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受众理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2019-09-10 07:22李红艳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大学生

李红艳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和传播学存在着可通约性,而受众理论与高校以学生为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谋而合。运用传播学领域中的受众理论,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群体的地位、动机和选择性心理,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路径。

关键词:受众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19)02-081-04

信息化社会传播技术的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日益强烈,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播学的关联性研究也成为热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完全可以被看成是传播过程。[1]受众理论作为以研究受众为主要内容的传播学基本理论,与高校以学生为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谋而合。积极借鉴传播学受众理论,把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的受众,来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播学的可通约性

(一)学科归属的关联性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学的重要分支,是教育在思想政治这一特定领域中的具体运用,“是带有思想性的政治教育,或者说是带有政治性的思想教育。”[2]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动态的概念,不仅内容要随着世情、国情、社情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还需要不断吸收、借鉴和补充其他学科的知识,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学科题中应有之义。而传播学同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虽然至今没有成为一门主导性学科,但自20世纪4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奠定了其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基础性地位以来,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渗透是这门学科发展的趋势。因此,二者在学科归属上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借鉴传播学的相关理论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不仅有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视野,反过来对传播学的进步和发展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构成要素的对应性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并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要求的社会实践活动。”[2]而对于传播,它是指信息的传递,其过程具体表现为传播者通过一定的传播渠道(媒介)将信息传递给受众(受传者)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之间具有对应性,具体如表1所示。

(三)活动目标的同向性

传播并不是一种随意的活动,而是传播者通过共享信息、相互沟通等方式有意图、有目的地对受众进行影响的过程。信息只有最终到达受众的头脑中,为受众所接受,才算真正完成了传播过程。而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手段将知识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以对受教育者施加某种影响,如果受教育者完全不受影响,那么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失败的。由此可见,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传播,都需要以影响受众(受教育者)为目标,且只有达成这个目标,其活动才算完成。因此,在活动目标上,二者具有一致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众的一般分析

(一)受众(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1.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

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施加影响的对象,是教育的客体。此外,传播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就是教育者作为传播者传递信息,而大学生是受众来获取信息。从这一角度分析,大学生也处于客体地位。他们接受教育并不是完全自主的,反而往往带有被动因素,受教育者(传播者)的影响较大,且始终处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规定的方向和范围之内。与此相对应,教育者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选择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内容和进程等,掌控整个过程,处于主导地位。

2.选择和接受信息的主体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受众(大学生)对媒介的使用、教育内容的选择、接收具有自主选择性,他们是接受信息的主体。首先,受众(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选择性,只有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育,使他们乐于接受这些内容,教育过程才能顺利进行。如果受众不愿意接受,出现抵触甚至反抗情绪,思想政治教育就会遭遇失败。此外,受众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自己眼看、耳听、思考之后,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实践检验来实现的,这是主动的过程。最后,受众有自身的特点和接受信息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能否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也被受众的自身因素所制约。

(二)受众(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动机

1.获取信息,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其中心环节,并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向大学生传播鲜明的意识形态观点、丰富完整的知识体系。受众通过接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系统了解党和国家的历史及优秀文化与传统,了解国内外形势、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扩大知识接触面,提高知识储备量,完善自身知识体系。此外,受众通过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能“感知中國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进步和卓越成就,不断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坚定‘四个自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3],坚定对党和国家的认同。

2.提高个人能力和水平,为进一步发展做准备

发展、完善自己是人们普遍存在的内在需要。“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大学生通过“思政课”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完成课程所规定的内容,才能修完相应学分,达到毕业的要求。此外,大学生毕业后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继续深造还是工作的问题,但无论是考研、考公务员还是事业单位考试,高校“思政课”所教授的内容都是必考的,因而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为了自己之后进一步的发展。总之,大学生要加强理论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主动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思政课堂上教育的内容和理论的传播。

(三)受众(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选择

1.受众(大学生)的选择性心理日益强烈

“受众选择性心理的实际应用表现在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还有选择性记忆三个方面。”[4]当代大学生群体主要为“95后”,他们普遍个性强,有主见,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媒介、信息内容等,他们会由选择地接受和理解。首先,他们接触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关,就是注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能够引发大学生受众的兴趣,他们才会有所关注而不是忽视、略过。注意之后,还必须通过选择性理解。理解受经验、文化背景、情绪、动机等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也带来了受众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解的差异。只有思想政治教育与受众内外特征较一致时,选择性理解才能更好地进行。最后,大学生的选择还包括选择性记忆,即能够在记忆中保存的信息小于被注意和理解的信息。因此,如何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也随着大学生日益强烈的选择性心理成为一个难题。

