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当”的介词、连词用法形成讨论

2019-09-10 13:00邓睿
速读·下旬 2019年12期
关键词:语法化连词介词

邓睿

摘  要:“当”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使用广泛,含义多样,而且经过不断地使用,最终由最初单一的动词词性,演变出介词、连词、副词等众多用法。本文立足于“当”最初诞生并使用频繁的先秦时期(主要是西周和春秋时期),以具体语料作为研究材料,从语法化角度讨论其介词、连词用法产生的演变机制。

关键词:当;语法化;介词;连词

一、“当”语法化的研究

尽管“当”的语料众多,但研究文献却十分稀少,且大部分都是将其看作助动词进行研究,如段业辉的《中古汉语助动词句法结构论》、孙冬妮的《上古汉语助动词研究》等,但上述论著均未涉及“当”的语法化过程。

本文所研究的对象是“当”的介词、连词用法产生机制,之所以截取其语法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先秦时代)进行研究,一是因为这是“当”频繁产生新词性的时期,在其介词、连词用法诞生初期较容易看出演变规律;二是因为本文主要研究方法是将同一时期所有文献中的用例收集起来进行分析归纳,研究对象数量巨大且笔者水平有限,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先秦时期中的西周和春秋时期的语料进行研究。

二、“当”的介词用法及形成

据现有文献记载,“当”产生介词用法是在西周时期,主要有如下两种用法:①引进时间或处所,相当于“在”;②引进事物的对象,相当于“对、面对”。

首先讨论第一种用法。“当”作介词表“在”的含义,最初是由其动词用法表“是在、处于”之义演变而来。且看动词用法的例子:

(1)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周易》)

(2)遇大车当道而覆,立而辟之。(《国语·晋语》)

例(1)中“当”处于时间名词“殷之末世”“文王与纣之事”之前,作动词,表示“处于”的含义,这也是“在”在现有文献中作动词表“处于”的最早用例,用于时间名词之前。例(2)中“当道而覆”表示“在路中颠覆”,用于处所名词之前。这一系列的动词用法,都是在西周和春秋时期出现。

接下来看“当”作介词表“在”含义的例子:

(3)当今之主,其为宫室.则与此异矣。(《墨子》)

(4)既笄而孕,当宣王时而生。(《国语·郑语》)

(5)当今吾不能与晋争。(《左传·襄公九年》)

以上三例以例(5)最为典型,该例产生时间较晚,表示其完全演变产生介词的用法。其作动词的用例基本格式为“当+时间名词(空间名词、情况名词)”,整个格式作谓语。但到了例(5)中,句中的谓语是“争”,“当”不再处于中心位置,而是与“今”构成短语作状语,起修饰作用,此时“当”成为介宾结构中典型的介词,由动词向介词的演变完成。

接下来讨论第二种用法。“当”作介词表“对着”的含义,最初是由其动词用法表“面对”之义演变而来。且看动词和介词用法的例子:

(6)天子当阳,诸侯用命也(《左传·文公四年》)

(7)既歌而入,当户而坐。(《礼记·檀弓上》)

例(6)中“当”是句子的中心语,意思是“对着”,此例与例(7)有较强的对应性。例(7)中“当户”是介词结构,修饰中心语“坐”,这一演变表示出“当+对象”由中心语位置逐渐弱化成为中心语的修饰成分,通常这一介宾结构的修饰成分处于中心语之前。

三、“当”的连词用法及形成

据现有文献记载,“当”产生连词用法是在春秋时期,有两种用法,其一是表假设,其二是表承接,此处由于语料所限仅讨论第一种用法。

“当”作连词表假设的用法如下所示:

(8)故当若天降寒势不节。雪霜雨路不时。(《墨子》)

(9)故当若之二物者。王公大人。示知以尚贤使能为政也。(《墨子》)

(10)故君子莫若欲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友兄、悌弟,当若兼之不可不行也。(《墨子》)

(11)当其于此也,亦有力不足,财不赡,智不智,然后已矣。(《墨子》)

先看前三个例子。“若”是一个在《墨子》中频繁使用的词,意为“如果”,而“当若”这个结构在《墨子》中的用例多达八个,证明“当”“若”两字可粘连使用,整体一起表达“假设”的含义。而在同一篇文献中“当”亦可单独作为连词使用,很可能是受到“若”的影响,粘连了其“假设”的含义,同时也产生连词的用法。

除了粘连的影响,还跟其句法结构和做介词的语义有关。如上文所示,“当”作为介词时后接时间名词,表示“在”的含义,那当后面的时间变成一件具体的时间或事件时,“当”就成为连词,表示“在……时”。随着“当”不断被使用,“当”后的事件逐渐泛化成不是一件具体真实的事件,那么此时“当”就有了假设的意义。例(11)中“当”后面的“其于此”就是一种虚拟的情况,此时“当”独立作为连词使用,表示假设。

综上所述,“当”表假设的连词用法产生,一是受到相連的“若”的含义粘连,二是与自身使用句法结构和词义的演变有关。

四、总结

据上文分析,“当”的介词用法产生于春秋时期,有“在”和“面对”两种用法,其中表“在”义的用法是由其表“处于”义的动词用法演变而来,后面接时间名词,而表“面对”义的用法是由其表“面对”一的动词演变而来,后面接面对的对象。“当”的介词演变机制主要是使用过程中句法结构的变化,“当+对象”的结构由最初的中心语位置弱化为修饰语位置,最终成为介宾结构起修饰限定的作用。

而“当”的连词用法产生于春秋时期,其表假设的用法产生,原因是“当”受到搭配使用的“若”的含义影响,也和自身使用句法结构和词义演变有关。

参考文献

[1]龙向平.“当”字副词、介词、连词用法的形成——“当”字语法化及其演变机制浅析[J].凯里学院学报,2012(05).

[2]CCL语料库检索系统[DB/OL].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index.jsp?dir=gudai

[3]段业辉.中古汉语助动词句法结构论[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152-158+160.

[4]孙冬妮.上古汉语助动词研究[D].武汉大学,2005.

猜你喜欢
语法化连词介词
介词和介词短语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表格大团圆,连词学得全
介词不能这样用
汉语方言“驮”字被动句的特征及其生成机制
上古汉语“之”的词性及用法
西夏语中的对比连词 djij2
看图填写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