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追赠之太子谥号及其释义

2019-09-10 07:22乔凤岐
江汉论坛 2019年12期
关键词:谥号唐代

摘要:唐朝有十三位皇族子弟生前没有被册立为皇太子,而在死后却获得了太子谥号。这些皇子被追谥为太子的情况比较复杂,有年少而亡者、英年早逝者、含冤而死者,也有處事谨慎而善始善终者,具体到每一个人通常又是多种因素共存,只是主要因素有所侧重。唐代前期追赠的太子谥号不多,皇室子弟对太子之位的争夺非常残酷,玄宗在位时先后赠予三个兄弟和两个儿子太子谥号,赠谥现象逐渐流行,此后的皇权争夺虽然存在,但大都是权臣、宦官等势力相互角逐引起的,皇族内部相互残杀的情况并不多见,这可能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追谥太子等教育形式产生的影响。以宗法血缘而言,皇帝和追谥为太子者的关系比较复杂,不仅有父子关系、兄弟关系,也有叔侄关系甚至祖孙关系。皇族子弟能否被追谥为太子虽然以儒家的道德观念为评判标准,但也与在位皇帝有较大关系,通常又与诸多政治因素密不可分。对生前无缘太子之位的皇族子弟而言,太子谥号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也是对他们生前事迹和品德的褒扬和肯定,也是对宗室子弟的较为有效的一种教育手段,有利于引导他们和睦相处并遵守皇权至上的礼仪制度,具有惩恶劝善的社会功能。唐朝的追谥太子属于官谥,是太子谥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礼制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唐代;追谥太子;谥号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隋唐东宫制度研究”(2016BLS019)

中图分类号:K249/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9)12-0070-07

唐朝有一些皇室子弟生前没有被册立为太子,但在死后追赠了太子称号并获得了谥号,这种情况称为“追谥太子”。《唐会要》中列出的“追谥太子”有十一人:“懿德太子重润,惠庄太子撝,惠文太子范,惠宣太子业,靖恭太子琬,恭懿太子佋,昭靖太子邈,敬太子謜,怀懿太子凑,悼怀太子普,靖怀太子汉。”① 检阅其他文献可知,《唐会要》中漏列了两位“追谥太子”,一是玄宗长子李琮,生前也没有被册立为皇太子,病薨时初谥为靖德太子,后来又追赠了皇帝谥号,这种情况比较特殊;第二位是懿宗之子李倚,李倚生前也没有被册立为皇太子,被刘季述杀害后数年才被追赠为太子并获得谥号。唐朝皇子或皇孙中,死后追赠太子谥号或皇帝谥号者应有十三人,获赠的谥号均为复字谥,每个谥号蕴含着不同的释义。

一、含冤而死或被冤杀者

唐朝有许多含冤而死或被冤杀的皇子,但只有三人获得了皇太子谥号,分别是李重润、李凑和李倚,三人的生平事迹不同,获赠太子谥号的释义也有较大差异。

1. 李重润谥号“懿德太子”

李重润生前没有被立为太子,大足元年(701),因为有人诬陷他“与其妹永泰郡主、婿魏王武延基等窃议张易之兄弟何得恣入宫中,则天令杖杀,时年十九。”因为李重润是唐中宗的长子,所以出生之后被唐高宗“立为皇太孙,开府置官属。”② 李重润被冤杀之时,中宗因处于贬斥之中而无法表达伤子之痛。

神龙元年(705),中宗复位,“追赠皇太子,谥曰懿德,陪葬乾陵。”③ 在“懿德”这个谥号中,“懿”的释义在唐宋时期又演变为“温柔贤善”,意为“性纯淑”④;中宗又在“懿”的基础上加了“德”字,谥法中“德”的释义为“谋虑不威”,孔晁注云:“不以威相拒也。”唐宋时期又演变为“忠和纯备”。⑤ 这一谥号中,“懿”和“德”均为上谥,释义均为性格和顺、品德高尚,明显有赞美李重润的品德高尚之义。

2. 李凑谥号“怀懿太子”

李凑是穆宗的儿子,文宗的弟弟。长庆元年(821),穆宗封其为“漳王”。文宗在位时期,李凑因受郑注等人的诬陷被贬降为“巢县公”,大和八年(834)去世后追封“齐王”。在诛杀郑注等人之后,文宗于开成三年(838)追谥其为“怀懿太子”。⑥李凑的生年不详,兄弟中排行在武宗李炎之后,李炎出生于“元和九年(814)六月十二日”⑦, 可推出李凑的享年不会超过二十岁。

