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2019-09-10 12:34赵琳
学习与科普 2019年21期
关键词:计算教学竞技

赵琳

摘要:计算教学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的始终,“枯燥”、“乏味”、常讲常错”等词眼成了数学计算教学的代名词,

如何让计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是教学路上永恒的旋律。

关键词:计算教学、“做”、尝错、竞技。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的永恒主题,比重占到了50%,或许更甚。提到计算教学,大家脑海里浮现的均是“枯燥”、“乏味”、常讲常错”等字眼,与其被这“枯燥”、“乏味”、常讲常错”的计算教学折磨,何不让我们来折腾折腾这“枯燥”、“乏味”、常讲常错”的计算教学,使之变得生动又有趣呢?

一、在“做”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宋代大诗人陆游笔下的千古佳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直警示后人,做学问得自己亲身经历方知其内涵、要领。《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切无不在告诉我们:作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机会、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供孩子们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做”起来,在“做”中理解枯燥的算理。

在教学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时,教材有大量的主题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照本宣科,引导学生直接分析图意,就与教材的主旨背道而驰。教材旨在启示教师,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把抽象的算理融于情境,在情境中将算理直观化、形象化。如:

师:“12+3等于几呢?”学生回答有:15,42,6,老师把这三个答案一一板书。师:“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回答各尽不同,老师均不表态。老师故作神秘:“谁能给大家证明自己的想法谁正确的?可以同桌或小组内之间先试一试、说一说。这一问,学生仅靠嘴是说不清楚了,谁又甘愿认输呢?孩子的天性是好胜的,这一问迫使孩子认识到:不动手不行啊!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生1:答案是15。因为2支铅笔加3支铅笔是5支铅笔。这里有一捆铅笔,是10支铅笔,合起来是15支铅笔。这孩子手里拿着铅笔,奶声奶气地说着,稚嫩的小手配合着比划。我难以抑制住自己激动地情绪,报之以赞许的目光,教室里赞许声不断。生2:我还可以用计数器证明,“1”表示1个十,应在十位拨1颗,“2”表示2个一,应在个位拨2颗,“3”表示3个一,所以再在个位拨3颗,就是1个十和5个一。生3:我可以摆小棒证明。师:“还有谁能摆小棒证明?”其他学生表现得毫不示弱。师:“那就让我们在同桌间摆一摆,说一说。”就这样,孩子们理解了12+3的算理。师:“12+30也等于15吗?怎么证明呢?这个问题自然在孩子们“动手”后迎刃而解。再对比“12+3”与“12+30”的算法,理解算理岂不水到渠成?相同数位对齐,即:单位相同方能相加、减,这一数学本真,将拓展在小数、分数加减法中。置身于这样的课堂,学生自然是自信满满,成就感油然而生,老师幸福感爆棚。

二、在尝错中突破难点,巩固算法。

“失败是成功之母”,作为老师虽然深知其中的道理,但心里也总是担心失败、害怕失败、甚至恐惧失败。所以教师应该有不惧失败的勇气,更应当拿出越挫越勇的气度,引导学生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最终实现华丽转身。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面向全体,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因此在计算教学这一块,我努力践行“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育原则。

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先可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即: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的掌握,课开头让学生笔算几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21×34、12×35、70×42,让学生充分回顾算理、算法,并小结计算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笔算一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题:112×34,再让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算法,说清楚竖式的写法,每个结果、每个数字表示什么,为什么写在那个数位上。在孩子们独立尝试的时候,教师在全班巡视。在巡视过程中,运用火眼晶晶找到几种出错的典型,教师对所有的答案均不置可否,只要能主动动笔的孩子都应予鼓励和赞赏的目光。在这样的氛围下,孩子们信心百倍,迫不及待地要展示自己的成果。岂不知,老师正为他们挖了一个大大的坑等着他们跳进去。汇报时,教师特意抽那些出错的,平时比较大胆的。(毕竟还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在公众面前坦然的面对自己的错误,保护他们幼小的心灵是教师当前的重大课题。)听完同学的汇报,孩子们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就这样边汇报边纠错,所有的问题不就迎仍而解了吗?最后一定得对有典型错误且参与汇报的同学给予感谢与鼓励,这样既突破的難点有没有打击孩子发言的积极性,孩子们乐于接受,教师也教得轻松。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适时引导、适时点拨,真正充当着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三、在竞技中把握细节,提升计算能力

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好强,游戏是儿童的重心。热衷于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任何抹杀儿童天性的教育都是失败的,因此教育应该随性而为。

计算能力既是一项数学的基本能力,也是学生继续学好数学的基础,更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计算比赛更是孩子们挚爱的数学游戏,在计算比赛中即可促使学生熟练掌握算法,检测补不足之处以便及早纠正,又可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帮助孩子思维敏捷性、灵活性养成。

计算比赛在教材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如:“夺红旗”、“小青蛙跳荷叶”、“猜拳”、“开火车”等等。教师出充分利用教材组织学生进行口算比赛外,还应将丰富计算形式:口算、听算、笔算等,计算比赛也得拓展到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如课前、课后、每周三或每周五等等。还可设定限时比赛,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比赛,不仅可以提高计算速度,还可提升计算的正确率。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全身心投入其中,自然做事更严谨。在比赛前,教师激励性的语言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影响着比赛的质量。通常,在比赛前,我要求孩子们课桌上只留一个本子和一支笔,其余东西收放好。“请孩子们,准备好纸、笔,3分钟笔算比赛现在开始!”在说这段话时,我故意把声音放低、语速放慢,在说“开始”二字时,声音有所提高,语速也加快。故意给孩子们“仪式感”。

既然是比赛,那自然是重结果一些,可从计算速度、正确率、书写等方面进行评价。在计算比赛中获得成功的同学,大大提升了学习数学的成功感和幸福感,激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于没成功的同学,在锻炼其受挫能力的同时,教师引导他们平时认真学习,争取下次成功。在竞赛之后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情绪,及时安慰鼓励孩子们,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竞赛,避免带来过多的负面影响。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唤醒、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喜欢数学,从心里愿意学习数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那就从折腾这“枯燥”、“乏味”、“常讲常错”的计算教学开始吧,让“枯燥”、“乏味”、“常讲常错”的计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是教学路上永恒的旋律,我们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宋如稳. 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J]. 教育, 2016.

[2]谢启桂. "浅析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教学策略." 新课程(上) 2(2015).

猜你喜欢
计算教学竞技
电竞种植记
E生命力
如何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如何上出计算课的“魂”
小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
让计算教学不再枯燥
花与竞技少女
国家竞技发展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