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民族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分析

2019-09-10 20:36唐欢枫
速读·下旬 2019年12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思政教育融合

摘  要:推进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工作,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大意义。其中对于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有助于引发社会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关注与思考,更利于大学生群体通过对优秀民族文化的探索形成对优秀民族文化和国家文化的自觉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民族文化;思政教育;融合

在新时期多元化的文化语境中,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教育作用,但是,高校思政教育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逐渐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较为突出的是大学生当中出现的信仰缺失、冷漠功利、诚信缺失、迷茫涣散等现象,归根结底在于文化认同感的缺失,个体责任感及民族自豪感较低等,近期受到网民关注的大学生各种事件,引发人们对于大学生这类受到高等教育培养的知识份子思想政治教育情况的担忧,似乎他们在获得知识增长的同时,人性伦理、爱国情操等方面却不尽如人意。基于以上情况,本文试着探索优秀民族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有效融合的价值功效,便于解决当前高校思政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基,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培养民族情感,传承民族基因的重要媒介,将优秀民族文化融入高校教育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也是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

1实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当前,很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缺乏对学生民族文化方面的宣传和教育,而更多侧重于内容的娱乐性与规模的包装上,抑或是简单的引入校外企业的赞助资本,在活动过程中侧重宣传企业文化,长期以往,会造成学生民族观方面的缺失,校园文化建设不完整。基于此,高校应该试着结合民族文化的一些显著特点来打造更加富有民族色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譬如不同民族的节日庆典等,便是增加活动内容,宣传民族文化特色的最佳时机。在学院层面,以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为载体,把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与学院楼宇等建筑设计风格、道路命名、人文景观设计、雕塑相结合,使学生身处其中,感受文化的滋养。事实证明,这是一种潜移默化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2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时期是形成一个人系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阶段。习总书记曾说,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在民族发展史中也不乏展现出无畏爱国精神的少数民族英雄。例如回族英雄马本斋,蒙古族爱国将领裕谦等一批爱国志士,把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放在首位,不顾个人安危,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诠释了“爱国者”的真意。新时期,新时期,将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将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校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历史使命感,引导学生确立高尚的人生目标和追求,为国家、民族兴盛贡献力量,这无疑是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

这些人生态度、人格精神的培养,都对学生日后的职业发展和人生旅程起着很好的帮助和促进作用。因为,无论我们培养的学生所学什么专业,将来从事什么行业的工作,先于职业技能的,必然要先有对自己祖国和民族的崇敬之心与热爱之情,这样才能平稳地度过生活中的艰辛、职场中的挫折,正是心存大爱,才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拥有成熟、强大的适应生活、把握人生的能力。

3建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

在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下,当下的大学生处在生活节奏高速运转的新时期,在他们稚嫩的精神世界已经悄然形成了一种实用主义的价值观。精神追求的高度自由,为他们实现个人理想、自身价值提供了思想支撑。随之而来也催生了一些焦虑狂躁、不堪重负与挫折的畏难情绪。反映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的言行举止与传统美德背道而驰,观念淡薄、言行暴虐、骄傲狂躁。而真正面对求学、就业、择业的人生实际问题时,反而百般推诿、畏惧困难,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能否自信地去就业、择业。或者即使就业,也因不能适应生活、工作中的挫折,频频跳槽、选择逃避。

在纳西族的东巴文化中,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如果人类在自然中任意妄为,最后将受到来自大自然无比严厉的回击,故而两者应和平共处,同時人更要对自然充满敬畏。将这些思想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内容,有助于引导学生敬畏、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时刻自省,时刻检视自己与他人的相处方式,为自己打造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适宜的职场环境。

当然,通过学习少数民族优秀文学作品,找寻不同民族历史发展脉络内的人文精神和民族意识,透过民族作品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和曲折动人的故事,带领大学生步入不同身份背景的少数民族作家的精神世界。《江格尔》是蒙古族数百部英雄史诗中最优秀的一部,也是最能代表蒙古史诗发展水平的作品,犹如一面镜子,给我们全方位展示了卫拉特蒙古历史文化,包括卫拉特蒙古人的政治、经济、宗教、民俗、语言文学等各方面。每一个主题,每一种母题,都有深厚的文化含义。看似简单的故事中含有复杂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内涵。例如,《江格尔》中描述勇士杀死蟒古斯恶魔之后火烧其尸骨,然后挖一道60尺深的黑洞,把它扔进深洞,用巨石镇压的场景。这是典型的萨满教镇鬼仪式,直到最近,科尔沁萨满教仍保留了这种仪式,可以说《江格尔》史诗是卫拉特蒙古人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而这篇史诗本身,也构成了卫拉特蒙古民族对于自身文化认同的一种表达。大学生如果连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身份都无法认同,谈何走向世界,谈何引领中国复兴?

基于以上,我们发现,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对大学生成人或成材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和效用。我们更应该关注到的事情是,诚然民族文化历经漫长的时光演化,发展到现在仍具有强大的教育意义,那些熠熠生辉的哲理信条、异彩纷呈的艺术形式,引领着新时期的大学生构建自己的人生价值体系,当下的大学生群体对于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却着实令人失望。据有关数据统计,当前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程度普遍不高,显著体现在他们对西方节日的关注甚至超越了对自己本民族的重要节庆。很多大学生都知道情人节、愚人节和圣诞节,却不知开斋节、泼水节和火把节,少部分知道的学生也仅是依稀有些记忆,却漠视了这些节日后面承载着的民族记忆和民族情感。

当然,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众多,首当其冲便是学校教育方面的缺失。学生群体百分之八九十的时间在学校活动,学校校园氛围的营造和引导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以上情况。其一,开设与民族文化相关的课程,将以优秀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更多的纳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其二,培养或引进相关领域的任课教师,只有打造出一支强有力的专业教师团队,才能有效推动民族文化教育在高校的发展;其三,积极探索打造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校园品牌活动,通过不同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营造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校园气氛,建设民族文化长廊,将不同民族文化以图片、文字或视频短片的形式在廊内进行展播,加强学生在日常校园生活过程中的关注度;其四,与当地的民族文化博物馆合作,成立民族主义教育基地,定期安排参观活动,将民族主义教育真正作为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史飞.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融合[J].传媒论坛,2020,3(11):138+140.

[2]吴思颖.高校思政教育人文思想的渗透探讨[J].科技风,2020(15):84.

[3]田盼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探析[J].农家参谋,2020(15):147.

作者简介

唐欢枫(1989—),女,硕士,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文化。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思政教育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