李凑是一位“少雅裕,有寻矩”⑧ 的皇族子弟,以其享年而论,谥号中“怀”字可能取其释义“慈义短折”,孔晁注云:“短,未六十;折,未三十。”⑨ 李凑是在受到诬陷以后被削夺王位,谥号中的“怀”字释义也可能为“失位而死”,苏洵注云:“古有晋怀公圉,乐怀子盈,楚怀王槐,皆以失位而其民悲之,故谥曰怀。未有以能怀来而谥曰怀者,则人主以‘怀’谥为怀思之‘怀’也。”⑩李凑因被谗失去王位而死,这条释义可能更为确切。

3. 李倚谥号“恭哀太子”

李倚是懿宗之子,昭宗的弟弟,生年不详。乾宁四年(897)八月,韩建、刘季述“矫制发兵围十六宅,诸王被发,或缘垣,或升屋,呼曰:‘宅家救儿!’建拥通、沂、睦、济、韶、彭、韩、陈、覃、延、丹十一王至石堤谷,尽杀之。”{11}李倚之兄昭宗生于“咸通八年(867)”{12},以此推之,李倚享年不会超过三十岁。天复元年(901),昭宗杀刘季述,历时四年的混乱局面才逐渐稳定。李倚被杀四年之后,昭宗追赠他“恭哀太子”,属于追谥。

唐代太子谥号中,含用“哀”字的仅此一例。汉语中,“哀”的本义是悲伤、悼念、怜悯等,是在耳闻目睹某些外在事物之时发自内心的感伤或者叹息。李倚是懿宗的最小儿子,咸通十三年(872)与吉王李保同时封王。{13} 属于幼年失去父母之人。谥号中“恭”字可能取其释义“卑以自牧”,苏洵注云:“恭之所以异于敬者,恭为谦恭、敬为恭敬。”{14} “哀”字可能取其释义“早孤短折”,苏洵注云:“哀,亦悼尔。然悼者,悼其不幸而已;哀者,有所怀思,深切之称也。故‘未中身夭曰悼’,‘恭仁短折曰哀’。‘早孤短折’所以为哀者,以其重不幸也。”{15} 李倚的“恭哀太子”谥号,反映了昭宗对他不幸人生的伤感和哀思之情。

4. 追尊的谥号有明显的昭雪之义

懿德、怀懿、恭哀三个谥号,是李重润、李凑、李倚死后多年追谥的,谥号本义是赞美其生前的品德以寄托哀思。三人属于被杀或被贬之后的非正常死亡,也就存在冤假错案的可能,随着政治局势的改变,追赠谥号也就成了平反昭雪的一种形式,这也是这三个谥号所蕴含的特殊政治意义之共性。但是,三位皇子的蒙冤的原因差异较大,每个谥号也代表了这些追赠谥号的皇帝不一样的心态。

李重润是蒙冤被杀的皇子,虽然没有建立过功勋,但文献中也没有负面记载,说明其是一个遵循礼法的皇子。在古汉语中,懿德的詞义为优秀的品德和美德,《诗》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颖达云:“天生众民,使人心性有事物之象,情志有去就之法,既禀此灵气而有所依凭,故民之所执持者有常道,莫不爱好有美德之人以为君也。”{16} 按照孔颖达的解释,有懿德之人是可以做君主的。按照唐朝的太子制度,李重润“地居长嫡”,如果不是被武则天杖杀的话,很有可能被立为储君并继承皇位,故中宗制曰:“宜加赠典,正位元储。”{17} 唐中宗追赠的谥号“懿德太子”既是对李重润元储之位的补偿,也是对其“诛不缘罪”{18} 的伤感和痛悼,用追加谥号的方式推翻了加于其身的各项罪名,表达出了昭雪之义。

李凑、李倚的谥号虽然均为兄弟追赠,但二者的情况却有较大差异。李凑大概在朝廷之中有较高声望,否则的话文宗也不会相信郑注等人的诬陷之词将其贬斥致死。李凑的为人可能如文宗在追谥诏书中所云:“孕灵天宇,擢秀本枝,孝敬知于孩提,惠和洽于亲爱。将固磐石,遂分茅社。学探蚁术之精,智有象舟之妙。好书乐善,造次不失其清规;置醴尊师,风雨不忘其至敬。”{19} 按照文宗的评价,谥号中的“懿”字可能取其释义“温柔贤善”,张守节注云“性纯淑。”{20} 文宗追赠的谥号“怀懿太子”,不仅表达了对李凑“被谗死不自明”的追悔,也是伤痛心情的表达:“念周宣好爱之分,长恸莫追;览魏文荣乐之言,轸怀无已。”{21} 文宗致李凑含冤而亡的表面原因是受到了郑注等人的诬陷,但也不能排除是妒其才能而借机发挥的有意为之,多年后的追谥也可能是其自我反思的表达。

