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干预:促进学前流动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2019-09-10 07:22张莉周兢田怡楠梁入文
学前教育研究 2019年12期
关键词:心理弹性

张莉 周兢 田怡楠 梁入文

[摘 要] 提升学前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对促进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以流动儿童为主的两所幼儿园中选取167名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干预组实施为期16周的阅读干预。借助修改后的《德弗罗克斯学前儿童评估量表第二版》探讨干预效果,结果发现在干预前,干预组在依恋/关系上的表现显著差于对照组;在接受干预后,干预组的心理弹性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都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干预组心理弹性各维度随着时间推移都得到了极显著的改善。学前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具有可塑性,图画书阅读干预是改善学前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经济而有效的重要途径,教师和家长可以基于图画书治疗过程,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或者亲子互动中,根据儿童在心理弹性方面的不足,选取包含相应心理弹性要素且适宜儿童阅读的图画书,开展有针对性的师幼或亲子共读,帮助儿童掌握问题解决策略和方法,促进其心理弹性发展。

[关键词] 心理弹性;阅读干预;学前流动儿童

一、问题提出

学前流动儿童指随外出务工父母在户籍地以外的地方学习生活半年以上的0~6岁儿童。[1]随着人口流动家庭化模式日益凸显,我国0~5周岁学前流动儿童已达1054万。[2]尽管“流动”使儿童获得父母的照顾,得到城市的部分资源,但也对其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一些研究指出,与城市本地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入学准备整体水平、早期语言和数学准备以及认知发展均落后,且各领域发展不均衡。[3][4][5][6][7]同時,流动儿童在自我认知、观察、思维等入学能力上异常率也显著更高。[8]在社会性方面,流动儿童的合作行为和自控能力落后于城市儿童,且外显行为问题或者社交障碍问题更多。[9][10]流动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更突出。[11]他们在情绪、性格、品行等方面发展水平均显著较低,表现为自信心不足,明显的不合群和孤独感等。[12][13][14][15]学前流动儿童令人担忧的发展状况将不仅严重制约其当前和未来的发展,同时也会对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产生潜在负面影响。因此,无论从教育公平还是人力资源的角度出发,改善学前流动儿童的发展状况至关重要。

学前流动儿童不容乐观的发展现状源自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受经济条件限制,流动儿童成长的外部环境较差。流动儿童家庭生活条件较差,教育资源有限,难以保障儿童良好的成长环境。由于面临着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流动儿童父母常疏于照料孩子,亲子关系亲密度低、冲突多。[16][17][18]同时,受流入地城市就学制度的制约,流动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难以保障,较难进入公立幼儿园。而接收流动儿童的幼儿园通常资质不够,存在各种隐患,师资水平低,较少关注流动儿童的身心发展。[19][20][21]二是从学前流动儿童自身而言,面对流入地城市和“家乡”的差异带来的文化冲击,易产生不安全感。同时,由于方言的问题,语言表达受限,在人际交往中较被动,易自卑,缺乏自信等。[22][23]当前相关的干预主要从改善家庭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以及社会支持系统等外部因素着手,较忽视儿童自身潜能的激发和主动性的发挥。例如,旨在提升教育意识和育儿水平的北京“四环游戏小组”项目[24]及广州一项通过社区活动增进亲子关系和父母养育能力的流动儿童早期发展项目[25]等干预研究都忽略了儿童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在其自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鉴于此,本研究将尝试从激发儿童自身发展的主动性与潜能的角度改善流动儿童的发展状况。

随着对流动儿童研究的深入,研究者逐步从“问题视角”转向“优势视角”,开始关注流动儿童的积极品质。[26]心理弹性是个体重要的积极品质之一,指在面临严重压力、困难或者逆境时,个体的心理功能不仅未受到损伤,反而表现出良好应对以及恢复的能力。[27][28]金斯伯格(Ginsburg)和贾布洛(Jablow)提出了有助于研究者理解儿童心理弹性形成的7C模型,他们将儿童的心理弹性分解为7个相互交织与促进的要素,具体包括:1.能力(competence):有效应对各种情境的能力;2.自信(confidence):对自身能力的坚定信念;3.人际(connection):与家人、朋友、学校和社区建立紧密联系,有助于形成稳定的安全感;4.品格(character):明辨是非的能力,以便做出正确的选择;5.贡献(contribution):理解个人贡献的重要性,以此激励自我;6.应对(coping):学会有效应对压力以迎接生活中的挑战;7.控制(control):意识到自己的决定会影响自己的生活,并能控制自己的决定和行为。[29]本研究将采用此模型研究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

