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把脉文化基因,跨过国家“门槛”

2019-09-02 03:49宋晗语刘芳源
畅谈 2019年14期
关键词:良渚门槛古城

宋晗语 刘芳源

萧伯纳曾说过:“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烧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

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己达55处,位居世界第一。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

良渚,这两个字的意思是“美丽的水中陆地”。如同这美妙的名字一样,坐落于杭州西北部、太湖西南的良渚遗址,地处丘陵与平原相交之处,拥有适宜农耕的肥沃土地与丰富充沛的水资源。1936年,西湖博物馆馆员施听更在良渚镇进行首次科学考古发掘,此后,数代考古学家付出辛勤努力,经过八十多年考古历程,终于揭开良渚古城的神秘面纱,一个五千年前的伟大城市文明和早期国家都城,呈现在世人面前。

《良渚》一书奠定文化信心

1936年11月,施听更在良渚镇附近棋盘坟的干涸池底发现了几片“黑色有光的陶片”,他在参阅了大量书籍资料后,敏锐地察觉到了其重要性。随后,在得到西湖博物馆的同意和支持后,施听更立即开始对良渚遗址进行田野考古发掘。从1936年12月至1937年3月,在良渚总共进行的三次发掘中,获得了大量的石器、陶片等实物资料,从科学的角度确认了良渚一带存在着古老文化的遗存。

随后,他执笔写下了《良渚一一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一书,详细介绍了当时田野考古发掘的经过以及收获。

但那一年是多难的1937年。当文稿付排后,卢沟桥事变发生,抗战全面爆发,印刷工作不得不中止。由于战事紧张,施听更带着手稿几经波折,最终于1938年秋将《良渚》印刷完毕。

翻开《良渚》,主标题下有一行字:“谨以此书纪念我的故乡”。这份来自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有关良渚文化最早的考古报告,因为在战乱年代诞生,字里行间浸透着一名青年学者对祖国炽热的爱。

“我们上古的祖先,坚忍地开辟这广袤的土地,创下了彪炳千秋的文化,我们今日追溯过去,应当如何兢兢业业地延续我们民族的生命与光荣的文化呢?可是,我们现在的子孙,眼看到这祖先开辟遗下的国土,一天天的沦亡,我们的文化,也被敌人疯狂的摧残,这正是存亡绝续的重大关头。”

“然而中国绝对不是其他民族可以征服了的,历史明明告诉我们,正因为有渊源悠久,博大坚强的文化,所以我们生存在这艰巨伟大的时代,更要以最大的努力来维护来保存我国固有的文化,不使毁损毫厘,才可使每一个^都有了一个坚定不拔的信心!”

这是《良渚》的卷首语,也是施听更在那个战火年代,用文字和学术,对祖国、对故乡表达的最热烈的情感。

现任良渚遗址管理所副所长施时英是施听更的孙子。他的抽屉里常年放着一本后来重新出版的《良渚》:“但我現在不敢翻开看了。”施时英负责日常文保工作,但他自认为自己做的工作相比施听更当年,似乎不值一提。

但祖孙隔了80年,一个是发现者,一个是保护者,因为良渚的缘分,他们始终一脉相承。

一纸信件道明家国情怀

张忠培先生出生于1934年,曾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故宫研究院名誉院长等职。1995年,他发表了《良渚文化的年代和其所处的社会阶段一一五千年前中国进入文明的一个例证》一文,高瞻远瞩地提出了“良渚文化己迈入了文明的门槛”重要论断。那一年,距离施听更首次发现良渚,走过了整整六十个年头。在这六十年里,良渚考古发现星星点点,“古国”的概念也在逐渐酝酿成熟中。在随后的多年时间里,张忠培多次到访良渚,在他全面且长期的指导下,良渚走过了从点到面、从考古发现到大遗址保护、从文化认识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阐述与实证的过程。

2016年6月13日,张忠培老先生联同其他三位考古学界老先生,共同起草了向习总书记呈报的联名信,信里阐述了良渚的价值含义,以及希望促成良渚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中华五千年文明树立一处标志的强烈愿望。

2017年7月,张忠培老先生因病去世。

时隔80年,同一个文化,同一份执念,穿越了时空,历经了几代,但其中深厚的文化情感丝毫没有减少。相反,想为良渚、为中华五千年文明“正名”的愿望,却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交接棒”中愈发浓烈。

文化遗产要永续传承

张忠培老先生在良渚古城遗址发掘时曾提出“要在保护的前提下持续性考古”的原则,并指出申遗的目的是为了引起更广泛的关注,推动遗址本体的保护和传承。

1956年,良渚遗址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一等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良渚成立良渚文化遗址管理所。1995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良渚遗址群保护规划》。1996年,良渚遗址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浙江省良渚遗址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浙江省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局)成立。2013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5)。2017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方案》……在发现中保护,在保护中考古。良渚古城遗址在消逝了近5000年后,正以这样科学有效的方式重见天日。