在韩建、刘季述等人发动的暴乱中,与李倚同时罹难的亲王较多,但昭宗仅对李倚追赠了谥号,说明其人品或者事迹可能有高于众人之处。由于李倚的相关资料传世不多,关于其受到追谥问题已难以做详细的探究,可以看作是昭宗选择其作为代表以寄托哀思,昭雪同时罹难的诸多亲王,借以增强王室子弟凝聚力的一种措施。

二、处事谨慎且与皇帝关系和睦者

唐代处事谨慎而且能够善终的皇族子弟虽然很多,但获得太子谥号者只有三人,分别是李撝、李范、李业。

1. 李撝谥号“惠庄太子”

申王李撝是玄宗的二哥,一生身居高位,史籍对其事迹的记载仅有爵位的变化和官职的罗列,将他描述为“性弘裕,仪行瓌伟,善于饮啖。”{22} 李撝似乎没有卷入到皇族之间的权力之争当中,属于比较安分守己的皇族子弟。唐玄宗对这位异母哥哥的评价甚高:“睿哲聪明,本乎天性,温恭孝友,挺自生知,乐善好书,清猷迈于两献,深仁厚义,美化侔于二南,可谓具瞻百僚,仪刑列辟。”李撝性格温和、与世无争,中年病薨之后,玄宗下制:“追赠惠庄太子”。{23}

李撝一生勤奋好学,善待他人,是一位处事低调的皇族子弟。张九龄对李撝的评价是:“克荷成宪,罔弗肃祗。懿哉明哲,诞惟神粹。宣慈日闻,孝友天至。道则吻合,迹无自异。性实生知,学兼时习。易微书远,诗言礼立。德必有邻,善如不及,贵而能损,量固南挹。”{24} 据此分析,“惠”字大概取其释义“柔质受谏”{25},用以概括其“璇极禀灵,邦家维翰,体孝友以成性,用淳和而合道”{26} 的与人友善的性格;“庄”字大概取其释义“履正志和”{27},是其一生“出为方伯,弘宣六条,入登司徒,大敷五教”{28} 的写照。谥法中,谥号“惠庄”属于上谥,谥号“惠庄太子”既是对李撝为人谦恭性格的褒扬,也体现了玄宗对其兄长的敬重之情。

2. 李范谥号“惠文太子”

李范是玄宗的弟弟,早年追随唐玄宗参与了诛杀窦怀贞、萧至忠等人的军事斗争,多次受到封赏。玄宗对他的评价是:“特禀聪明,率由孝友,好书不倦,乐善无望;固己作则列藩,仪刑百辟,方凭鲁卫之政,率流雍穆之风。”{29} 李范病薨于年富力强之时,唐玄宗“哭之甚恸,辍朝三日。”{30} 说明二人关系融洽,感情至深。

李范生前的爵位为岐王,“好学尚书,雅爱文章之士,无贵贱,皆尽礼接待,与阎朝隐、刘廷琦、张谔、郑繇篇题唱和,又多聚书画古迹,为时所称。”{31} 李范为皇室贵胄,身份高贵,在当时文人阶层中有较大影响力,以这些情况而论,谥号“惠文”应当是以“文”字的释义为主,取其释义“敏而好学”,苏洵注云:“《语》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32} 而“惠”字可能处于次要地位,大概取其释义“爱民好与”。李范的谥号“惠文”为上谥,“文”字的释义所占的比重可能要大于“惠”字,是对其一生好学、多才多艺的中肯评价。

3. 李业谥号“惠宣太子”

薛王李业是睿宗的第五子,“垂拱三年(687),封赵王。”开元“二十二年(734)正月,薨。”以此推算,其享年应该超过四十七岁。李业因为好学被授予“秘书监,兼右羽林大将军。”李业曾追随玄宗、萧至忠、岑羲等人,以“翊从之功”而得到封赏,为开元初期的政局稳定做出了贡献。玄宗对李业也关爱有加,在李业生病时亲自为他祈祷,病好之后又“车驾幸其地,置酒宴乐,更为初生之欢。”{33} 李业不仅知书识礼,也是玄宗的忠实支持者。