儿童的发展类似于天平动态平衡的过程。天平的一端是正向的发展结果,另一端则是负向的发展结果。在这一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天平的砝码,即作用于儿童的外部因素,包括儿童所处环境和所经历的事件,可能使天平向一端倾斜。如,稳定且高支持的人际关系等保护性因素给儿童带来积极的发展结果。贫穷、流动等风险性因素导致“毒性压力”的产生,给儿童带来负向的发展结果。二是天平的支点,包括儿童的天赋秉性、气质等,反映了儿童对于不同外部因素的应对能力。面对负面事件时,心理弹性是改变支点位置的重要驱力。心理弹性水平较高的儿童通常具备更多应对的方法和策略,能够调整支点的位置,以更好应对风险性因素所带来的潜在负面效应,最大限度避免天平向负向一端倾斜。[30]“流动”对于学前儿童而言通常是“毒性压力”,使儿童成为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常面临心理问题等高危风险,但是有部分学前流动儿童并未出现问题。[31]这部分儿童通常具有较高水平的心理弹性,在压力情境下能够进行良好的自我调节,成功应对“流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目前有关学前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较少。已有对中小学流动儿童的研究显示,与非流动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水平显著更低。[32][33]鉴于此,关注学前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发展,采用适于其年龄特点的干预方案,应成为当前应对流动儿童发展问题的重点之一。

我国有关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较少,针对学前流动儿童的相关研究更是几近空白。国外有研究者提出了阅读治疗(bibliotheraphy),倡导通过图画书阅读提升儿童的心理弹性。[34][35]图画书是儿童学习的重要载体,通过生动活泼的形象、有趣的故事,以及儿童易于理解的语言,反映主人公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已有研究显示,图画书阅读有助于减少儿童的外在和内化行为问题,提升情绪调控能力和心理弹性。[36]本研究拟基于上述7C模型选取适合学前流动儿童年龄特点的图画书,设计阅读课程并作集体阅读干预,并通过短期追踪检核干预的效果,探索提升学前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可行路径。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从上海市外来人口较集中的A区和B区各选取1所以流动儿童为主的公办幼儿园——X园和W园,其中X园流动儿童占95.3%,W园占74.70%。研究起始于2018年4月,由于无法追踪大班儿童,所以仅关注小班和中班儿童。研究者首先从两个幼儿园随机选取小班和中班各2个,并将各园小班和中班各1个随机分配到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向8个班级的流动儿童家长发放研究同意书,选取获得家长同意的儿童参与研究。由于X园参与干预组的中班流动儿童数量较少,仅11名,因此研究者再选取1个中班作为干预组,由此参与本研究的班级共9个,其中5个(小班2个和中班3个)为干预班,其余4个为对照班(小班和中班各2个),每个班级参与研究的流动儿童人数为11~27名,共计167名。干预组儿童82名,其中女童70名,小班儿童85名。研究前测时间为2018年4月,干预时间为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后测安排在干预结束后。干预时,原先的小班和中班儿童已升入中班和大班。表1显示,干预组和对照组在男女童人数分布(χ2=0.04,P>0.05)以及不同年龄班的人数分布(χ2=0.05,P>0.05)上均无显著差异。此外,两组儿童在月龄、母亲受教育水平,以及家庭年收入上也无显著差异(ps>0.05),确保了两组儿童的同质性。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选取《德弗罗克斯学前儿童评估量表第二版》(Devereux Early Childhood Assessment for Preschoolers-Second Edition, DECA-P2)评估儿童的心理弹性。[37]该量表被广泛用于评估学前儿童心理弹性的发展水平,包含3个与心理弹性相关的保护性因子[主动性(initiative)、自我调节(self-regulation)和依恋/关系(attachment/relationship)]和行为问题筛查量表。在本研究中,仅选用前3个分量表。各分量表均包含9道题,共计27题。每个题项采用李克特量表5点计分,其中1表示所描述行为从未出现,5表示所描述行为总是出现。儿童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弹性水平越高。研究者邀请团队内两名英语熟练的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分别将英文版量表翻译成中文,再进行回译,并对各题项表述作调整,形成最终版本,在前、后测中使用。

