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惩权贵:回眸古代的“打黑除恶”

2019-08-29 02:58宋伟哲
检察风云 2019年16期
关键词:带子权贵嘉庆

宋伟哲

近年来为了根治黑恶势力顽疾,中央出重拳在全国展开了一系列“打黑除恶”的专项斗争行动,成绩显著,大快人心。其实,黑恶势力的问题由来已久,古人对此也是极为重视。在古人看来,“打黑除恶”的关键在于打掉黑恶势力背后的“保护伞”,特别是那些让人望而生畏的权贵集团。当然,在古代社会,敢于对权贵望族秉公执法,需要足够的胆略和智谋。历朝历代,总有一些心怀天下之人挺身而出,不顾自身安危,勇敢地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将黑恶分子绳之以法。一些有道明君,更是親自参与到“打黑除恶”之中,替平民百姓申冤除害。古代“打黑除恶”的经验教训,值得今人思考和回味。

“苍鹰”郅都

郅都是西汉景帝时期的著名大臣。郅都为官,以刚直不阿著称,敢于犯颜直谏,常在朝堂上斥责大臣。有一天,郅都陪同皇帝到上林苑打猎。皇帝的爱姬贾氏如厕,一只野猪突然闯入。皇帝看了一眼郅都,希望他去救美人,郅都却一动不动,皇帝遂亲持兵器欲救美人。此时,郅都突然跪下进谏,“死掉一个美人还可以再找一个美人,陛下不在乎自己的安危,如何向列祖列宗和太后交代呢?”皇帝接受了郅都的劝谏。不久,野猪自己跑了出去。皇帝与太后重赏了郅都,自此开始看重这个人才。

当时,山东济南郡一带的社会情况非常糟糕。当地有一个大姓瞷氏,共三百余户人家。他们依仗着宗族势力,横行乡里,济南太守拿他们毫无办法。汉景帝拜郅都为济南太守,希望他能改善当地状况。郅都秉性刚直,毫不畏惧瞷家的势力,他采取“重惩首恶”的方针,将瞷氏首恶全家族灭。此举沉重地打击了瞷氏宗族的嚣张气焰,吓得瞷氏其他族人两股战栗,顿时收敛了许多。一年多之后,济南郡境内路不拾遗,治安大有起色,旁郡的太守看到郅都吓得像见到上级一样。

郅都为官十分清正廉明,从不收受贿赂,更不听任何人的请托求情。他常说,“离开了父母来当官,就是要以死报国,无暇顾及妻儿了。”不久,郅都升任中尉,负责维护京城治安。当时的丞相是平定七国之乱的功臣周亚夫,为人十分高傲。郅都见了他,只是作揖而已。郅都在京城执法,毫不避讳权贵,列侯宗室看到他都侧目而视,称呼郅都为“苍鹰”。不仅如此,郅都的大名还远播匈奴。当他镇守雁门时,匈奴不敢犯边。后来,匈奴做了个郅都人偶,令士兵搭弓射之,竟然没有一人射中,足见其威名之盛。

 “卧虎”董宣

郅都之后,董宣成为汉朝又一位打黑高手。董宣字少平,曾任北海相。当时,公孙氏是北海的豪门大族,族人公孙丹在郡中任职,平日在北海作威作福。有一次,公孙丹新造了一处豪宅,占卜之人告诉他此为凶宅,入住之后必会死人。公孙丹听信这番话后,竟然丧心病狂地让他的儿子随便杀了一个路过行人,把尸体埋到新宅院内用来辟邪。不久事发,董宣秉公断案,将公孙丹父子依法处死。谁知,这下可惹了大麻烦,公孙丹宗族三十余人,拿着兵器到府衙闹事称冤。董宣临危不惧,直接将这些人全部抓了起来,追究其以往依附王莽、勾结海贼之罪,命令属下水丘岑将这些人处死。

不料,董宣此举遭到了青州官员的弹劾,告他滥杀无辜。董宣被抓到了京城的大牢判了死刑。行刑当天,董宣的同僚做了好酒好菜送他最后一程。董宣厉声拒绝道:“董宣生平未曾食人之食,况死乎!”说罢,登车而去。当天,共有九名犯人待斩,董宣次序第二。千钧一发之际,汉光武帝刘秀派遣的使者飞马赶到,救下了董宣。皇帝令大臣再次详勘董宣之案。董宣据实陈奏,并且阐明水丘岑杀人系“受臣旨意,罪不由之,愿杀臣活岑”。皇帝闻奏之后,便赦免了董宣和水丘岑,让董宣转任宣怀令,后又升任洛阳令。

洛阳是当时的东汉首都,满地都是得罪不起的权贵,洛阳令一职很不好做。董宣接任后,仍然秉公执法,敢于向权贵问罪。不久,董宣果然又“闯下大祸”。湖阳公主是光武帝刘秀的大姐,权势显赫一时。她的宠奴平日里嚣张跋扈,后来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杀人。犯案之后,家奴躲在公主府内,官吏无法将其捉拿归案。受到公主庇护的家奴有恃无恐,公主出行时,他竟然大胆随行。董宣得到这个消息后,在夏侯门亭专程等候。公主车驾来时,董宣逼停了公主车马,一面手中持刀在地上比画,一面厉声数落公主罪行。紧接着,董宣当着公主之面在街上将劣奴处死。

