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绣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的传承与创新

2019-09-08 11:49林晓妍
神州·下旬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

林晓妍

摘要: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域的角度出发,阐述汉绣的概况,通过调查、分析等方式,较为深入地探究了汉绣的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汉绣传承与创新的措施,促进汉绣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汉绣;传承;创新

汉绣是我国湖北省的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其在刺绣行业中以粗犷、浓艳等属性特征占据一定地位,传递出带有浓郁鲜活的荆楚艺术文化底蕴。早在上个世纪初期,汉绣制品就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摘得金牌,。但是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汉绣逐渐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被称之为荆楚文化的“活化石”。汉绣作为一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伴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呼声增高,传承与创新汉绣文化越来越得到社会群体的广泛关注。

1汉绣的概况

汉绣起源于湖北省,是以荆楚地区为背景,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类区域性绣种。汉绣追求富丽堂皇、对比鲜活色彩,较为强烈地传递出荆楚特色文化,成为荆楚文化符号代表之一。鲜明是汉绣的典型特征之一,浓墨重彩是汉绣“用色”的主要手法。在造型及绘图方面上,汉绣侧重于装饰,合理应用中国画工笔重彩、单线平涂法,促使汉绣产品富有敦厚、质朴的独特韵味[1]。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汉绣的发展现状

2.1国家政府机关对汉绣的大力扶持

为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维护、管理与合理应用共用,我国相关部门陆续对不同批次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命名,逐渐完善了“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体制。具有上千年发展历史的汉绣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国各级政府机关也相继颁发了各种扶持政策,建设了四级保护体系,由中央、省级财政拨款、补贴,传承“人”也会获得一定传承经费,其宗旨就是挖掘与维护汉绣文化。最近几年中,湖北武汉发展了千余名绣友,绣坊建设数目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陆续涌现出张先松、黄圣辉、姜成国等优秀汉绣传承者。

2.2各类型机构、学校对汉绣进行深度专研与继承学习

近年来,汉绣“非遗”传承者陆续建设了数家个人工作室,并与文化部门之间建设良好的协作关系,共同组织了一些别具特色的文化活动以传播汉绣特色文化。学校是现代社会体系的重要构成,在某种程度上,学校对文化、遗产的有效传递能形成对目标对象的良好支撑,同时也有益于激发“非遗”汉绣的生命活力。全国范围内的许多所高校均成立了“非遗”汉绣保护团队,针对汉绣的历史发展脉络、针法技术、文化内涵等进行有组织的、较为全面的梳理与深度性专研。武汉商学院开设了服装设计专业汉绣专业,武汉纺织大学成立了汉绣研习班等等,汉绣发展的核心地点武汉倚靠众多高校,让汉绣逐步走进校园。

汉绣是一种独具特色的非遗、民间工艺技术,许多汉绣传承人或机构主动到社区等公共场所,依托“公园大课堂”等平台,开展汉绣体验活动。让个体在感受传统文化以提升艺术素养的基础上,近距离领悟非遗传承者的“匠心”精神,并将这种精神渗透到专业知识的学习进程中。通过开设公益汉绣课堂,让传承者及其团队在实际传播过程中逐步提升汉绣文化素养,实现对新传承者知识结构的动态性优化,扩大汉绣的传播范围。

2.3在创意文化中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汉绣已有两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与人们的生活建设了紧密关系。目前已经衍生出一些汉绣品牌,并积极践行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路线,以汉绣为主导的四大流派具有广袤的发展空间。经品牌包装处理的汉绣制品,在市场推行过程中被细化为高、中、低三个层次。高端产品通常是由汉绣传承者原始创作,属于纯手工艺制品,具有较大的收藏价值。举世闻名的汉绣大师杨小婷制作的双面人物绣像就是高端汉绣制品的典范[2]。而低端产品通常是指易于携带、价格较低的日常用品与衍生物,大众较为容易接受,做好这一方面的产品开发对提高汉绣传播广度具有重要意义。

3汉绣的传承与创新措施

3.1拓展广度、挖掘深度

在快节奏的时代背景下,很少有人有时间与精力去学习制作汉绣产品。为实现对汉绣的有效传承与创新,应建设规模较大、较坚稳的市场基础,将自身独有的魅力展现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激发人们了解汉绣的兴致并逐渐喜爱。大到展览馆、小到社区店铺,利用多样渠道展览汉绣,为世人欣赏汉绣创造良好条件。

3.2夯实基础、培育精英

现代群体在追求时尚性、技术性的过程中,传统工艺文化逐渐被“冷落”。可以将汉绣“非遗”文化整合至日常教育体系中,在基础教育、行业专业技术培训等多个方面创设相应的课程。也可以在特色街区建设“汉绣基地”,推动免费的普及教育向日常教育发展进程,协助更多的现代群体有更多的机会捕获汉绣的精髓与魅力,并积极投入于创新行动中[3]。只有具备一定较为稳定的汉绣参与基数,方可实现对从事汉绣文化产业精英的挖掘与培育。

3.3探寻跨界、力争合作

在知识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中,“跨界”现象屡见不鲜,汉绣同样也可以践行跨界发展的个性化路线,积极尝试和其他艺术形式整合。汉绣与服饰结合是最为普遍的“跨界”现象,也可以研发汉绣与绘画、装饰、半成品手工制作等进行结合,为汉绣产品创新输注更大能量。笔者认为,每一种类型的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创新发展过程中,均不能生搬硬套,而是应紧紧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衍生出新的生命力。传承、创新与发展汉绣文化同样也如此,若能将现代青年群体的喜好融合其中,通常能获得较好的效果。我国京剧文化曾走过“下坡路”,但京剧代表人不拘一格地推广京剧文化,使京剧重新获得了一定的市场接受度。若能将京剧文化与汉绣“非遗”文化相互融合,相信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演绎出我国传统文化不一样的魅力。

结束语:

汉绣不单纯是刺绣,其承载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文化内涵远远超出其技巧界限。作为我国重要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汉绣技艺、汉绣文化对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至关重要。在新时代的社会环境下,利用新时代的传承、传播方式,有利于创新汉绣发展途径,让汉绣焕发新的光彩,促进传统文化回归。

参考文献:

[1]汪小娇.“非遗”元素汉绣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及创新结构研究[J].艺术评论,2017 (09):169-172.

[2]黄亮.“漢绣工艺”在当代文创产品开发中的应用与研究[J].大众文艺,2017 (06):107-108.

[3]邱红.以针为笔,以线为色——汉绣传统技艺调查与传承发展研究[J].工业设计,2017 (01):84-85+87.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
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综述
试论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小学教育的对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