该量表采用成人观察评定的方式,要求儿童的照料者或者教师根据儿童过去一个月的表现,对照各条目逐一评定儿童的心理弹性。在本研究中,研究者邀请儿童所在班的教师作观察评估。采用极大似然法对该量表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在原有27题的基础上删除与两个或以上分量表均相关的题项以及因子荷载较低的题项,最后保留18个题项。主动性、自我调节和依恋/关系分量表包含的题数分别为5、6、7项。结果显示χ2/df=1.67<3,RMSEA=0.06<0.08,CFI=0.92,IFI=0.92,所有题项的因子载荷在0.45~0.79之间,表示模型基本适配度良好。调整后的总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0,3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均为0.77,两两间的相关系数为0.63~0.76,表明该量表信效度较好。

此外,本研究还邀请儿童的父母填写调查问卷,报告儿童基本情况、家庭基本情况、家庭生活事件、儿童依恋和育儿行为等五个方面的信息。

(三)干预方案及过程

本研究基于图画书阅读干预开展教育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干预方案设计阶段。从2018年6月至2018年9月,研究团队邀请9个班级教师参与,共同完成图画书的筛选以及阅读干预课程的开发。首先,研究团队以心理弹性量表中的主动性、自我调节以及依恋/关系为着力点,将金斯伯格和贾布洛提出的7C模型与3个维度对应(见表2),开展多次线上讨论与面对面会议,并邀请教师填写《图画书筛选教师评估表》,最终筛选出用于干预的30本图画书(见表2)。筛选标准包括:1.所有图画书均为获奖图画书,以确保读物质量;2.图画书的内容必须与心理弹性7C模型中的要素相契合,且故事情节清晰;3.需包含我国原创作品,以符合中国文化情境;4.所选图画书应符合儿童年龄特点;5.图画书的选择应与儿童的生活紧密结合;6.图画书的内容应适于开展集体教学活动。

之后,研究团队围绕选出的图画书开发集体阅读教学活动。所有活动设计均由5个实验班教师完成,研究团队作修改与定稿,每本图画书开展2个活动。这一过程涉及两项工作,第一项为课程模板的确立。研究团队邀请W园一个实验班教师根据图画书《我变成一只喷火龙了》设计活动,并作修改。随后,研究团队组织专家和团队成员进行现场观摩与活动点评,形成最终的干预活动模板。第二项为课程开发。研究团队编写每本图画书的教学主题和目标,同时邀请5位实验班教师根据模板撰写集体教學教案及活动设计。

第二个阶段为干预实施阶段,从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共计16周。从2018年10月第二周起,5个实验班教师根据设计的方案连续实施集体阅读活动16周,每周2次,每个班级共实施干预32次。每次集体阅读活动的开展包括三个环节:1.内容的导入;2.图画书欣赏和阅读;3.角色扮演、开展游戏或者教师联系儿童实际生活提出相应问题,帮助儿童学会处理的方法和策略。所有对照班按照幼儿园每学期初既定的计划开展一日活动。为保障干预落实的忠实度,研究团队中的两名研究生在不影响班级秩序的情况下,分别在两所幼儿园每两周随机选取一个干预班级观察一次干预活动。

(四)研究步骤

研究团队于2018年4月与两所幼儿园联系,经发放同意书确定研究对象后,邀请教师填写评定表,对参与研究儿童作前测评估,同时请儿童家长填写调查问卷。自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研究团队与实验班教师设计集体阅读课程并实施干预。干预结束后,再次邀請教师评估儿童心理弹性发展情况。所有问卷均由研究团队交给两所幼儿园负责此项研究工作的教师,并由其统一回收。

(五)数据处理与分析

本研究将所有问卷数据输入到SPSS中,采用SPSS 23.0分析儿童心理弹性的发展差异。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前、后测结果比较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两组儿童在前测时心理弹性的差异,同时在控制前测结果的基础上作协方差分析,确定后测时两组儿童各维度的差异,结果见表3。