李业一生善待亲朋,广结良缘。“业母早终,从母贤妃亲鞠养之,至是,迎贤妃出就外宅,事之甚谨。业同母妹淮阳、凉国二公主亦早卒,业抚爱其子,逾于己子。”{34} 韩休对李业的评价是:“秉灵在初,迪哲惟浚,惇敏秀铄,淳庞淑慎。谋谟以成,蹈道而顺,文英独越,武烈惟振。”{35} 唐玄宗因为李业性格贤善,以孝友著称而追谥为“惠宣太子”,其中的“惠”字可能取其释义“柔质慈民”{36};谥号中“宣”字可能取其释义“施而不私”,苏洵注云:“施止其所私则不广,不广,非宣也。”{37} 谥号“惠宣”均属于上谥,是唐玄宗对其一生善待亲朋行为的褒美。

4. 此类谥号旨在引导兄弟和睦相处以避免权力纷争

李撝、李范、李业既是唐玄宗的兄弟,也是他角逐权力的支持者。三人虽然身居高位,却能够洁身自律,而不涉足宫廷斗争,获赠的谥号中均有“惠”字。汉语中,“惠”的本义是仁爱。《说文》卷4下《叀部》:“惠,仁也。从心从叀。”徐铉注:“为惠者必谨也。”{38} 惠字的词义较多,可以与多个汉字组成表示与仁爱相关的词汇,主要用于表达给别人好处,如“施惠于人”、“互惠互利”等;或者用于表达对方善待自己行为的敬辞,如“惠赠”、“惠顾”等。《孟子》云:“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孙奭《正义》云:“以己之财物布于人者,是为惠忠也;以己之有善而以教诸人,谓其心之忠也,中心之谓忠;为天下求得其人而治天下者,是谓其仁者也,爱人谓之仁,所以为天下求得其人,不过爱天下之人,故如是也。”{39} 孟子将惠与忠、仁相联系,把给人关爱看作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历代谥法均将“惠”字作为上谥,《逸周书》卷6《谥法解》:“柔质受课曰惠”,陈逢衡云:“《尔雅·释言》:‘惠,顺也’,故质柔而能受谏者曰惠。”{40} 由“惠”字为主组成的谥号,多用来赞美受谥者的仁慈、温和的性格,以及彼此之间的友善关系。玄宗之后,李唐皇朝虽然日益没落,也存在皇室之间的纷争,但比唐朝前期少了许多,这也许受到了玄宗追赠谥号引领兄弟睦共处的影响。

三、英年而逝者

唐朝的皇族子弟大都担任过官职,执掌军权或出任封疆大吏者为数甚多,功勋卓著的也颇有其人,但被追谥为皇太子并获赠谥号者只有李琮、李琬和李邈三人。

1. 李琮谥号“靖德太子”

庆王李琮是玄宗长子,生年不详,因为母亲刘华妃不是皇后而没有被册立为皇太子。以皇子身份身居司徒高位,遥领边疆地区的都护、藩镇的都督、节度使等职。李琮初封许昌郡王的时间在“景云元年(710)九月”,说明其生年不会晚于此年,天宝“十一载(752)”病薨时应该年过四十。李琮的事迹史籍记载不多,大概是因为是长子并且谦和、忠厚、无过失的缘故,玄宗追赠“靖德太子”。{41}

李琮长期供职于朝廷,虽然以亲王的身份遥领藩镇,却没有他参与地方军政事务的记载。可能因为这一因素,谥号中使用了“靖”字,“靖”属于上谥,大概取其释义中的“宽乐令终”,注云:“性宽乐义,以善自终。”{42} 谥号中的“德”字属于上谥,可能取其释义“忠和纯备”{43},是其性格忠厚的体现。

2. 李琬谥号“靖恭太子”

荣王李琬是玄宗的第六子,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反于范阳,其月制以琬为征讨元帅,高仙芝为副,令仙芝征河、陇兵募屯于陕郡以御之。数日,琬薨。琬素有雅称,风格秀整,时士庶冀琬有所成功,忽然殂谢,远近咸失望焉。赠靖恭太子。”{44} 李琬薨于军营,谥号“靖”字可能取其释义“秉德安众”,《史记正义》曰“柔德安众”,注云“成众使安。”{45} 而“恭”字属于中谥,释义较多,根据李琬的生平事迹分析,谥号“靖恭”的“恭”字可能取其释义“敬事供上”。{46}

