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气:人和时代应有的生存样式

2019-08-29 03:02刘洪强
月读 2019年8期
关键词:汉唐突厥朝气

刘洪强

《荀子》云:“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古代思想家往往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由此带来的精神力量。孔子曾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也有“万物皆备于我”的说法。只要人保有蓬勃向上的朝气,总有机会超越外在的阻力、突破自己,最终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反之,如果失去了朝氣,人就会陷入诸种决定论和宿命论的泥潭,变得消极苟且。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这句话被不少军事“发烧友”奉为圭臬,却少有人知道在《孙子兵法》原文中,这一句的前提是“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在古人的宇宙观中,万物变化来源于阴阳消长。一天之中,阳气生于子时,经过几个时辰的积累,在清晨的时候,臻于初盛,朝阳洒满大地,晨露化为乌有。这股勇往直前、锐不可当的冲劲就是朝气。当一个人、一支军队充满朝气的时候,就要避免与之正面对抗,以免蒙受损失。所谓“初来之气,气方盛锐,勿与之争也”。

《周易》在阐发乾卦大义时,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宋代学者杨万里解释乾卦的这一精神时指出:“曰强又曰不息,强之至也。”

一个国家要有朝气,一个人也要有朝气。现在有些人遇事推诿,缺乏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归根到底,这是一种暮气,是缺乏朝气的表现。

俗语说,“性格决定命运”“主要看气质”。人有人的性格,国家也有国家的精神;个体有个体的气质,民族也有民族的气象。

史学家通常称政治清明、国运昌盛的时代为盛世。说到盛世,人们首推雄汉盛唐,即所谓“汉唐气象”。汉唐国祚长久,疆域广阔,奠定了后世的规模和版图。

其实,汉唐之气象不仅在于地理上的广袤和时间上的久远,更在于其蓬勃向上的精神和自尊、自信、自强的朝代性格。

隋末中原大乱,曾经臣服于隋朝并奉隋文帝为“圣人可汗”的突厥反戈相向,势陵中夏,史称“戎狄之盛,近代未之有也”。

唐太宗掌权之初,突厥趁虚而入,打到了都城长安附近。唐太宗被迫亲临渭水,在便桥与颉利可汗结盟。面对不利形势,唐太宗尽管痛心疾首,但他的内心深处却从未丧失蓬勃向上之气。经过不断地积蓄实力,他最终派名将李靖出击漠北,以少胜多,大破突厥。“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李世民身上体现的这股精神正是一个王朝的开国气象。

更为难得的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相较于唐人屡屡创造的令人瞩目的壮举、奇功,他们身上的这种坚韧、不服输的精神或许更加令人感动。毕竟,任何制度和技术脱离了具体的人,脱离了人的精神,都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即使再苦再累,也要有朝气,所谓有朝气,就是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要有百折不挠的气概,要有蓬勃向上的奋发斗志。

这是历史的启示,也是人和时代应有的生存样式。

猜你喜欢
汉唐突厥朝气
意趣缤纷
一代英主李世民为何向突厥称臣纳贡12年?
一箭双雕
追梦人
朝气
小论“古典”两派
再论汉译“突厥”名称之起源
再论汉译“突厥”名称之起源
一代英主李世民为何向突厥称臣纳贡12年?
从先荀后孟之说看汉唐荀孟关系以及荀子在儒学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