从表3可知,干预前两组儿童在依恋/关系(t(1,165)=-2.04,P<0.05)上存在显著差异,干预组得分低于对照组,在另两个维度以及量表总分上差异不显著(ps>0.05)。在控制前测结果的基础上,干预组在主动性(F(1,146)=34.20,P<0.001)和自我调节(F(1,146)=30.44,P<0.001)两个维度上的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但在依恋/关系(F(1,147)=9.03,P<0.01)以及心理弹性总分(F(1,147)=5.61,P<0.05)得分上,组间方差不齐性并不满足协方差分析的条件,因此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儿童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儿童在后测依恋/关系得分上的组间差异显著(t(1,128)=3.46,P<0.01),干预组得分(M=22.10)显著高于对照组(M=20.28)。两组儿童在后测中心理弹性总分的差异也显著(t(1,131)=5.38,P<0.001),干预组得分显著更高。这表明干预提升了学前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

(二)干预组和对照组重复测量结果比较

为探讨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后心理弹性发展变化的差异,分别以心理弹性各维度得分与总分为因变量,以测试时间(前测和后测)为组内变量,以组别(干预组和对照组)为组间变量,同时控制母亲教育背景和家庭经济情况,作4个2×2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

1. 阅读干预对主动性水平提升的效果分析。

从表4可知,测试时间(F(1,145)=0.65,P>0.05)主效应不显著,但组别(F(1,145)=7.83,P<0.01,η2=0.05)主效应及测试时间和组别的交互效应(F(1,145)=29.23,P<0.001,η2=0.17)均显著。这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儿童的主动性水平差异显著,且随时间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如图1所示,在控制了母亲教育水平和家庭经济状况后,随着时间的变化,干预组在主动性维度上的得分增加,而对照组尽管在前、后测中的得分差异并不显著(t(1,75)=-1.43,P>0.05),但是在后测中的得分略有下降。

2. 阅读干预对自我调节水平提升的效果分析。

从表4可知,测试时间(F(1,145)=0.63,P>0.05)主效应不显著,但组别(F(1,145)=8.87,P<0.01,η2=0.06)主效应及测试时间和组别的交互效应(F(1,145)=25.46,P<0.001,η2=0.15)均显著。这表明干预组和对照组的自我调节水平差异显著,如图1所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干预组自我调节能力的增长更显著。

3. 阅读干预对依恋/关系水平提升的效果分析。

从表4可知,测试时间(F(1,145)=0.17,P>0.05)和组别(F(1,145)=0.81,P>0.05)主效应均不显著,但测试时间和组别的交互效应显著(F(1,145)=15.50,P<0.001,η2=0.10),说明儿童依恋/关系的水平会因其所在组别不同而随着时间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如图1所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干预组在依恋/关系上的得分增加,而对照组尽管在前、后测中的得分差异不显著(t(1,75)=-1.31,P>0.05),但是在后测中的得分略有下降。

4. 阅读干预对心理弹性总体水平提升的效果分析。

与主动性发展结果相似,测试时间(F(1,145)=0.02,p>0.05)在心理弹性总分上的主效应不显著,但组别(F(1,145)=6.42,P<0.05,η2=0.04)主效应及测试时间和组别的交互效应均显著(F(1,145)=29.18,P<0.001,η2=0.17),表明总体上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心理弹性差异显著,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干预组心理弹性总体得分增加显著(ΔM=9.03),而对照组虽然前、后测得分差异不显著(t(1,76)=-0.94,P>0.05),但在后测中的得分略有下降(ΔM=-1.31)。

四、讨论

(一)流动儿童心理弹性在学前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

本研究证实,短期的阅读干预能有效提升学前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发展水平。前测时干预组在依恋/关系上显著差于对照组,但在主动性、自我调节及心理弹性总分上两组无显著差异。在接受了16周的干预后,干预组的依恋/关系水平显著更高,在主动性、自我调节以及心理弹性总分上也由原先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变为得分显著较高,说明干预对学前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短期提升效应极其显著。与此同时,前测时在依恋/关系上有优势的对照组在后测时与干预组相比不仅没有保持住这一优势,反而在心理弹性总分、主动性以及自我调节维度上落后于干预组儿童,这进一步说明学前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可塑性大。此外,从前测到后测,虽然对照组儿童心理弹性总分以及各维度基本上保持稳定,但在后测中的得分都略有下降。这可能是由于在同一园所内,对照班教师有机会接触到干预班儿童或者在与干预班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听到干预班儿童积极表现的案例后,以更严的标准评估自己班级儿童的心理弹性表现,从而导致对本班儿童评分略低。

