粘蝉捉蜻蜒、钓鱼的服务组织。清世宗还是皇子时,位于北京城东北新桥附近的府邸内院长有一些高大的树木,每逢盛夏初秋,繁茂枝葉中有鸣蝉聒噪,喜静畏暑的胤禛便命门客家丁操杆捕蝉。康熙四十八年,胤禛从“多罗贝勒”被晋升为“和硕雍亲王”,其时康熙众多皇子间的角逐也到了白热化的阶段。胤禛表面上与世无争,暗地里却制定纲领,加紧了争储的步伐。他招募江湖武功高手,训练家丁队伍,这支队伍的任务是四处刺探情报,铲除异己。这就是“粘杆处”的来由。清世宗是把政敌比作鱼、蝉、蜻蜒一样的小动物来撒网捕捉、加以控制的。乾隆死后,清仁宗嘉庆皇帝诛杀和珅,牵连清洗粘杆处,粘杆处的特务活动才逐渐废除……

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中,有一段关于鸣蝉的文字:“三伏鸣者,声躁以急,如曰伏天、伏天;入秋而凉,鸣则凄短,如曰秋凉、秋凉。取者以胶首竿承焉,惊而飞也,鸣则攸然;其粘也,鸣切切,如曰吱吱;入乎手而握之,鸣悲有求,如曰施施。”

“金蝉子”转世为东土大唐高僧

民间早有把蝉比喻成可以让人长生不老的“唐僧肉”。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中去西天取经的“唐僧”,原是 “金蝉子”转世为东土大唐高僧,喻有“金蝉脱壳”之意,所以人们将脱壳变身的蝉作为长生、再生的象征,因此在《西游记》中就有了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的说法。今天,人们把营养丰富的“蝉”摆上餐桌,并称之为“唐僧肉”,显然这是对蝉营养价值给予充分肯定再高不过的赞誉了。

唐代诗人、书法家虞世南曾经赞叹:“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柳永(《雨霖铃》也有“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的诗句;骆宾王《在狱咏蝉》也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绝句;辛弃疾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两句,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蝉的眼睛鼓鼓的,像两颗黑宝石。它的嘴巴上有一根细细的针,当它要喝水时,就派上了用场,把针扎进树里面,就可以吸水了。它的翅膀晶莹透亮,像一把小扇子。它的腿细而弯长,像六根针一样。它的肚子鼓鼓的,而且很有弹性。

小朋友那时也争论过,蝉是益虫,还是害虫?当时很多人也不清楚。其实蝉还真是害虫,后来上学之后,自然课老师讲了,蝉用它尖而细的口器刺进树干吸食树汁,它吸食后飞走后,蚂蚁、苍蝇、甲虫等纷至沓来都跟着来吸食这口“泉眼”,蝉而且是不断开掘新的“泉眼”,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为其他昆虫做“活雷锋”提供饮料……这样一棵棵树就被开掘了很多洞眼,那树还不因为树汁流干而枯萎啊?一切万物都并非十全十美,蝉也真是让人遗憾呀。

蝉的世上生命只有短短的三十五天,天生听不到声音,但它天天很开心,天天在树上歌唱。

当然小孩子也不会在意什么害虫不害虫,只觉得蝉是一个奇怪的昆虫,从春天到秋天都不知道疲倦地吟唱。

我们的童年夏天是快乐的,尽管生活贫困,吃穿还得不到满足,但捕蝉的乐趣是今天的孩子们难以体会到的。半个多世纪前童年往事,每到夏天总回浮现脑前,时隐时现。

捕蝉是小伙伴们“联络感情”的一件快事

在童年的记忆里,每到暑假,捕蝉是小伙伴们“联络感情”的一件快事。扑蝉的工具是自己做的,每天午饭后三五个“臭味相投”的小伙伴钻到树林里,赤膊上阵,用一根长长的竹杆粘蝉,方法也简单,就是用乳胶套熬制成粘胶,缠饶在竹杆顶端,遇到知了时用“粘胶”慢慢地接近其翅膀,一粘一个准,等到暑假过后,这些捕蝉的玩伴也就成了“铁哥们”。

捕蝉也是有讲究的,路边粗大的杨树,蝉会爬得太高不易捕,低矮的枣树、榆树是最理想捕蝉目标,那里既凉快,知了又多,很容易就捕到蝉。捕蝉的时候也要规则,不能让杆子碰到枝叶,不能大声说话,否则就会把它吓跑,于是,几个小伙伴小心翼翼地穿行在小树林中,眼睛盯着树干,忘记了夏日的炎热,自由自在地尽情玩耍,度过了酷热难熬夏天。

通常旁晚时分从地里钻出来,趁着夜色,偷偷爬到树上,脱掉幼壳,伸展开长长的翅膀,脱变成漂亮的蝉。刚出壳时,通体洁白,眼睛发黑,过不了多久便颜色加重,变成黑色。旁晚天黑,正是它们破土爬树的时间,孩子们便抓住这一时机摸蝉,有的还没来得及爬树就被抓住,有的刚刚爬上树,就被人们摸到,胖乎乎的肉体惹人喜欢,每晚都能摸到十几只或几十只。

捉到的蝉蛹要放到水瓶里,才不会“老化”,回家用水洗净,再用开水焯一下,冷凉后放入冰箱备用,食用时多是入锅煎炸,配上佐料,便成了家庭餐桌上的一道美食。

猜你喜欢
唐僧肉蝉声害虫
《小妖怪的夏天》:我的梦想,是吃唐僧肉
蝉声阵阵 毛猴驾到
蝉声
蜗牛一觉能睡多久?
冬季果树常见蛀干害虫的防治
蝉鸣
枣树害虫的无公害防治
神回复
蝉声这道菜
农业害虫的冬季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