在汉语中,“靖”有平定叛乱,使“秩序安定”{47} 之意。僖公九年,宰孔言于晋侯:“齐侯不务德而勤远略,故北伐山戎,南伐楚,西为此会也。东略不知,西则否矣。其在乱乎。君务靖乱,无勤于行。”杜预注云:“在,存也。微戒献公,言晋将有乱。”{48} 此处的“靖”,即为平定乱事或者安治国家。又如,《诗》云:“天降罪罟,蟊贼内讧。昏椓靡共,溃溃回遹,实靖夷我邦。”注云:“椓,夭椓也。溃溃,乱也。靖,谋也。夷,平也。”郑玄笺云:“昏、椓,皆奄人也。昏,其官名也;椓,椓毁阴者也。王远贤者而近任刑奄之人,无肯共其职事者,皆溃溃然维邪是行,皆谋夷灭王之国。”{49} 此处的“靖”,即为谋划之义。谥号“靖恭”属于上谥,是李琬率军平叛、鞠躬尽瘁事迹的写照,也是对李琬勤劳王事、为国尽忠的褒扬。

3. 李邈谥号“昭靖太子”

郑王李邈是代宗的次子,两《唐书》有传,但记载较为简略。唐朝张彦之撰写的《唐故赠昭靖太子志铭并序》{50} 对其生平事迹记载得较为详细,可补文献之不足。墓志称其“享年廿有八,大历八年五月十八日薨于内第。”李邈的享年只有二十八岁,属于英年早逝的皇子。李邈生前执掌兵权、位高权重,张彦之对其任职情况和取得的成就略有描述:“永泰元年(765),授开府仪同三司、充平卢淄青节度大使。恭受睿略,克宣威令,军戎时叙,海岱用康,寻又加天下兵马元帅。内自禁旅,外周卫服,盖尝密陈妙算,推致成功,让美有终,故其祥不可闻也。”{51} 李邈在代宗即位后不断被委以重任,虽然有血缘关系的因素,但也应该是一位才识过人的皇子。代宗委其重任,“惜其才早夭,册赠昭靖太子。”{52} 因为其生前掌管军队,“靖”字可能取其释义“秉德安众”{53},是对其安邦治国功劳的表彰。

李邈又是好学知礼之人,以孝悌贤善闻名于世。“问安内竖,视膳寝门,随肩明两,顺色晨昏;光辉棣萼,友爱鸰原,率礼不违,人无间言。”{54}谥号中的“昭”字可能取其释义“明德有功”,苏洵注:“刘熙:为能明明德而任之,则有功而昭显。”{55} 谥法中,“昭”為上谥,是对李邈贤德品质的概括。代宗赐予的谥号“昭靖太子”属于上谥,是李邈功、德兼备的写照。代宗因李邈病薨而罢元帅府,反映出其对李邈英年早逝的痛惜之情。

4. 此类谥号旨在激励皇族子弟勤劳国事建功立业

李琮、李琬是唐玄宗的儿子,李邈是代宗的儿子,三人的谥号均为父亲赠予的,且均有“靖”字。汉语中,“靖”的字义较多,本义为立容安静。《说文》:“靖,立竫也。从立,青声。”段玉裁注云:“谓立容安竫也。安而后能虑,故《释诂》、毛传皆曰靖,谋也。”{56} 作动词用时,又有靖匡、靖乱之义。谥法中,“靖”出现较晚,唐宋时期的释义主要是:“秉德安众曰靖,宽乐令终曰靖,恭己鲜言曰靖。”{57} 由“靖”字组成的谥号,大概取其谋划治国、平定国难之义,是三个谥号蕴涵的共性。

李琮在开元、天宝时期兼任边疆藩镇节度,对边疆的治理、稳定和发展有较大贡献。李琮虽然身为长子,却没有卷入太子之争当中,能够服从皇帝的安排居于藩王之位。玄宗追赐的谥号“靖德太子”属于上谥,既是对李琮勤劳国事、乐善性格和让贤行为的赞扬,也是对其“元储之位”{58} 的补偿。

李琬在平定安史之乱中任征讨元帅,身临前线,薨于军营,是唐代第一位因为军功获赠太子谥号的皇子;李邈以天下兵马元帅掌管军队,操劳国事,在唐代中期的政治活动中功不可没。这三位皇族子弟的谥号均以“靖”字为主,从他们的生平事迹来看,“靖德”、“靖恭”、“昭靖”三个谥号的“靖”字,是他们勤劳国事、为国家安定立过功勋的写照,与之相配的“德”、“恭”、“昭”三字,也分别代表着李琮、李琬、李邈三人的仁厚、谦恭、贤明的性格特点,显示出共性基础上的差别。三人获赠的太子谥号既是对他们功勋的肯定,对于激发皇族子弟建功立业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年未弱冠而亡者