(二)图画书阅读干预是提升学前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有效途径

在国外,研究者倡导通过图画书阅读改善儿童的社会性情绪和行为问题以及心理弹性。[38]一项相关的元分析研究显示,图画书阅读有效减少了5~16岁儿童的内化和外在行为问题,并提升了其亲社会行为。[39]不仅如此,图画书阅读还能有效改善學前特殊儿童,如有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社会性情绪问题,促进这些儿童在自我控制等心理弹性维度上的发展,减少问题行为,使儿童在学校中有更好的表现。[40]在我国,一项图画书指导阅读干预有效改善了学前儿童的挑战行为问题。[41]本研究的结果与国内外研究一致,证实了图画书阅读对于促进儿童发展的有效性,并拓展了这种干预对于儿童发展新领域——心理弹性的重要价值。

结合国内外研究,研究者认为本次阅读干预能够发挥成效的原因如下:首先,干预以贴近儿童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图画书为媒介,为儿童提供了可效仿的案例。图画书用鲜明生动的形象、浅显简洁的文字向儿童讲述主人公遇到特定事件和问题,并且成功解决的过程。[42]这些事件与问题是儿童日常生活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在阅读过程中,儿童不仅能够体会到主人公遇到的挑战,产生情感共鸣,同时也能够学习主人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43]其次,图画书的选择是本次干预研究实施的关键。研究团队针对心理弹性的3个维度以及其所对应的心理弹性7C模型各要素,选取了相应的图画书,能够让儿童学会解决不同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如,通过阅读《输不起的莎莉》《市场街最后一站》《胆小鬼威利》等,儿童能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换个角度看到事物美好的一面,并且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弱势等,从而让儿童的自我调节能力得到提升;通过阅读《小马过河》《大脚丫跳芭蕾》《没有不方便》等,儿童能够知道勇敢尝试的重要性,坚持并自信能够获得成功,体会帮助同伴的快乐等,从而促进儿童主动性的发展;通过阅读《大老虎和小老鼠》《不要和青蛙跳绳》《不上班好不好》等,儿童能够学会与好朋友相处的方法,知道与家长产生冲突矛盾后的解决策略,了解家庭和社区的关系等,从而对亲子依恋及人际关系有更全面的认识。同时,研究团队也考虑了图画书与儿童生活经验的紧密关联性,在故事内容的选择上考虑了情境的生活化和儿童的可接触性。如《不要和青蛙跳绳》展现的就是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与母亲发生冲突矛盾的故事。有研究指出,这类图画书更有利于儿童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改善。[44]再次,通过图画书阅读干预,儿童不仅能够内化不同问题情境下的解决策略,而且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迁移运用,这些积极的行为易于被教师观察到,从而使教师在后测中给儿童更高水平的评估。如,发脾气是学前儿童都会遇到的情境,研究团队选取《我变成一只喷火龙了》,提升儿童自我调节能力的重要成分——自我控制。该图画书讲述主人公被蚊子叮咬后十分生气,竟然从嘴巴里喷火,闯了很多祸,最后大哭一场,在看到变化后和同伴大笑,终于熄灭了火。通过教师引导下的图画书阅读,儿童能够学会如何控制情绪,进而提升自我调节能力。据干预组教师介绍,在阅读完这一图画书之后,一次有儿童因与同伴争抢玩具而发脾气,大声喊叫,同伴提示了喷火龙的故事,结果该儿童立刻控制了自己的情绪。最后,教学方案内容的编写和教师干预的过程借鉴了阅读治疗的基本过程。已有研究指出,有效的阅读治疗应包含如下内容:1.教师通过热身运动或者提问引发儿童对图画书的兴趣;2.教师引导儿童阅读,并将主人公的故事与儿童自身经验关联,使儿童意识到问题的存在;3.让儿童代入角色,充分体验主人公的感受;4.总结故事,强调故事中的核心信息,使儿童的思维和态度发生转变;5.通过故事外的讨论或者延伸活动让儿童有机会练习和应用所学到的技能。[45][46]本研究中,教师设计和开展的干预活动正是涵盖了上述内容,并遵循了如上的活动顺序。在干预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和提问以及对图画书中重复和关键话语的强调,让儿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将儿童所面临的相似问题情境呈现给儿童,帮助儿童代入主人公角色,一起讨论解决的方法和策略。同时,教师还通过课堂延伸游戏帮助儿童巩固习得的策略和方法,让儿童不断内化,使之在遇到相似情境时能较好地应对。此外,干预的过程也帮助教师加深了对心理弹性的理解以及对儿童的解读,能够敏锐地发现儿童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支持和帮助。如,通过谈话活动组织儿童讨论,商量有效的问题解决和应对策略,或者通过更多的游戏及角色扮演巩固学到的策略。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还有以下不足之处,需要今后完善:第一,本研究仅关注流动儿童,干预是否会对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心理弹性发展带来差异化的影响不得而知。因此,后续研究应纳入本地儿童作为对照。第二,本研究对阅读干预于学前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积极影响仅做了短期跟踪,干预效果能否延续还有待更长期的追踪研究。第三,参与干预研究的被试人数较少,需要在后续研究中扩大被试儿童范围,并验证其效果,为在未来推广这一低成本的干预项目提供更为可靠的实证依据,从而使我国更多的弱势群体儿童受益。

