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检察风云》“双十佳”评选揭晓

2019-08-29 02:58
检察风云 2019年16期
关键词:风云检察栏目

为了适应新时代法制宣传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杂志质量,鼓励和吸引优秀作者“加盟”,推动杂志内容的精品工程建设,本刊编辑部自去年起,开展了一年一度的“优秀作者”和“优秀作品”的评选活动,旨在表彰和鼓励多年来始终关注和支持《检察风云》出版,对本刊的内容质量的稳定与提升有维护和引领作用的骨干作者。今年出炉的“双十佳”,皆以责任编辑推荐、本刊作者数据库数据排名以及网络点击率等多项指标为依据,最后由评委会评选,得票高者胜出。本次评委会成员有:中国法学会会员部主任(中国法律咨询中心原主任)张所菲、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政治部主任阮祝军、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宣传处处长兼《检察风云》杂志社社长文岚、《检察风云》杂志社主编靳伟华、《检察风云》杂志社主编助理兼执行编辑郑宾、《检察风云》记者兼新媒体编辑杨皓。

第二届《检察风云》十大优秀作者

刘 哲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公诉部检察官

郦千明 纪检系统宣传干部

刘秉军 退休教师

化定兴 媒体记者/编辑

刘 强 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检察院第六部副主任

胡洁人 同济大学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

顾建梅 心理咨询师

李忠东 中学高级教师

胡安安 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吴秋发 上海普诺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2018年度《检察风云》十大优秀作品

《如何为人工智能立法》

选自2018年第7期“本刊策划”栏目《当法律撞上AI》

点  评  |  该策划发表时“人工智能立法”还属于前瞻性课题,作者作为最早关注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以深入浅出的手笔介绍了当时相关领域国际立法环境、特点以及我国相关科技研发进展情况和立法走向,点面结合、思路清晰、信息量大,为该策划的重头文章。文章刊发后,被学界《规制与公法》《法律那些事儿》等微信公众号以及《中国知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东方头条》等网站相继转载,受到了学界的一定关注。

作  者  |  郑戈,曾任职于香港大学法律学院和北京大学法学院,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

《打赏经济的法治挑战》

选自2018年第22期“本刊策划”栏目《直播打赏N宗罪》

点  评  |  《打赏经济的法治挑战》一文对直播平台因打赏形成的各类纠纷与犯罪模式进行例举与分类,进行了深入的心理动因分析与相关的法理分析,对直播平台的后续治理与发展亦有相应建议,文章内容扎实、思考全面。

作  者  |  黄磊,法律硕士,二级检察官,从事职务犯罪侦查十年,业余爱好写作,为多家法制媒体的特约评论员。

《你会画圈吗》

选自2018年第20期“风云杂谈”栏目

点  评  |  《你会画圈吗》一文举例丰富有层次,文思活跃,说理深入浅出,文笔老辣,值得细读。

作  者  |  陈鲁民,大学教授,中国作协会员,郑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杂文学会会长。

《寻找安徒生的足迹》

选自2018年第24期“叶永烈看世界”栏目

点  评  |  该文是作者游历北欧四国之一的丹麦撰写的富有人文价值的一文,介绍了丹麦儿童文学作家安徒生的坎坷一生,及其创作的富有哲理的童话诞生背后,追求平等、自由、正义理念的故事。

作  者  |  叶永烈,著名小说作家、报告文学作家。

《为“理想主义者”放歌》

选自2018年第5期“客座总编辑”栏目

点  评  |  该文以人物专访的形式,采写了反腐作家陆天明的文学创作理念和针砭时弊的感想,契合了本刊客座总编辑的定位和思考深度。作者从创作背景、人物设计思考及技巧、如何面对读者的猎奇心理等角度提出设问,将反腐作品的写作问题挖到了深处,对有志于相关文学创作的读者也是一种有价值的启迪。文章为独家专访,作者和作家本人就采访作了多次沟通,作家本人也希望能透过文章,传达自己作为反腐题材作家的真实想法。