在中国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时举行的成人礼称为“弱冠”。《礼记》云:“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孔颖达《正义》云:“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冠。”{59} 唐代有一些皇子在幼年时期就得到了皇帝的宠爱,在未到达成人年龄之时又因病而薨,但获赠太子谥号者仅有李佋、李謜、李普和李汉四人。

1. 李佋谥号“恭懿太子”

兴王李佋是肃宗的第十二子,肃宗对他的评价颇高:“毓庆璇源,分华若木,天资纯孝,神假聪明。河间聚书,幼闻乐善之旨;延陵听乐,早得知音之妙。顷以暂婴沉瘵,殆积旬时,而资敬益彰,颍晤逾爽。爱亲之恋,言不间于斯须;告诀之辞,事先符于梦寐。顾惟至性,实切深哀。将胙土析珪,载崇藩翰,闻诗对易,爰就琢磨。”{60}  肃宗对李佋钟爱有加,“欲以兴王为储贰,会薨而止。”{61} 李佋病薨时只有八岁,应该还没有涉足于军政事务,也不可能有什么建树,肃宗的评价显然属于溢美之词。

李佋虽然幼年夭亡,但在父母和朝臣面前却是好学、知礼、仁厚的贤德形象。李揆称赞他:“骊源孕彩,日干腾芳。深仁广孝,蕴艺含章。秀发童年,惠彰髫齿,蹈礼知方,尊贤叶旨。”“居常禀训,动不违颜。”“阅书成诵,观乐表音。《五经》在口,六律谐心。才优艺洽,绝古超今。”{62} 这些言语中可能存在不实之处和夸张之词,但也能够说明李佋是一位尊敬师长、聪明好学、宅心仁厚之人。李佋的谥号是在“懿”字前面加“恭”组成,谥法中“恭”字的释义较多,“敬事供上曰恭,尊贤贵义曰恭,尊贤敬让曰恭,既过能改曰恭,执事坚固曰恭,安民长悌曰恭,执礼敬宾曰恭,芘亲之门曰恭,尊长让善曰恭,渊源流通曰恭。”从李佋的夭亡和史书对其评价来看,谥号中“恭”字有可能取其释义“尊长让善”,陈逢衡注云:“尊长,尚齿也。让善,贵德也。”潘振注云:“此泛言处世之恭。”{63} 在“懿”字之前加一“恭”字,进一步凸显了李佋的品格高尚。肃宗赐予李佋“恭懿太子”的谥号属于上谥,所表达的却是对李佋夭亡的“痛悼”和“悯惜”之情。{64}

2. 李謜谥号“文敬太子”

邕王李謜是德宗的孙子,也就是顺宗的儿子,因为得到了德宗的特别宠爱被收养为子,并且挂名多个藩镇的节度使、观察使。贞元七年(791),“定州张孝忠卒,以謜领义武军节度大使、易定观察等使,以定州刺史张茂昭为留后。”贞元十年(794)六月,“潞帅李抱真卒,又以謜领昭义节度大使、泽潞邢洺磁观察等使,以潞将王虔休为潞府司马、知留后。”李謜尽管得到了德宗的特别关爱,但未及弱冠,“十五年(799)十月薨,时年十八,废朝三日,赠文敬太子,所司备礼册命。”{65} 李謜年少而亡,因其事迹文献记载不多,无法对其性格、言行有更多的了解和归纳。

李謜虽然挂名多个官职,因没有成年可能不会过多地参与到军政事务之中,能够得到德宗的赏识,说明他应该是一个乖巧聪慧、勤奋好学之人。以此推断,谥号“文敬太子”的“文”字可能取其释义“敏而好学”,与李范谥号中的“文”大致相同。李謜能够不断地被授予地方军政长官,虽然有德宗的感情因素,但也说明李謜是一位言谈端庄、处事稳重之人,谥号中的“敬”字大概取其释义“斋庄中正”。{66} 德宗赠予李謜的谥号“文敬太子”虽然属于上谥,但表达的却是对爱孙不幸早亡的哀痛悯惜之情。

3. 李普谥号“悼怀太子”

晋王李普是敬宗的长子,文宗的侄子。李普“宝历元年(825),封普王。大和二年(828)薨,年五岁。”{67} 李普是一个夭亡的孩童,史籍对其一生记载甚少,获赠太子谥号大概出于文宗的偏爱。

