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践情境中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本真诠释

2019-09-10 11:26陈琳
速读·下旬 2019年12期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教学实践高职院校

摘  要:“双师型”教师就是活在师生之间而进行积极的生命交往和碰撞的教学实践活动的教育主体。从“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本真意义出发,以本体论的思维方式为线索,通过分析“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所是”内涵,剖析了“双师型”教师本质认识中“有什么”“为什么”和“是什么”的问题,揭示“双师型”教师本真存在的本质和意义在于活在师生之间进行积极的生命交往和碰撞的教学实践。因此,“双师型”教师不断地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内化人之为人的本真存在,去追求一种崇高而幸福的教育意境,构筑起教书育人和塑造美丽人生的教育精神世界。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教学实践

“本”是“根本”“本质”,是事物的根源。“真”是“真实”“本性”“本原”,是事物的真实面貌。“双师型”教师本真的追问,就是指其自身本质规定性所规定的存在和发展状态。“双师型”教师依照其自身的内在规律性,在职业实践生存环境中,健康地、和谐的发展就是要回到人的本真存在,思考选择的人生道路和生活样式是什么样的,且怎样才能更好地成为现实,重新寻找教师职业的崇高,通往走向一种幸福之境。因此,“双师型”教师是一种什么样的本真存在?如何实现人的真正存在?是我们对“双师型”教师进行不断探究、不断思考的基本问题。

一、回归人的本真存在:对双师型教师概念再认识

目前,学术界对“双师型教师”概念的界说,还没有权威性的科学解释。对“双师型”教师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误区:一是一味地将持有“双证”持有者认可为“双师型”教师,欠缺客观理性的诠释和思考。二是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阐释过于宽泛,实践性内容不明确。三是对“双师型”教师应具有的素质能力的规定性有待具体个案再具体界定,而不需要掌握所有的素质技能。四是对“双师型”教师类特性和种属性的规范性认识不清楚。

不管社会和教育界对“双师型”教师概念的各种理解以及要避免进入“双师型”教师内涵理解的误区,还是要准确把握“双师型”教师的具有权威性的理解和阐释。总的而言,“双师型”教师概念理解紧紧在于职业教育领域的相对偏狭性理解,即凡是具备普通教育教师职业素质且同时还具备与职业教育行业所需的职业素质的职业教育教师个体或整体都可以简单指称为“双师型”教师。而对于在跨界领域的概念阐释则相对匮乏。为此,当“双师型教师”概念进入生命哲学的认识形态中,剖析“双师型教师”概念本质认识中“有什么”“为什么”和“是什么”的问题,进而充分认识“双师型教师”概念中的“有与无”“此与彼”和“是与非”的“所是”形态,进而认为“双师型教师”的本真就是活在师生之间积极的生命交往和碰撞而进行生动教学实践活动的教育主体,内化为人之为人的生命本真存在,以揭示“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本质和意义的意义。这样才是对“双师型教师”概念本真意义内涵诠释。

“双师型”教师成长和发展在于人的本真存在,这就是“双师型”教师的根本。当然,“双师型”教师成长和发展不会对来自政治、经济的多方面要求置之不理,但“双师型”教师永不可萎缩其本真的根基就是人的本真的生存。基于人的生存并引领人导向其更为美好的生存,这样,“双师型”教师才有可能独立于世俗的“力”和“利”,不会执着于某一畸变了的功利价值,而以人的存在为目的的,完成人自身的生存,造就人的美好生活。

二、重寻教师职业崇高感:双师型教师的本真意义

对“双师型”教师的个体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优秀的“双师型”教师离不开优质的土壤。那么,这个“土壤”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其本源性的关系就是一种特殊的教学实践活动。这种教学实践活动就是“双师型”教师的本真存在的奥秘和深层根据,也是“双师型”教师职业崇高感获取的根本所在。

第一,这种教学实践活动因为有了“双师型”教师的参与和创造而成为活生生的现实的个人。“双师型”教师首先就是在感性世界中活动着或生存着的现实的个人。正因为如此,“双师型”教师通过感性实践的活动,直接生活在世界之中,也正是这种参与、实和创造,这个世界具有了“属人性”,因为这是生存实践活动,促使人与认知世界这两者加以统一,形成一种相互构成、相互生发的一体性共生、共荣的关系了。因此,“双师型”教师在这个世界中的生存,也就具有了意义,而不是一个脱离世界的抽象的人。