五、教育建议

根据主要研究结果,本研究对如何提升我国弱势群体儿童的心理弹性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对儿童心理弹性的干预应越早越好。本研究显示,短期内的阅读干预能够有效提升学前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教师和家长应重视并积极培养学前阶段儿童的心理弹性。第二,基于图画书的阅读干预是提升弱势群体儿童心理弹性的经济而有效的手段。这种干预成本较低,但成效显著。干预可以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并且过程相对简单。教师和家长可以基于图画书治疗过程,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或者亲子互动中,根据儿童在心理弹性方面表现出来的不足,选取包含相应要素的图画书与儿童共读,帮助儿童理解图画书内容,关联儿童自身经验,让儿童代入角色,并通过讨论或者拓展游戏等让儿童掌握问题解决策略和方法。在此过程中,图画书的选择是关键。根据本研究经验,图画书的选择应基于儿童的生活经验,并且故事情节简单,线索清晰,讲述主人公好的行为或者积极的改变。家长和教师可以根据儿童心理弹性的具体表现,借鉴本研究中的书单,选取适宜的图画书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如,儿童在自信心方面不足,就可以选取《大脚丫跳芭蕾》进行共读和讨论。第三,鉴于流动儿童家庭往往亲子亲密度较低,教师应鼓励和支持家长的参与。通过家长讲座使家长认识到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意识到发展儿童心理弹性的重要性;邀请家长参加开放日活动,向家长示范与儿童互动的方式方法,以及能够提升儿童心理弹性的游戏等;积极倡导亲子共读,为家长提供书单,告知家长如何有针对性地根据儿童的特点选择图画书,以及有效的图画书阅读方法和策略。如,借助园内图书漂流的活动,鼓励和引导家长与儿童完成共读,并通过阅读让儿童掌握图画书中的重要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2013(6):30-34.

[2][16][19]吕利丹,程梦瑶,谭雁潇,等.我国流动儿童人口发展与挑战(2000-2015)[J].青年研究,2018,421(04):5-16.

[3]何海波.宁波市流动儿童入学准备水平的调查及对策分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3(2):100-103.

[4]刘德永.流动儿童的入学准备状况及其风险因素的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3:12-20.

[5]王晓芬.流动儿童的入学准备水平及其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6(2):34-36.

[6]魏彩.学龄前流动儿童入学准备水平的调查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0:25-45.

[7]闫伯汉.乡城流动与儿童认知发展:基于2012年中国城镇化与劳动移民调查数据的分析[J].社会,2017(4):59-89.

[8]李雪莉,李淑芬,徐继红,等.300名城市和流动儿童家长对早教知晓状况和教育需求分析[J].新疆医学,2013(7):153-155.

[9]郭放.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学业相关社会技能与学校适应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9:37-57.

[10]李燕芳,徐良苑,吕莹,等.母子关系、师幼关系与学前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行为[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30(6):624-634.

[11][31]曾守锤.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积极发展:研究、行动与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11(1):62-67.

[12]王心爽.长沙市流动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23-52.

[13]但菲.学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家庭环境分析:一项质性研究的结果[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0(6):132-136.

[14]欧阳岚.学龄前城市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08(1):69-71.