文宗虽然爱晋王如己子,可能是因为年龄实在太小的缘故,故追赠诏书中并没有实质性的评价:“先帝冢胤,间气夙钟。孝敬发于岐嶷,温仁形于襁褓。”{68} 李普的谥号“悼怀太子” 属于中谥,《逸周书》卷6《谥法解》:“年中早夭曰悼”,潘振注云:“人生六十花甲之周,年中,方三十岁也。不尽天年谓之夭。”“肆行劳祀曰悼”,孔晁云:“纵于心劳于淫祀,言不修德也”;“恐惧从处曰悼”。{69}谥法中,“悼”字的釋义虽多,但在此处的释义可能为“年中早夭”。{70} 谥号中的“怀”字可能取其释义“慈仁短折”,张守节注云“短未六十;折未三十。”{71} 古汉语中,“悼”和“怀”均有追思怀念之意,“怀”字的释义含有“仁慈”的性格品德,以此而论,文宗赐予李普谥号“悼怀太子”应该是以“怀”字为主,辅以“悼”字来强调对李普的追思之情,也是对其幼年而亡的惋惜。

4. 李汉谥号“靖怀太子”

雍王李汉是宣宗之子,其生平事迹几乎没有记载,其享年可依懿宗的生年推之。懿宗皇帝是宣宗长子,也是李汉之兄,“大和七年(833)年十一月十四日,生于藩邸。”{72} 以此而论,李汉的生年不会早于大和七年(833)。李汉薨于大中六年(852){73}的记载明确,说明其享年不会超过十九岁,年未弱冠而亡。

李汉属于年少而亡,史籍也没有其参与军政活动的记载,谥号“靖怀太子”为中谥,其中的“靖”字与前面提到的“靖德”、“靖恭”、“昭靖”三个谥号中的“靖”的释义不一样,可能取其释义“恭己鲜言”。谥号中的“怀”字可能取其释义“慈仁短折”,既表达出李汉具有“仁慈”的品德,也指其未成年而亡。宣宗赐予的谥号“靖怀”似以“怀”字的释义为主,与“靖”字组合能够更加恰当地说明李汉具有谦恭少言、温顺仁慈的性格,也是对其未及弱冠而亡的惋惜。

这四位年少而亡者,李佋、李普病薨之时仅有几岁,属于早夭,因为得到皇帝的特别宠爱而获赠皇太子谥号。李謜病薨时已经十八岁,将近弱冠之年,因为得到爷爷德宗皇帝特别宠爱而获赠太子谥号。李汉虽为宣宗的长子,因为母亲身份低微无缘太子之位,获赠的太子谥号可能也是源于宣宗的宠爱。四人追赠的谥号虽然不乏褒美之义,却也蕴含着皇帝沉重的伤感之情。

五、追赠太子谥号具有教育皇族子弟的社会功能

谥号是对已逝者的评价,用字的褒贬及其内涵均有相应的制度规定,属于古代礼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唐朝的皇族子弟众多,只有十三位在死后追谥为皇太子并获赠了谥号,说明这些皇族子弟生前的事迹和品德有值得褒扬之处。唐朝皇帝和受追谥者的关系比较复杂,不仅有父子关系、兄弟关系,也有叔侄关系甚至祖孙关系。追赠谥号是对受谥者人生的褒扬和肯定,蕴含的是在任皇帝对他们的怀念或怜悯之情。

获赠太子谥号的皇子大致可分为四种情况,具体到每一个人通常又是多种因素共存,只是主要因素有所侧重。一是含冤而死或蒙冤被杀者,三人均为死后多年追赠的谥号,其共性在于平反冤狱;其差异性也是很明显的,中宗赠予李重润的谥號有补偿元储之位之义,文宗赠送李凑的谥号则是对于自己错杀行为的反思,昭宗赠予李倚太子谥号似是以他为代表哀思罹难于暴乱中的所有皇室族人。二是处事谨慎且与皇帝关系和睦者,他们是唐玄宗的三位兄弟,长期身居高位而不涉足权力纷争,玄宗追赠他们谥号虽然是出于兄弟情深,实际上是为了引领皇族子弟安享太平,尽可能地避免内讧。三是英年而逝者,这三人曾经执掌军政大权,为唐皇朝的政治稳定和发展做出过贡献,获赠的谥号侧重中褒扬他们建立的功勋,旨在激励皇族子弟为国出力建功立业。四是年未弱冠而亡者,这种情况下赠予的谥号更多的是皇帝私人情感的体现。