第二,教学实践活动是“双师型”教师本真存在的奥秘和深层根据。马克思认为“人如何表现自身,他便成为什么。”这句活生动的说明“双师型”教师是在生存活动中显现和展开自身的一种历史性的特殊存在者,也总是在实践活动中得以显现和出场。因此,“双师型”教师不同于动物,而具备某种人所独居而动物不具备的本质属性。即是一种以实践为整个存在方式的具有特殊属性的存在者。故“双师型”教师的本质问题并不在于他已是什么,而在于他要成为什么,“双师型”教师的本真意义是自己“做”出来的。这样,我们才把握了“双师型”教师,而不是一种摆在眼前的、无血无肉的作为认知对象的现成存在者。

第三,教学实践活动是“双师型”教师指向自身心灵深处的,对职业崇高感的一种追问。也就是说“双师型”教师要不断地通过“教书育人”这一实践活动来实现教师职业崇高的终极目标。同时也要用爱学生作为教师职业幸福的动力点;爱自我作为教师职业幸福的生长点;爱生命作为教师职业幸福的关键点,从而在教师职业中激发师爱,在教学活动促进自我塑造,在教学过程中促进生命自由,在教学效果中促进学生发展,在职业尊严中捍卫教师权益和促进个体幸福。職业崇高感是“双师型”教师在教学实践情境中的一种最佳存在形式,释放着崇高的职业境界,走向脱离客观环境的种种束缚而走向自我生成之域,生活着、发展着、享受着、成长着,就有了对教育信念的无比崇高的坚守和秉持用爱构筑的精神世界,爱塑造的美丽人生。

三、活在教学实践中:“双师型”教师的本真建构

“双师型”教师的教学实践是要向人还原,向师生生命存在还原,向师生实践生活的幸福还原。这一过程就取决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师生交往深层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真状态”。

一是构建一种润生命之根基的生存状态。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管是有形的“教人”,还是无形地“化人”,最终都是一种关乎生命根基的本真存在。教师因为关注学生而存在,是一种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一种生存状态。适时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调整自己的教师心态,保持自己的本真状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成长和发展,维持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等各项利益的最大化,这才是教师的本真状态。

二是构建一种融学生之发展的专业状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是教师学识能力、业务素质、教学素养和专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伙伴,直接或间接的教学活动,获得学生的认可、评价并不比获得知识、技能和习惯的养成来的更为容易。教师的专业成长状态需要建立在指向与学生的一种价值取向,建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实践价值取向,因为学生及其生活经验是教师专业状态保持永不褪色、常用不败的制胜法宝根本保证。有了学生作为教师的最重要的他人,要想对学生的人生发展方向进行正确指导,就需要在于学生的相处中培育和形成一种教育智能和教育机智,就是要处在专业状态中,才能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也才能确保学生都从教学实践中活动成长发展。

三是构建一种适学生之共生的关系状态。师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不仅是一种师生之间教与学的认知关系,更是一种师生之间主动交互、互为主体的人际交往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无处不在,学生也对影响着教师的状态,因此,要积极构建一种适合师生共生发展的关系状态,让师生活在共生的、主动建构的、有交互价值意义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过上智慧、安适的生活。

站在教学实践情境的视角来看,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始于教学实践,最终又在很大程度上成于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成为双师型教师个体成长的关键场域,同时也是双师型教师个体成长到何种程度的重要试金石。因此,“双师型”教师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教师个体在提升、扩展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同时,要切实地增进个体的教学实践意识,回到实践,担负起为未来社会发展的责任做准备。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1987:60.

[2]张曙光.生存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204.

[3]林格.状态与气场[N].教育文摘周报,2011(03).

[4]叶澜.“教育的生命基础”之内涵[J].山西教育,2004(06):1.

作者简介

陈琳(1975—),女,侗族,研究生學历,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高等职业教育与管理。

项目来源:铜仁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度重大招标课题(铜职院办发【2019】32号)合同编号:tzky-2019年-ZDZD01号

猜你喜欢
双师型教师教学实践高职院校
浅谈高职教育教师的发展趋势
校企合作体制下“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林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建设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