然而保护只是文化延续的开始。从施听更的《良渚》起,文化的宣传展示、遗产的内涵挖掘、遗产价值的推广,始终秉承着“良渚遗址应当活态展示和综合利用”的宗旨,以构建良渚遗址价值阐述体系为切入点,积极推动考古研究和遗址保护成果的创造性转化,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让古老文明“活起来”。

为了增强社会公众对良渚古城遗址的了解,提升民众对文物保护的意识,从专业刊物到大众媒介,从传统媒体到新兴媒体,良渚文化的宣传日益体系化、多元化、公众化、社会化。1994年,良渚文化博物馆建成开放。几经改造升级,于2018年转型成为考古遗址博物馆。

2003年起,“良渚文化”一词多次进入中国历史教科书,在广大青少年的教育成长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同年,杭州余杭区编辑出版的《走进良渚文化》乡土教材,将良渚文化知识搬进了中小学课堂。2017年,良渚文化进入全国中学教科书。十多年来,全国广大中小学生从中看到了良渚文明的辉煌历史。

2002年,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在遗产地多所中小学建立良渚文化青少年研究与宣传基地。2011年起,良渚博物院开始与北大等高校合作,共同举办考古夏令营活动。

近年来,遗址地还先后主办及协办了各类国际、国内良渚文化学术讨论会,多次组织良渚文化精品文物对外交流展出,既增强了公众对良渚文化的了解,也推动了良渚文化走向世界。

保护好文化,守护民族的根与魂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05年时,于浙江日报《文化是灵魂》一文中这样写道:“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

而良渚先民们所带给我们的惊喜,远不止分等级的墓地、大型宫殿、最早的水利工程。极具智慧的良渚先民不仅开创了最早的国家形态,其高超的器物制作水平、制度严明的社会生产组织系统、早期科学技术思想,是中华文明的前奏,它所反映出来的原创、首创、独创、外拓的良渚文化精神,也是中华文明传统中最具有价值的部分之一,在中国早期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和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篇章。

傳承好良渚精神,我们有着最好的实践。2016年,首届世界工业设计大会在良渚举办。以设计和创新为原动力,原创、首创、独创、外拓的良渚文化精神在这里得到印证。良渚梦栖小镇,作为大会的永久会址和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的永久颁奖地,正在为全球工业设计发展注入新动力和新活力。

2019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在余杭举行。“汇聚双创活力,澎湃发展动力”,一个个充满勇气、智慧的双创梦想在这里起飞,余杭因为有了五千年前良渚精神所传承的基因,正激发着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努力推动和培育着创新动能……

文化永远是民族的根与魂。良渚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和深厚的感情,守住了历史,就是守住了文脉,守住了民族的脊梁。

因为有来处,所以我们从来都知道去处。

如果问,为什么我们要苦苦追寻古老文明?这,应该就是答案。(资料来源:《余杭晨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

良渚的申遗之路

良渚古城遗址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20余年申遗路,伴随着在文物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找准平衡点的不懈探索,也推动着考古学研究和国际交流不断深入。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良渚古城申遗逐步提上日程。1994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中国申报《世界遗产名录》预备清单。2017年,明确了良渚古城遗址“良渚古城+瑶山遗址+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的申遗范围,包括遗产区14.3平方公里和缓冲区99.8平方公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良渚申遗顾问陈同滨表示,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良渚古城遗址,并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灿烂与辉煌。

伴随着“道阻且长”的申遗路,对良渚古城遗址的综合保护持续推进。杭州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探索遗产保护和民生协调发展的新路。遗产区内,以现有自然生态为基础,对历史环境修复净化、美丽提升。遗产区外,注重良渚文化基因在新型城镇化中的传承导入,以文创和旅游为主要产业,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产业活力的美丽城镇。

2000年以来,浙江决心用两年时间关停良渚古城遗址周边的31家石矿。昔日的采石场、化肥厂,如今已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余杭区还废弃了横穿莫角山宫殿区的老104国道,在该区块600余亩空地覆盖绿植。

“2013年以来,占压遗址本体、影响遗址本体安全的建筑物基本搬迁、拆除,并复耕复绿,极大减少了对遗址本体的干扰。”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区委书记张振丰表示,既要保护大遗址在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不受破坏,又要让群众共享保护和发展的红利,“良渚探索”努力在文物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找准平衡点。

考古学研究和国际交流也不断深入。杭州良渚古城遗址管理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俊杰说,良渚古城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组建后,管委会出资建设近5000平方米的考古基地,累计投入数千万元勘探经费。此外,杭州市还推动良渚古城遗址考古、保护,展示项目的国际参与和交流互动。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后,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世界遗产大会上表示,中国将一如既往地做好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同时进一步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的深度合作,在世界文化遗产领域承担更多的责任,与各国人民一道,共同守护好人类共同的文化家园。

猜你喜欢
良渚门槛古城
古城西南两座桥
兴城古城:明朝最后的关外孤城
石头
门槛杂说
80件实物、99幅图片首次揭秘——良渚古城申遗全程
平遥古城旅游纪念品设计
平遥古城旅游纪念品设计
五千年良渚,四代人80年的发现
良渚人有文字吗?
浙大社推出“良渚文明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