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给侧改革”思路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探究

2019-09-10 07:22马前锋滕跃民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供给侧吸引力供给侧改革

马前锋 滕跃民

摘  要:针对目前高职思政课存在的“配方陈旧、工艺粗糙、包装不够时尚,缺少亲和力”的状况,以“供给侧改革”的思路,提出思政课教学改革途径,解决的途径,即应从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出发,做到理论分析阐释与学生求解思想困惑的需求、教学重点内容与学生所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教”与“学”等有机契合,增强思政课的教学吸引力和实效性。

关键词:供给侧;教学效果;吸引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19)02-099-03

“供给侧改革”这个原本属于经济术语的词汇,也被用来描述教育供求关系,为我们重新认识一些教育难题、寻求破解思政课教学效果之道,提供借鉴。“供给侧改革”的实质是在准确把握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需求的基础上,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资源,从而更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供给侧改革对于处在不断改革探索中的高校思政课提供了新思路。

一、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及其思政课学习需求

1.教学活动主体——高职学生的特点

第一,兴趣广泛,但缺乏良好学习习惯和主体性意识。高职学生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压力下,整天忙于应付各种考试,几乎一切学习、生活都处在家长、老师的严格监督之下;而且成绩还一直不好,往往有“差生”的标签。进入大学后,独立生活的空间扩大,开放的校园、外面世界的各种诱惑,本来对学习就缺乏兴趣和热情,使得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在学习上。大学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失去了外部压力和监督,缺乏自觉主动学习习惯的弊病更加显现。在教学实践中,一部分高职学生迫于家人的压力上学,自身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新的学习生活无所适从,对未来感到迷茫、不愿正视自己未来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更谈不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把学习活动看成是被动接受,是负担,缺乏学习的内生动力,疲于应付。第二,乐于接受新事物,但缺乏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今天网络、手机等电子产品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不可否认,手机等电子产品给大学生学习生活带来诸多方便。有调研发现,高职学生对智能手机的了解度较高,对各种功能非常了解,使用熟练,但使用智能手机主要是在娱乐上,把手机当成影碟机、游戏机、音乐播放器,甚至是课堂上手机也不离手。有些学生每隔几分钟就要把手机拿出来看看,属于典型的手机依赖症。第三,功利现实,追求“有用”,缺乏精神追求和价值理想。在外界功利主义思想、就业压力的影响下,高职学生对待学校设置的课程容易以“是否有用”作为判断标准。高职学生普遍认为只有学好专业课才能在毕业后找到理想工作。有学生表示:我们学习思政课没有多大用处,只要能考试过关、不影响拿毕业证就行了。有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是空的、虚的。没有认识到思政课对自己成长成才的作用和价值。高职学生的厌学并不仅仅是在思政课,专业课同样面临这一问题,甚至专业课的状况比思政课还突出,只不过在思政课中表现的更为明显而已。

2.高职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需求

高职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需求可以从兴趣点、预期、理论基础、认知水平、教学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第一,高职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点。在很多高职学生看来,思政课讲授的内容都是关乎国家、民族乃至世界的大事,与自己没多大关系,起码没有直接关系,没有认识到国家、社会与个人命运之间的关系,也没有看到时代、社会对个人发展和命运的巨大影响。他们只关心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个人未来可能的发展前景,希望在思政课中能够获得某种现成的答案。第二,高职学生对思政课的期望值较低。中小学教学体系中,思政课是副课,在高考指挥棒下自然难逃被“边缘化”的命运。延续以往的认识,高职学生普遍认为这门课是副课,以前都学过,不过是老调重弹,对教师的授课水平也缺乏信心。第三,高职学生的基本认知水平有限。有关高职教育调研发现,高职学生文史哲方面的知识普遍缺乏,因此对理论课的认知水平有限,例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尤为突出。学生们对于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阶段分期等认识不清,要理解相关理论就更加困难了。第四,高职学生对不同教学方式的接受度不同。通过2017年思政课听课调研发现:学生最希望的教学形式是播放视频,其次是案例、互动等教学形式。学生最不能接受的教学方式就是老师照本宣科、唱独角戏、满堂灌。这反映了学生对于教学活动多样化的诉求,也反映了传统教学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了。第五,高职学生对教师语言幽默风趣的需求。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运用纯理论化、抽象的语言讲授从理论到理论的理论体系,显然无法让高职学生所接受和喜爱。具有幽默感、语言风趣的教师往往会得到学生的青睐。听课调查中学生提出希望老师能够保持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也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感受和想法。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和个人魅力欠缺。相比较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学历水平偏低,学科专业背景多样,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支撑和保证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吸引力。信息时代,教师不再是信息、知识的独占者和垄断者,每个人都可以方便地获取知识和信息。教师如果依然满足于对知识、案例、社会事件的简单介绍而无法作出透彻的分析,就无法满足 “90 后”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期待。