唐代前期追赠的太子谥号不多,皇室子弟对太子之位的争夺非常残酷,武德后期有李世民诛杀太子建成的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有魏王李泰与太子李乾的明争暗斗,高宗时期的太子李忠、李弘、李贤等或贬或杀,中宗时期的宫廷政变,多是争夺皇权所致。玄宗先后赠予三个兄弟和两个儿子太子谥号,约占唐代追谥太子总数的百分之四十,此后赠谥太子逐渐流行。与唐朝前期相比,盛唐之后的皇权争夺现象虽然存在,但大都是权臣、宦官等势力相互角逐引起的,皇族内部相互残杀的情况并不多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受到追谥太子等教育形式产生的影响。

皇族子弟能否被追谥为太子虽然以儒家的道德观念为评判标准,但也与在位皇帝有较大关系,通常又与诸多政治因素密不可分。对生前无缘太子之位的皇族子弟而言,太子谥号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也是对他们生前事迹和品德的褒扬和肯定。谥号由相关官员协商拟定后再由朝廷依礼追册,追赠的谥号均为美谥和平谥,既是对受谥者生前品行的高度评价,也是对宗室子弟的较为有效的一种教育手段,有利于引导他们和睦相处并遵守皇权至上的礼仪制度,具有惩恶劝善的社会功能。程颐云:“古之君子之相其君,而能致天下于大治者,无他术,善恶明而劝惩之道至焉尔。劝得其道,而天下乐为善,惩得其道,而天下惧为恶,二者为政之大权也。然行之必始于朝廷,而至要莫先于谥法。何则?刑罚虽严,可警于一时,爵赏虽重,不及于后世,惟美恶之谥一定,则荣辱之名不朽矣,故历代圣君贤相,莫不持此以厉世风也。”{74} 唐朝的太子追谥现象是太子谥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后世皇朝沿用并进一步完善,在中国礼制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注释:

① 《唐会要》卷4《追谥太子》。

②③ 《旧唐书》卷86《懿德太子李重润传》。

④{20}{36}{42}{45}{46}{71} 《史记》附《史记正义·谥法解》。

⑤{25}{43}{53}{57} 《唐会要》卷79《谥法上》。

⑥ 《旧唐书》卷175《怀懿太子李凑传》。

⑦ 《旧唐书》卷18上《武宗本纪》。

⑧ 《新唐书》卷82《昭靖太子李邈传》。

⑨{40}{63}{69} 黄怀信等撰:《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715—716、711、682—686、726—727页。

⑩{14}{15}{27}{32}{37}{55} 苏洵:《谥法》,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0、12、41、12、8、9、9页。

{11} 《资治通鉴》卷261“昭宗乾宁四年(897)八月”条。

{12} 《旧唐书》卷20上《昭宗本纪》。

{13} 《新唐书》卷82《昭宗本纪》。

{16}{49}{59} 孔颖达:《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32、1487、22—24页。

{17}{19}{21}{23}{26}{28}{29}{35}{54}{58}{60}{62}{64}{68} 宋敏求:《唐大诏令集》,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25、126、126、125、127、127、125、130、131、126、126、131、126、126页。

{18} 《新唐书》卷81《懿德太子李重润传》。

{22} 《旧唐书》卷95《惠庄太子李撝传》。

{24} 熊飞校注:《张九龄集校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922—923页。

{30}{33}{34} 《旧唐书》卷95《惠文太子李范传》。

{31} 《唐会要》卷4《杂录》。

{38}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4页。

{39} 孙奭:《孟子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5—181页。

{41}{44} 《旧唐书》卷107《靖恭太子李琬传》。

{47}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727页。

{48}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11页。

{50} 拓片见王金文:《新见唐昭靖太子墓志浅识》,《中原文物》2015年第3期。

{51} 王双庆:《再读唐昭靖太子墓志——兼与王金文商榷》,《文物世界》2017年第5期。

{52} 《旧唐书》卷116《昭靖太子李邈传》。

{56}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00页。

{61} 《旧唐书》卷116《恭懿太子李佋传》。

{65} 《旧唐书》卷150《文敬太子李謜传》。

{66}{70} 《唐会要》卷80《谥法下》。

{67} 《旧唐书》卷175《悼怀太子李普传》。

{72} 《旧唐书》卷19上《懿宗本纪》。

{73} 《旧唐书》卷175《靖怀太子李汉》。

{74} 胡广:《性理大全》卷67《谥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简介:乔凤岐,许昌学院魏晋文化研究中心教授、许昌颍川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许昌,461000。

(责任编辑  张卫东)

猜你喜欢
谥号唐代
为何隋之前皇帝多称“帝”,唐之后皇帝多称“宗”
皇帝谥号“放飞史”
谥号
漫话谥号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
明代官员“忠”谥考论
为什么中国历代都有“文帝”“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