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践育人为载体的高校“立德树人”教育路径探索

2019-09-10 20:36卢紫菡
速读·下旬 2019年12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路径探索立德树人

卢紫菡

摘  要:实践育人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高校以文化育人、社会实践育人、信息化育人为抓手,通过潜移默化的实践文化浸润,让大学生感受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的先进性,提升当代青年的精神层次和思想水平,从而有效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实践育人;立德树人;路径探索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大师生座谈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应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高校“立德树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高的顶层设计需要注重德育的先导性和引领性,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通过实践育人,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以丰富多样的实践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培养社会责任感。

一、以文化育人为载体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是立德樹人的主阵地,高校要通过严谨的理论教育、科学的管理以及文化的浸润,把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全面发展等理论内容,巧妙嵌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体系中,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实践中充分挖掘本校德育文化要素,关注学生主体思维的建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先进文化为引领,以优秀的文化育人。通过丰富的社团活动、团日活动,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情感,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自信,塑造人文精神。如开展“青马工程”“红色三行情诗”“红色歌曲大赛”“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复兴重任演讲比赛”“党建知识竞赛”“中华经典诵读大赛”等活动。“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通过浸润的方式培育大学生伟大的志向,使之蕴于情感中、品性里,从而培养出常怀赤子之心,德才兼备的国之栋梁。

二、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责任担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生要以德为标,才为榜,德才并重。社会实践作为课堂学习的强力补充、延伸与拓展,学校主要通过组织帮扶、社团参与、社会支持等方式,帮助学生运用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实践,通过组织内容丰富、参与度广、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及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助力学生成长。如开展“追寻习近平总书记成长足迹”“井冈山红色营”“参观抗战博物馆”“百名师生访百企业”“家乡名人访”“社会工作与技能培训班”“创新创业大赛”等。让大学生不仅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民情,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拓宽学生视野,而且学会做人做事,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有责任担当的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社会实践活动中“志愿服务”项目,由于其在理念上与“立德树人”有极强的契合性,两者都强调自我内在的修为和德的修养,因此,志愿服务被普遍认为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并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高校的重视。我们通过社区联动的方式,通过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与标准化流程,明确志愿者的目的、主题和流程,将志愿者服务整体推进、分块落实,使高校学生在助人的同时,完成“立德树人”的内化和升华。如“暖冬行动”“爱心包裹行动”“特殊人群先锋示范岗”活动等。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淬炼大学生品格与责任担当,培养其艰苦奋斗,脚踏实地的拼搏精神,未来才能承载中华几千年文化耀眼的光辉,才能在拔山涉水中支撑起中国梦。

三、以网络为载体弘扬校园正能量

在新媒体被广泛应用的今天,人才的培养已不再受限于空间和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

由于网络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减少现实社会实践活动中诸多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如安全隐患、资源配置、成本压力、实践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制约,随着网络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不断凸显,实践育人网络化已经成为高校未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形态。由于网络新媒体信息丰富、传播快捷、参与面广泛的优势,学校可以通过虚拟化的网络开展情境学习与参与,如“习声回响”“名人微探访”“红色文化系列”等活动,通过微访谈、微视频等深受学生喜爱的新媒体形式,让大学生们感知红色思想的先进和伟大,宣传与弘扬正能量。

学生还可以根据个体需求,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以其喜爱的活动方式,在感兴趣的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方面,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积累,更可以作为宣传者、传播者。如在疫情期间,学生们根据社会实践活动主题、内容和形式,进行网络化的吸收与重构,开展“抗疫直播”“助农销售直播”等活动,通过直播平台、QQ平台、公众号等多元的现代化网络平台教育功能,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通过网络实践不仅提升了大学生网络素养水平,更让大学生通过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的宣传,让更多的人感知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与生命力,在内心形成完整而深度的认同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者。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任何成功都不是可单枪匹马完成的,正确引导整个社会的青年更是如此。因此为实现“立德树人”这一系统工程需要,所有大学协同努力。大学作为连接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应积极有效地引导大学生,互相借鉴,互相学习,让青年人在实践过程中涵养自身,锤炼自我,成长为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OL].2018-05-03.http://www.xinhuanet.com/2018-05/03/c_1122774230.htm

[2]王姝雯.“立德树人”视野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之思考[J].成才之路,2013(5):7.

[3]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人民日报,2016-12-9.

[4]伍廉松.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的时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北京青年研究,2019(02):97.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路径探索立德树人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高校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探析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试论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警务监督对警民关系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