公主见状勃然大怒,马上进宫向自己的皇帝弟弟哭诉告状。皇帝闻奏后亦大怒,招来董宣,想用鞭子打死他。董宣毫不畏惧,叩头说道:“愿乞一言而死。”皇帝答应了。董宣说道:“陛下圣德中兴,而从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说罢,董宣以头撞柱,血流满面。皇帝让宦官架着董宣,向公主磕头谢罪,董宣坚决不从。宦官又按着董宣脖子让他跪下,董宣两手支撑着地面,坚决不肯俯身。公主对皇帝说,“您做平头百姓时,曾藏匿朝廷要犯,官吏尚且不敢来家抓人。现在您做了皇帝,威严还不能让一个小小的洛阳令屈服吗?”光武帝笑着说,“皇上和老百姓不一样啊。”最后,光武帝不但没有责罚董宣,还赏赐了他三十万钱,董宣将此钱悉数分给了府中官吏。从此以后,董宣得到了一个“强项令”的美名,更加放手打击那些为非作歹的豪强权贵。京师豪强对董宣“莫不震栗”,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卧虎”。当时,洛阳城内流传着“枹鼓不鸣董少平”的歌谣。意思是有了董宣,都不用击鼓鸣冤了。

嘉庆惩皇族

古代的“打黑除恶”不仅依靠贤臣,有时一些皇帝也会亲手参与“打黑”,嘉庆皇帝就是如此。在清朝那些“提笼遛鸟”“游手好闲”的“八旗子弟”中,有一类人十分特殊,那便是皇室宗亲。清朝规定,凡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近支血亲的子孙都系金黄色腰带,以示身份尊贵,俗称“黄带子”。“黄带子”们平日里无所事事,坐享国家的优厚俸禄,仰仗着皇室宗亲的身份,常常在民间胡作非为。根据清朝法律,这批人违法犯罪不由国家司法机关审判,而是交宗人府处理。宗人府一般会庇护这些皇室宗亲。因此,官府的衙役看到这些“黄带子”为非作歹,都是唯恐避之不及,几乎不敢管,更助长了皇族的嚣张气焰。清朝中期以后,皇室急剧堕落,许多“黄带子”成为盘踞在京城的老牌黑恶势力,百姓敢怒而不敢言。

敏学是“黄带子”中黑恶势力的典型代表。他隶属满洲正蓝旗,家境富裕,蓄养了很多家丁,平日里不学无术,时常为害乡里。嘉庆十三年(1808)夏的一天,敏学衣着不整地上街剃头。他喝得醉醺醺,腰间也没有系那根黄带子。敏学此举严重违反当时清朝的宗室法规,可他毫不在乎,足见其猖狂之极。走到半路上,一个叫作“吉祥”的小贩正在售卖白薯。敏学没事找事,认为当时并不是白薯成熟的季节,怀疑小贩售假,上前质问。小贩见状递上白薯,白薯货真价实,敏学顿时觉得丢了面子。嚣张惯了的敏学破口大骂,将小贩痛打一通。巡街兵丁立儿见状,赶忙前来制止。敏學毫无畏惧,带领众多家丁将立儿打伤。立儿逃到堆拨房(类似于今日的警务室)后,敏学不依不饶,带领家丁冲进堆拨房乱砸一通,将堆拨房的窗户、枪架悉数破坏。

敏学案发之后,京城哗然,负责维持京城治安的步军统领衙门大臣将其上报嘉庆皇帝。嘉庆皇帝即位之后,早就对皇族之堕落痛恨不已。览奏之后,嘉庆皇帝怒不可遏,他降下严旨,痛斥敏学“大玷宗室颜面……实属倚仗宗室,目无法纪……不可不严行根究”。同时,嘉庆帝还将管理敏学家族的宗族长严厉处分。依照常理,已有皇帝严旨,本案总可以秉公审判了。可事情远没这么简单,有关部门接到皇帝圣旨后,仍然想尽办法为敏学枉法开脱。他们回奏皇帝:敏学当天衣冠不整是因为天气太热;殴打立儿是因为不知立儿系官差;毁坏堆拨房的窗户,是因为敏学趴在窗外向里张望,有人从背后拉了他一把,不小心把窗户拉坏;至于枪架,也是双方纠缠之中不小心弄坏的,并非故意毁坏。有鉴于此,再加敏学又系初犯,建议从轻发落。

面对如此荒唐的判决结果,嘉庆皇帝更为恼火,他立即降旨,逐条批驳了有关部门的判决结果。紧接着,嘉庆帝亲自判处敏学,“先在宫门外重责四十板……押解前赴热河……在于空室内永远圈禁,以示炯戒”。后来,嘉庆帝又把敏学发配到了更遥远的盛京服刑,还把他的家属驱离北京,永远不许入关,可谓大快人心。

回顾古代的“打黑除恶”斗争,重惩权贵是其显著特征,那些敢于打击黑恶势力的明君贤臣理应青史流芳。但是也应当指出,古代的“打黑除恶”,高度依赖“名君贤臣”。一旦出现“昏君佞臣”,局面则又是另一番模样。“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今天的“打黑除恶”,在重惩权贵的同时,更要建立完善的法治社会,这才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长久之计。

编辑:薛华  icexue0321@163.com

猜你喜欢
带子权贵嘉庆
从嘉庆元年继德堂观戏谈起
英国发现清代嘉庆朝南海县衙告示考释
“草圣”张芝:不爱权贵爱布衣
再也不怕了
孔府名肴——“带子上朝”
祝允明诗书戏权贵
清中期女性的日常生活——以嘉庆朝刑科题本为中心的探讨
豪门贵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