[15][20][21][22]沈芳.不同教育环境学龄前流动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3):305-309.

[17]李燕芳,刘丽君,吕莹,等.人际关系状况与学龄前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J].心理学报,2015(7):914-927.

[18]程福财.最年幼的流动人口:对上海0~3岁流动儿童生存状况的调查[J].当代青年研究,2011(9):20-25.

[23]王晓芬,庄云.3~6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特点[J].学前教育研究,2012(9):31-36.

[24]张燕.非正规学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基于四环游戏小组的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

[25]陈晓型,苗春凤.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思考与建议:以广州市流动儿童早期发展项目为例[J].浙江教育科学,2019(2):18-23.

[26]彭华民,刘玉兰.抗逆力:一项低收入社区流动儿童的实证研究[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2(4):63-71.

[27]NOBLE T, MCGRATH H. Wellbeing and resilience in young people and the role of positive relationships[C]//ROFFEY S. Positive relationships: evidence based practice across the world. Berlin: Springer Science and Business Media,2012:17-34.

[28]席居哲,桑標,左志宏.心理弹性(Resilience)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8(4):995-998.

[29]GINSBURG K R, JABLOW M M. Building resilience in children and teens: giving kids roots and wings (3rd edition)[M]. Elk Grove Village, IL: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2015.

[30]National Scientific Council on the Developing Child. Supportive relationships and active skill-building strengthen the foundations of resilience: working paper[EB/OL].(2015-03-21)[2019-06-18].

http://www.developingchild.harvard.edu.

[32]杨晶.小学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调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33]刘霞.流动儿童复原力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9.

[34][36][46]HEATH M A, SMITH K, YOUNG E L. Using children’s literature to strengthen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J].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2017(5):541-561.

[35][39]MONTGOMERY P, MAUNDERS K. The effectiveness of creative bibliotheraphy for internalizing, externalizing, and prosocial behaviors in children: a systematic review[J].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2015,55:37-47.

[37]LEBUFFE P A, NAGLIERI J A. Devereux early childhood assessment for preschoolers second edition(DECA-P2): user’s guide and technical manual[M]. Lewisville, NC: Kaplan Early Learning Company, 2013.

[38][42]PETTY P. Using books to foster resilience in young children[J]. Child Care Quarterly,2012(2).

[40]DAUNIC A, et al. Brief report: integrating social-emotional learning with literacy instruction: an intervention for children at risk for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J]. Behavioral Disorders, 2013(1):43-51.

[41][43][44]左志宏,席居哲,石靜.图画书指导阅读对幼儿挑战行为的改善[J].学前教育研究,2012(6):29-41.

[45]HEATH M A, SHEEN D, LEAVY D, et al. Bibliotherapy: a resource to facilitate emotional healing and growth[J].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2005,26:563-580.

Promoting Resilience of Preschool Migrant Children by Picture-book Reading Intervention

Li Zhang,1 Jing Zhou,1 Yinan Tian,2 Ruwen Liang3

(1Education Faculty,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2The Education Bureau of Beilin District of Xi’an City, Xi’an 710001 China; 3Catholic University of Leuven,Leuven 3000 Holland)

Abstract:The study examined the effectiveness of a picture-book reading intervention program on promoting resilience of preschool migrant children. Participants were 167 migrant children from two kindergartens, which mainly recruit migrant children. Children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82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85 in the control group. A 16-week reading intervention program was prescribed to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without any intervention. The revised Devereux Early Childhood Assessment for Preschoolers-Second Edition(DECAP-2)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ntervention. Findings showed that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performed poor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Attachment/Relationships sub-scale. However, after interventio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did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the total scale and all the three sub-scales. At the same time, all aspects of resilience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s childr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it is possible to promote migrant children’s resilience during early years and picture-book reading invention is one of the economical and effective ways to improve their resilience.

Key words: resilience, picture-book reading intervention, preschool migrant children

猜你喜欢
心理弹性
心理弹性和核心自我评价对高中生考试焦虑的影响
幼儿教师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烧伤患者伤残接受度及心理弹性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影响
乳腺癌患者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的相关研究
心理弹性对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
大学生心理压力、心理弹性与入学适应的关系
团体辅导对高职学生心理弹性的评估与干预
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与心理弹性的调查研究
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角色超载和情绪枯竭的关系: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