作  者  |  陈斌,自由撰稿人,笔名禾刀。作品散见于中央及省市级各大媒体。

《不“随便”的人生》

選自2018年第24期“心理学堂”栏目

点  评  |  这篇文章通过老师与家长的对话、场景式读书节目《一本好书》的案例分享,以及耶鲁大学的实验,多方面、多层次地解读“随便”的心态。随便,作为我们多数人的口头禅,竟然有着提高生活幸福指数、活力的魔力,它背后的“控制力”还可以有效解决一些亲子问题,是一篇有意外收获的文章。

作  者  |  顾建梅,心理咨询师,一个“高情商”心理作者。

《越南打虎“副国级”入狱》

选自2018第9期“环球法治”栏目

点  评  |  该文是在我国反腐呈高压态势的背景下,对邻国大老虎落马新闻的深度分析和报道。通过该国纵向反腐背景分析,以及横向该国对我国反腐经验的吸收、互动,向读者展示了全球反腐的点面关系。作者对“环球法治”的报道,不局限于就事论事,而是结合新闻,展开了深入的分析。文章的点击量,说明了读者对反腐领域高级别犯罪的关注程度,也显示了文章具有一定的新闻性价值。

作  者  |  许春华,资深法治媒体人、纪检系统宣传干部。

《梁钦宁:表里如一独立思考的祖父》

选自2018年第21期“客座总编辑”栏目

点  评  |   作者采访了文化学者梁漱溟先生之孙梁钦宁,中国孔子基金会梁漱溟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特约研究员。梁钦宁和读者分享了祖父梁漱溟的人生信条,在社会治理领域的思考和实践,包括其在中国发起了乡村建设运动,力图通过自己的实践找到中国乡村善治之道的各种努力,有一定思想性。

作  者  |  化定兴,从事记者、编辑工作十年,擅长专家访谈、评论写作。

《知识付费的法律之困》

选自2018年第5期“本刊策划”栏目《当知识成为资本》

点  评  |   该文着眼新兴的知识付费,提出这种交易方式存在的各种问题,比如是否有足够完善的条款来维护其实现,能否妥当处理当事人之间服务合同、保护消费者权益与著作权保护等关系。未来知识付费受众面会越来越广,作者从法学专家的视角提出了完善知识付费平台、防止虚假信息和不良内容传播风险等具有建设性的建议,有社会意义。

作  者  |  胡洁人,现任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入选2016年度国家双千实务专家。

《何以避开“啃老院”雷区》

選自2018年第17期“专家视点”栏目

点  评  |  当时四川资阳市委曝光雁江区忠义镇敬老院河东分院变成“啃老院”,老人伙食费不翼而飞,引起社会对养老院管理问题的强烈关注,胡安安查阅大量数据、资料,把握当前政策动态对热点问题进行评析,有理有据。同时结合“互联网+”时代背景,在改善养老院建设、监管方面提出“智慧化”建设意见,把握时代脉搏,对如何改善养老院监管、建设的重大问题提供重要方法论,值得反复品味。

作  者  |  胡安安,复旦大学人文学院旅游学系副教授。

优秀作品入围奖

《正常说话有多难》

选自2018年第18期“风云杂谈”栏目

点  评  |  从康熙用人取决于敢说话的标准,反观之后清朝没落的蛛丝马迹,对今天的官场风气也有一定的镜鉴意义。文章切入角度独特,反讽意味强。

作  者  |  陆其国,历史学者、作家。

《山阴道上 》

选自2018年第19期“艺术欣赏”栏目

点  评  |  该文介绍作者收藏和推崇的文人雅玩及文化。语言风格和知识结构相得益彰,令人耳目一新。

作  者  |  吴秉衡,上海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干警。

《从风光无限到身陷囹圄》

选自2018年第15期“名案回眸”栏目

点  评  |  该文发表时,崔永元揭露影视圈阴阳合同事件正酣,作者以此为切入点,回顾2002年刘晓庆相似案件,通过新老刑法的对比重新解读此案,有新意。

作  者  |  鞠秦仪,现任北京炜衡(上海)律师事务所专业律师。

猜你喜欢
风云检察栏目
风云三号E星初样星
关于栏目的要求
窃听风云(九)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象甲风云
象甲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