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归属感对初中“流动边缘生”教育复原力的影响

2019-08-27 08:16吴丽兰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22期
关键词:初中

吴丽兰

〔摘要〕社会发展大潮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处于青春期的流动初中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其中有小部分成了流动初中生中的“边缘生”,他们往往容易被忽视在学生教育之外,引发各种不良行为,学习上失去取得成功的能力,即教育复原力低下,主要原因在于班级归属感缺失。通过培养班级归属感发现,他们的各方面行为都有良好趋势,学习成绩逐步提高,获得了教育复原力。可见,归属感对于“流动边缘生”的成长和社会性发展具有非常的意义。营造班级归属感,是学生作为个体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创建和谐班级最有效的门路,更是体现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在此将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班级归属感;初中;流动生;教育复原力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22-0060-03

据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可知,人在成长过程中对某个群体或集体有归属和爱的需要。对于初中生而言,班级是能让其接受教育,并实现个性化和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合,归属班集体和体会到集体的温暖是他们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不稳定性的需要,否则容易出现行为偏差或心理等问题。流动初中生中的“边缘生”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他们大多来于不理想的家庭教育,再加上对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产生了角色上的冲突和认同上的危机,没办法适应新的环境、归属新的班集体,以致成了班级的“边缘人”。让“流动边缘生”能在新的班集体如普通流动初中生一样,身心常态化发展,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培养他们的班级归属感、激发其得到集体认同,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也体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精神。本文将对B校一小部分初中“流动边缘生”进行班级归属感教育,干预前后两次调查,跨期接近一年,在此共享我们的干预成果。

一、B学校“流动边缘生”教育复原力与班级归属感的研究报告

B学校是一所普通农村公办初中,生源中流动生接近60%。本研究选取样本是流动生中的“边缘人”,他们是在智力常态化的基础上,有行为举止异常(如沉默寡言、冷漠、自暴自弃、沉迷网络等)、学习成绩低下等表现。本研究抽取了45名学生进行初测,回收到有效问卷41份,占总数的91.11%,初三学生因中考因素不作为调查对象。第一次测试时间为2017年3月,第二次测试时间為2017年12月。

(一)B学校初中“流动边缘生”班级归属感前后两次调查报告

采用两种方式,一是班级老师同学们的访谈记录,二是采用鞠艳[1]编制的初中生班级归属感量表,本量表主要从班级成员的角色意识、班级活动的参与意识、班级规范的服从意识三个维度进行测量,而每一个维度又被具体化为不同的角度加以测量。量表实行百分制,指数得分在0~100之间,分数越高表明学生的归属感越强,对班级的接纳与认可程度越高,反之亦然。根据指数得分的大小,将归属感划分为四个等级:归属感弱(<37.5)、归属感中下(37.5≤X<65)、归属感中上(65≤X<87.5)、归属感强(≥87.5)。前后两次调查报告如表1和表2。

从表1可以看出,第一次调查发现初中“流动边缘生”的班级归属感水平整体来看比较低,通过接近一年的班级归属感培养,这批学生的归属感达到了中上水平。表明这类型学生对所读的班级在思想上、情感上、心理上的认同与投入程度逐渐增强,教育干预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表2表明:通过提升B校“流动边缘生”的归属感,能增强他们对新班集体的认同感,减少新环境引发的行为问题,学习生活能力常态化,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B学校初中“流动边缘生”的教育复原力前后两次调查报告

采用邹晓丹[2]翻译和修订Mampane,M C编制的教育复原力量表,旨在让学生通过自我评估来确定他们是否具有教育复原力。量表共有25个项目五个维度:控制感、支持、问题解决、自知力、承诺。量表采用的是5点计分,1分表示“完全不符合”,最高分表示“完全符合”,其余分值的含义介于这两端之间。本次调查结果如表3。

从上表可以看出,两次统计数据的标准差集中在0.5~0.6之间,五个维度的得分相对较集中,表明反应情况大致相当。第一次调查发现B学校初中“流动边缘生”教育复原力各个维度的均值在2.9~3.8之间,处于3分“不确定”的水平左右,表明初中“流动边缘生”不确定自己是否具备教育复原力,或者可以说整体水平偏低,有待提高。通过大半年的班级归属感的培养,他们教育复原力各个维度的均值上升到3.8~4.5,达到了“比较符合”的水平。表明提升“流动边缘生”班级归属感,能改善他们的各种不良行为,提高学习成绩,促进教育复原力,如流动初中生的学校归属感与他们的教育复原力存在显著正相关[2]。

二、培养初中“流动边缘生”班级归属感的对策建议

通过分析发现,归属感对于“流动边缘生”的成长和社会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营造班级归属感,既是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最高境界,也是学生作为个体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有利于创建和谐班级。根据B校初中“流动边缘生”班级归属感、教育复原力调查报告可以看出,要改善他们的各种不良行为、提高学习成绩、促进教育复原力,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提高他们的班级归属感强度。

(一)提高内涵,增强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

提高学生的班级归属感,关键在于提高其对学校的满意度,而第一步要做的是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农村普通初中的B校,相对于争升学率,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能使其在原有素质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学校应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注重内涵式发展,科学制定相关战略,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和教育优势。在教育教学中,应采取多元化模式,创造各种能让学生找到自己“小宇宙”的发展平台,使学生对学校和班级产生良好的情感,找到归属感。

(二)构建和谐,增强学生对班级的认可度

我们在本项目访谈中了解到,如一个集体能让学生感受到被爱、被重视,能感受到集体对他们的关心,并有自己的合适位置,它一定是一个和谐的班级,具有共同的目标、正确的舆论、健康的班风、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等。作为教育者,可以通过几个方面创建和谐的班集体:制定具有本班特色的发展目标;全员参与管理,强化“主人翁”意识;优化生生关系,增进同伴友谊;创建“温馨教室”,增强学生安全感,并获得幸福。

(三)多元活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青春期的学生一般具有很强的归属心理,都希望得到集体的接纳和认同,进而实现自我价值。开展多元班级活动就是学生展示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培养班级归属感的重要途径,也体现了学生核心素养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标准。教育者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组织学生参加师生共同确定主题的班会活动,形成集体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多样化的竞赛活动,展现自我魅力;提供各种平台来让学生展现自己,锻炼综合能力,让其体验到群体的认同,找到班级归属感。

(四)全纳关怀,深化师生情谊

B校的研究发现,“流动边缘生”容易被忽视于学生教育之外,师生关系是影响中学生归属感较大的原因。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教育的希望,教育者应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应在学生中出现“标签理论”,这既损害了师生关系,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重视学生的个体心理状态和潜在发展水平,做到公正平等,创造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班级心理归属感。

参考文献

[1]鞠艳.初中生班级归属感的现状及其特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2]邹晓丹.流动初中生学校归属感、自我概念与其教育复原力的关系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白坭中学,佛山,528131)

编辑/刘 芳

猜你喜欢
初中
中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和对策
浅谈初中英语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与实践
打造精彩初中英语课堂的措施分析
如何提高学生思品课学习内驱动力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联系式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快乐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