2.影响受众(大学生)信息选择的因素日趋复杂

大学生选择信息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且这些因素相互交错、难分彼此。首先,是社会文化因素。马克思明确指出认识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的本质属性在于人的社会性。[5]因此,人的一切活动都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样,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都会受社会文化的影响。而今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让大学生的信息选择也摇摆不定,甚至是更加多元。第二,信息因素也影响大学生选择。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网络上信息鱼龙混杂,大学生选择信息的空间更多,可提供给他们选择的信息也是纷繁复杂。但是,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认知、兴趣等对信息进行选择性接收。因此,信息是否对受众有吸引力、信息的优劣等都对受众选择信息产生影响。此外,大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因素(如从众心理、逆反心理)、教育者(传播者)的因素等对大学生对信息选择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觑。

三、受众理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路径探索

(一)注重“个人差异”,因材施教

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或一成不变的人,大学生群体也是一样,他们受个人成长经历、所处环境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兴趣爱好、脾气心态,当这些个体受众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时,所做出的反应也势必大相径庭。“受众成员心理或认识结构上的个人差异是影响他们对媒介的注意力,以及对媒介所讨论的问题和事物所采取的行为的关键因素。”[6]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大而化之、一概而论,而应尽可能做到“细”而“精”,做到因材施教。“思政课”理论教学要结合学生专业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讨,把枯燥的“思政课”教材体系生动化、生活化;扩大辅导员队伍,使每个高校辅导员的负责学生人数少量从而才能深入,才能及时了解学生情感变化,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以提高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此外,高校必须重视心理健康中心建设,让学生感到困惑、迷茫时有可以积极引导、帮助他们的专业场所。

(二)重视“意见领袖”,发挥其积极作用

“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又叫舆论领袖,是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的人。[7]高校学生中也必然存在“意见领袖”,他们也许是班级、社团、宿舍等小团体的组织领导者;也许是 “学霸”之类的见多识广、品学兼优的人;也许是某方面有特长、对某些问题有独到见解的学生,但不管他们身份如何,只要他们充当了“意见领袖”这个角色,他们就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可能会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转达者,也可能会“过滤”甚至“拦截”信息,既可以把事情弄好,也可以把事情搞砸。因此,引导他们发挥积极作用至关重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寻找发现大学生群体中的“意见领袖”,并与他们建立一种友好而非对抗的关系,使他们对教育者产生一种信任、亲近、愿意与其共同行动的心态,他们才会认同、接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观点和立场,并在广大学生群体中正向传播和扩散。总之,“意见领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点关注对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对其有正确的认识,注意发挥其积极作用。

(三)关注大学生成长成才,尊重其需求的“使用与满足”

大学生受众群体中每一员都是有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主动地选择自己所偏爱、对自己有用的内容和信息,使其“需求”得到“满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大学生诉求,倾听大学生心声,帮助他们处理在家庭、同学关系、恋爱等方面遇到的困惑,注重对他们进行升学、就业方面的指导。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跟上时代发展,及时把国内外热点问题引入教育中去,并给学生以积极正确的三观引导,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他们正确对待事物的方法和原则。

(四)加强反馈机制建设,避免“沉默的螺旋”负效应

“沉默的螺旋”是指社会上不赞成主导观点(大多数人赞同的观点)的受众,为了避免孤独而保持沉默的现象。多数大学生喜欢合群,害怕被孤立,或者是害怕批评,“沉默的螺旋”现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存在的。如果大学生受众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那么就无法真实了解他们的真实态度和情况。因此,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机制建设,让大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意见、观点、主张和拥有的信息及时分享反馈给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者再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可以适当通过问卷调查、意见信箱、个别谈心、开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满意程度、接受意向,并重视少数人的意见和观点,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沉默的螺旋”带來的负效应,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在改进中提高。

参考文献:

[1]陆学杰,元林.思想政治教育需重视与传播的交叉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99-103.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4,5.

[3]齐峰.把“四个自信”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全过程[N].光明日报,2016-11-30(16).

[4][美] 赛佛尔·坦卡德.传播学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 郭镇之,徐培喜等,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3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6][美]德弗勒,鲍尔·洛基奇.大众传播学绪论[M]. 杜力平,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200.

[7]邵培仁.传播学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350.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