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艺”和“七艺”:中西方古典课程的比较及启示

2019-09-03 03:25方渊渊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六艺

方渊渊

[摘要]“六艺”和“七艺”是中西方古典课程的典型代表,对二者进行比较发现:课程都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并促进社会发展,课程依据具体学科知识设置;但在理论基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上存在差异“六艺”和“七艺”对新时代高校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具有重要启示。

[關键词]“六艺;“七艺”;古典课程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9-0027-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9.013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起源于夏代,商代有所发展,西周在继承商代“六艺”的基础上,使其更为充实。“七艺”全称为七种自由技艺,分为“三艺”和“四艺。“三艺”包括文法、修辞学、辩证法“四艺”包括算数、几何、天文、音乐,由柏拉图首创,属于高等学科“六艺”和“七艺”作为中西方古典课程的雏形,强调智意情的统一发展,因此,两千年来,两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力,通过对二者比较发现其课程理念、目标和内容等对新时代高校课程的重要启示。

一、“六艺”和“七艺”:中西方古典课程的共同之处

通过“六艺”和“七艺”的比较,发现两者共同之处在于:

(一)课程都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

“六艺”和“七艺”课程都包括德智体等方面的内容“六艺”中的礼乐是为了培养德行;书数包括基本文化知识,其与礼乐共同着眼于人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素养,是发展智力的主要内容;射御是体育、军事教育“六艺”从人的精神和身体等进行全面教育,其育人理念遵照人类心灵的本真,具有提升人全面发展的文化价值“七艺”中文法、修辞学、辩证法提高个体的语言运用能力及促进批判思维能力的发展,算数、几何是智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个体对事物的把握程度和对真理的态度;而个体的世界观和宇宙观在学习天文知识中不断建构与完善;音乐是促进个体德行良好发展的主要途径,通过音乐的陶冶,提升人的审美观,达到灵魂的转向;古希腊和雅典为了城邦的发展,将各门知识融合于军事训练,从而使灵魂转向理念世界、把灵魂引向真理、追求美者和善者。“六艺”和“七艺”立足于发展人的本性,通过德智体等的教育,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都促进社会发展

“六艺”和“七艺”作为中西方古典课程的典型代表,具有等级性和阶级性“六艺”是为了培养德才兼备并为社会服务的从政君子“七艺”是为了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一哲学王,为统治阶级政治发展服务;两者的培养目的决定了其课程立足于统治阶层,促进社会发展。礼乐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具有实施多种教育的作用,是“六艺”的中心学科,礼乐贯穿社会生产生活活动,促进年轻一代思想政治、道德修养的发展,对未来的统治者进行礼乐的熏陶,从而充分发挥其社会影响,稳定统治阶级的政权;射御的学习是对年轻一代进行基本的防卫教育,促进社会进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书数满足社会生产力及物质资料的需求。在柏拉图看来,个体的内在修养,广博知识及雄辩口才在“三艺”学习中得以培养,通过算数、几何、天文、音乐训练心智,启迪实践理性,使未来哲学王具有良好的教养,促使追求真理,达到真善美的境界,更好地服务于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发展。

(三)课程依据具体学科知识设置

“六艺”和“七艺”以具体学科知识展现,是当时教育最直接的表现形态;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存在差异,使每门课程内容独立、并列而成,但各门学科知识均是继承与发展而来的,“四艺”在继承“三艺”的基础上得以完善“六艺”中的礼是指道德知识,贯穿于乐、射、御、书、数等学科知识体系。乐是指歌舞方面的知识,与礼相辅相成,构成德育的主要内容。射御是指体育、军事等知识,与礼共同构成礼射和礼乐。书数是基础工具学科,包括生产劳动知识等,是成为君子的必备学科“六艺”注重学科知识的内在价值,超越工具理性“七艺”分为七门具体学科“三艺”是人文学科,文法是基本的语言规则知识,通过分析具体语句,使语言更加规范;修辞学是为了训练言辞,使语言更有艺术;辩证法着眼于思维训练“四艺”主要是理科课程,其科学价值在特定的时代条件下,并未受到高度重视,但“七艺”的各门具体学科知识,体现文理学科交叉的趋势。

二、“六艺”和“七艺”:中西方古典课程的不同之处

通过“六艺”和“七艺”的比较,发现两者不同之处在于:

(一)理论基础不同

“六艺”和“七艺”大致均产生于奴隶制鼎盛时期,由于历史文化的差异及对人性认识的偏差,使两者的理论基础不同。《礼记·文王世子》: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由此礼乐成为“六艺”的中心。“六艺”课程基于道德认识和价值判断而设置,注重对人性的启蒙,立足于个体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有效设计课程内容;在促进个体内心情感发展的同时,通过体育教育不断提高身体素质,促使个体发展符合礼仪规范“七艺”根植于西方民主政治,自由民只能通过演说、辩论等参与城邦政治,由此产生了“三艺”。在西方民主政治社会中,古希腊将对民主的向往、人性自由发展的推崇、理性主义的信仰以及追求真理的态度渗透于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从人的社会性出发,其发展是为了满足不同等级制度“七艺”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论而产生的。