二是教学内容与学生思想实际、社会现实结合不够。缺乏对学生群体的持续性关注,对学生的认识往往停留在以往既有的认识上,对学生群体所出现的新变化、新动向缺乏洞察力,无法走近学生,对学生心中的“惑”不了解,自然无法做到解惑。授课与社会现实的结合不够,无视、甚至回避社会热点问题,或者无法对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做出具有深刻见解、说服力强的解释,无法对当代重大创新理论做出学生易于接受的、简单明了的说明。

三是以“本”为本,教学内容无法吸引学生。目前各高职院校按照要求使用的都是高教出版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与所有本科院校用的是同一本教材。这本教材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理论的科学性,但首先教材的理论性并不适合高职学生学习,其次把教材内容直接地、简单化地转为教学内容,缺乏对教材内容的创造性转化,必然导致授课中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的抽象空洞说教,教学内容干瘪,对高职学生缺乏说服力和吸引力。

四是教师在教学方法无法对接学生需求。教师的创新往往是从自身的想法出发的,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制作PPT更多地是代替了传统的板书,案例、视频资料的选择没有考虑学生是否感兴趣,能否引起学生的关注与讨论。其结果是教学活动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更无法吸引学生参与案例等的学习和讨论。以教师自身为主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变革与创新,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学生的需求,教学活动往往成为教师自己唱的独角戏。

三、高职思政课堂教学吸引力提升的现实路径

第一,教师要因势利导,从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很多学生都热衷于 “王者荣耀”的手机游戏,其中涉及到许多中外历史人物。教师可以由此游戏入手,因势利导,通过其关心熟悉的游戏人物引入教学内容。如从秦始皇、荆轲等历史人物,比较游戏角色与真实历史人物故事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就可以自然地引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有关爱国主义的讨论,从中引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有关“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的话题。

第二,教师的理论分析阐释与学生求解思想困惑的需求是否有机契合。对高职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如教育、医疗、就业、贫富差距、富(贫)二代现象、生态环境等问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做出既符合党的大政方针要求,又符合社会现实状况和学生心理实际的科学解释,理论分析做到接地气、解困惑,使思政课真正成为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服务者。比如在讲到贫富差距问题时,既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基尼系数较高的多方面原因,又要指出近年来基尼系数连续下降的实际状况,并把这一降低与共同富裕的目标、精准扶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联系起来。

第三,教师的教学重点内容与学生所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是否有机契合。如讲授全面深化改革就要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联的户籍制度改革、诸多行政审批事项的取消等结合起来;讲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可以动员学生通过访谈、查找历史资料等方式,把自己家乡、自己家庭的生活变迁与整个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内在关联,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增强课程的吸引力。

第四,教师自身“教”与“学”有机结合。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更新不断加速的时代,新事物、新情况不断出现。思政课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現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成为一条河。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把准思政课教学的脉搏,才能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更多的思想资源和生动素材,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指导和引领。

参考文献:

[1]沈震,杨志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新媒体新技术相融合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7(3):69-74.

[2]郭泽忠.“供给侧”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初探——技能教学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供给功能[J].高教论坛,2016(12):13-16.

[3]侍旭.高校思政教育也应有“供给侧改革”思维[N].光明日报,2016-03-16(016).

[4]熊建生.略论供给侧改革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 (1):81-84.

[5]康秀云,郗厚军.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 (4):18-23.

猜你喜欢
供给侧吸引力供给侧改革
吸引力1
吸引力2
跟踪导练(三)4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
什么是你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