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创新路径

2019-09-10 07:22李慧颖
科教导刊 2019年27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时代创新

李慧颖

关键词 新时代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 教育 社会主义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獻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9.032

Keywords the new era;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education; socialist; innovation

1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现状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路径,是增强青少年学生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载体。思政教育的开展寄托着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决定着我国的长治久安。

当代大学生生长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他们是在朝气蓬勃、开放自信的校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超强,在高等教育课程实行全面改革的背景下,高校倡导采取个性化、沟通式的教学方式。而现阶段,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理念还停留在传授课本知识的浅层面,授课方法滞后单一,教学形式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课的根本目的是向学生传播党和国家的最新政治思想和理论,使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与时俱进。但目前部分高校还是把思想政治课程当作一门普通的理论课程来开展,重视程度远远跟不上新时代的要求,思想政治课程教材缺乏更新,教师综合素养不高,教学设施不完善,课程开展中所使用的现代化技术资源不够丰富。[1]

2 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新要求

“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站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和人民充满希望,教育和青少年任重道远。教育兴则青年兴,青年兴则国家兴。尤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和影响青年学生价值取向的重要途径。新的时代背景下,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

(1)新时代要求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不仅要有意义,还要有意思。提到思想政治课,大部分学生脑海中浮现出的是“有板有眼、认真严肃”的课堂画面。基于思想政治课的本质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首先要进行得有意义。但是,新的时代有新的要求。当代大学生性格活泼、思维活跃,决定着思想政治课程不仅要有意义,更要有意思。要用有意思的教学形式和传播途径,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植入他们的思想和心灵。只有改变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赋予其声音和画面,使思想政治课程变得五彩缤纷,才会打破传统思政教育“装腔作势”的态度,真正在青年学生心中种下“真、善、美”的种子。

(2)新时代要求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既要有知识,更要有价值。高校最基本的功能是传播知识、培育学生,通过开设不同学科的课程,达到培养学生各方面素养能力的目的。高校开设思想政治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德育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此课程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教师精通“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需要教师广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地理”等知识,才能用知识的魅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动力。只有学生扎实掌握了思政课的理论知识,才能在思想上构筑正确的观念,才能用丰富的理论知识指挥自身的实际行动,才能深刻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所在,让思政课程播下的种子“生根、发芽”。

(3)新时代要求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不仅要具有思想指引,更要具有家国情怀。著名的哲学家笛卡尔曾说过,“人就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这句话一语双关地道尽了人的脆弱和强大。人的思想可以无限强大,但人的身形在自然界却是渺小脆弱的。唯有国家强大,人们方能幸福安康。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既要铸就新时代青年学生强大的思想,还要通过思政课堂这一载体,理论联系实际,用生动感人的爱国事例点燃学生的爱国热情。例如:周恩来总理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也用行动诠释了这一鸿鹄壮志;钱学森用“学成必归”的行动报效祖国;焦裕禄、沈浩、王进喜……虽然他们的名字不同,但却有同样爱国为民的心。在一例例生动感人的事迹影响下,让青年学生树立起“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才之成出于学”的时代责任感,心怀祖国、心怀人民、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学习,为让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而努力奋斗,让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年学生心灵中结出丰硕的成果。[2]

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创新路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新征程,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应结合时代要求,重新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加快改革、及时创新,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思想深刻、抱负远大、人格健全、素养优良的杰出人才。

(1)新时代高校要打造有温度、有亲和力的思想政治课。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地位的升级,不少高校针对提高思政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做出了各种创新。尤其是教师作为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角色,其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影响至关重要。新时代下,思想政治课教师绝不能干巴巴地照搬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优秀的思想政治课是具有感染力、具有穿透力的,应该在思想政治课程中注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融入中国共产党诞生成长的红色基因,浸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教师要以深厚的情怀传导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温度。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选择红色题材的影视作品来为思想政治课加温,用真情架起和学生的灵感与共。

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是活跃课堂气氛的粘合剂,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亲和力的有效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步入社会之前的指引性教育,所以思政课不仅要走心入脑,更要打动人心、凝聚人心。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对学生投入真挚的情感,坚持平等交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投其所好、想其所想、解其所惑,既要做学生的良师,更要做他们的益友,用真诚的心打造新时代高校有温度、有亲和力的思想政治课程。[3]

(2)新时代高校要借助新媒体开展有风景的思想政治课。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虽然是一门理论性的学科,但受到各种现代化新媒体的影响,新时代的青少年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方式有了新的要求。针对时代特点和学生需求,高校要创新丰富思想政治课的传播载体,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化高新技术打造有风景的思想政治课。例如,高校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可以引入手语教学,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一边唱手语歌一边做手语动作,将歌词和肢体动作融合起来,带给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这种特殊的思想政治教学中领悟“生命的真谛”,树立“珍爱生命、创造价值”的人生观;在宣扬“五四”运动精神时,高校可以“青春不止、奋斗不息”为主题开展演讲比赛,让学生用铿锵有力的语言、激情澎湃的热情抒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对无悔青春的赞美,坚定他们的思想信念和价值观;还可以将音乐、舞蹈、戏曲等学科元素融入到思想政治课堂中,通过聆听音乐冲击学生的听觉,通过优美舞姿的展现刺激学生的视觉,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插上一双艺术的翅膀,加深青年学生对“真、善、美”的理解和感悟。

(3)新时代高校要建立勤学、善思、笃行的思想政治课程学习流程。新时代的高校大学生成长在经济社会发达的21世纪,他们朝气蓬勃、性格活跃、思维敏捷,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超强,但他们对历史的认识和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不够深刻。要想让他们深刻体会到自身肩负的重大使命,离不开思想政治课程强大的理论穿透力,离不开对伟大祖国70年巨大变革的深刻剖析,更离不开亲赴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实践体会。新时代下,高校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主要流程是:首先,要掌握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要依据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体系;其次,要通过学习,自主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强大的功能作用,并凝练形成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最后,还要在具有特殊意义的思政教育基地亲自见证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下的丰硕成果。

随着思想政治课程在高校中的地位日漸凸显,各大高校在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中均增添了不同的色彩,通过慕课、公开视频等形式让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有了声音、有了画面。在各种信息化传播媒介的强大作用下,高校学生通过各种平台可以畅所欲言,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对思想政治课程不同的观点和认识,拓阔了学生的想象思维,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任何脱离实际的教育都是苍白无力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想要开花结果,就要做到“知行合一”,让学生到思政教育基地践履所学,用生动的事例感染学生。例如,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嘉兴南湖,让学生深刻感悟“红船精神”,体会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艰苦和伟大;组织学生参观乡村振兴中的先行者,让学生在绿色环境中感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理念,感受农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砥砺前行、筑梦圆梦的奋斗历程。

4 结语

新时代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新时代的伟大征程已经开启,高校要肩负起新时代承担的重大历史使命,把握好思想政治课的战略定位,结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圆梦工程,明确思想政治课程的目标指向,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做出思想政治课程的改革创新。[4]

参考文献

[1] 韩洪思.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策略研究[J].才智,2018(12):57.

[2] 温永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8(6):114-117.

[3] 蒋辉,穆晓霞.新时代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路径探析[J].新西部,2019(1):164-158.

[4] 王永和.深刻把握规律 办好新时代思政课[N].陕西日报,2019-5-5(5).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新时代创新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