(二)课程目标不同

“六艺”和“七艺”分为不同的课程,不同的课程其课程目标存在差异‘六艺”课程目标注重引导个体世界观、价值体系的确立“六艺”与个体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礼乐是满足精神发展的需要;射御是为维护城邦发展;书数是对基本文化、生活经验的传授,其目标是发展个体智力;奴隶主鼎盛时期,根植于东方专政文化的中央集权式的管理体制,通过确立“六艺”课程加强思想控制,满足上层阶级的统治,这是课程的终极目标。.“七艺”中“三艺”的课程目标是通过基本文化知识的学习,培养具有广博文化知识、敏锐政治洞察力和较强雄辩能力的政治家,服务于民主政治的发展“四艺”直接的课程目标是了解具体学科知识、掌握学科内在逻辑体系,更高的目标要求是为培养个体追求真理的精神及科学的态度,使个体达到真善美的境界,进而培养民主社会的未来统治者一哲学王。

(三)课程内容不同

首先,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课程,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六艺”课程内容是同贵族、宗教、军事及政治生活相关联的。在西方民主社会中,智者们通过辩论提高语言、逻辑等能力,獲得民众认可,于是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成为主要课程内容。其次,课程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六艺”课程涉及思想道德、礼仪规范、文化知识、艺术教育、体育技能等内容,各门学科共同作用于人的内在修养,更侧重于思想道德的发展。而“七艺”中的“三艺”注重人文科学知识“四艺”重视自然科学知识,属于实际技能,而“七艺”课程内容兼顾思想及技术。最后,课程内容设计不同“六艺”中的数在西周不单指算法,还包括历法、朔望的周期,掌握十进制和四则混合运算等。在“七艺”课程中,初级阶段的算数是基本的数理知识,满足调兵列阵计算船只等需求,高级算数涉及追求真理、促使灵魂转向的高深知识;学习几何是为认识永恒事物,把灵魂引向真理。

三、“六艺”和“七艺”对新时代高校课程的启示

“六艺”和“七艺”的比较对新时代高校课程具有多方面启示,主要表现在:

(一)课程理念:跨界与融合

“六艺”和“七艺”是中西方古典课程的精华,不同课程的交叉开设对新时代高校跨学科课程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在习近平新时代,呼吁高等教育向生命回归,传承“六艺”中道德发展、人性全善的理念,进行古典课程建设,课程实践以古典为内容,注重跨学科逻辑组合的古典课程教学模式,新时代中国高校将培养大学生跨学科的广度和批判思维作为课程理念,在其理念指导下,开设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通过学习交叉学科,大学生可以进行不同学科知识的互补,拓宽多种学科研究视野,进而培养大学生多元立体的学科思维,提高思维的韧性,促使其辩证、理性和批判思维的发展。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在课程教学中,仍然坚守“七艺”的文法、修辞、天文、辩证法等古典课程教学。哈佛大学在以人为本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融合经典名著,古典课程的学习将成为必修课。西方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应征了“七艺”课程的跨界与融合,重视古典课程建设。

(二)课程目标:重构与多元

“六艺”是培养为奴隶主服务的君子“七艺”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能够参与城邦治理的哲学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中西方古典课程与时代精神的双向互动,促使高校重构课程目标。一方面“六艺”和“七艺”涉及个体完整发展的重要知识,注重丰富人性、完善人格,而大学生是一个智情意的统一体,因此,新时代高校课程通过体验式学习活动,促使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课程的达成目标、提高目标、体验目标。另一方面“六艺”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培养个体的价值取向与社会的道德规范“七艺”旨在从人的社会性出发,通过课程的学习,更好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高校通过科学认识古典课程,加强对古典课程的诠释和解读,将其融入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养成上,培养具有新时代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大学生,促使大学生建构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与价值观,主动践行社会价值体系,不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言行举止,使得高校课程目标更加多元。

(三)课程内容:传承与创新

高等教育肩负着传承优秀传统与高深知识的任务,确保大学生能够适应当下生活,并为其未来考虑。在古典课程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古典课程对现代科学技术所产生的作用与现代科学技术对古典课程需求的耦合关系,因此,高校需要传承并创新课程内容,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新时代高校课程以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现代科学技术等具体学科内容为基础,将古典课程的精华融入其中,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多维度阐释和解读古典课程,从而不断丰富古典课程的意蕴,以古典引领课程的现代化发展“六艺”和“七艺”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六艺”的课程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七艺”中的“四艺是在“三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是对“三艺”的继承与拓展。同样,新时代高校课程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需要培”养大学生的学术批判思维,将中国古典课程融入新时代高校课程内容,使大学生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不丢失课程发展的本源,能够促使大学生辩证看待古典课程与现代科学技术。

参考文献:

[1]孙培青,杜成宪.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2.

[2]杜成宪,郑金州.大辞海(教育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704.

[3]上官剑.“六艺”与“七艺”:中西方“自由学科”溯源之比较[J].高教探索,2010(4):43-47.

[4]徐辉.中西古代课程源流一“六艺"“七艺”教育的产生及其特点[J].课程.教材·教法,1997(4):53-56.

[5]杨明全.“七艺”考略:西方古典课程的传统与流变[J].全球教育展望,2015(7):12-20.

[6]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88-299.

[7]丁洁.大学古典课程建设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8]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241.

猜你喜欢
六艺
论马一浮对六艺论儒学经典体系的重建*
长沙市六艺天骄星城园学生作品展示
西周时期数字五学六艺
浅谈孔子与六艺
“六艺”之“五射”新考
马一浮“新《六艺》论”论稿
西周时期“六艺”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马一浮的“六艺之教”在文献学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