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生自主发展的语文课堂

2019-09-10 07:22李艳霞
天津教育·上 2019年9期
关键词:标准答案老虎狐狸

李艳霞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及其修订版都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了语文教学除了要传授学生知识外,还要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探讨、合作以及探究中。此外,《课标》中还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标》指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特征和学科特点,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同时还要尊重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运用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与主动学习意识。”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不论是教学内容的确定,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或是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遵循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尊重学生自主发展这一必然规律。

一、理解多元,尊重学生独立思维的权利

《坐井观天》是一则妙趣横生的寓言故事,这则寓言故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融入的主要目的是教导学生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未来的发展,而不是安于现状,做目光短浅的人。但是达成这个教学目标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久前,看过这样一个教学案例:

教师带领学生通读课文后,引导学生想象小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的景象。学生争先恐后地描述外面世界的无限美好,这是我们预期的课堂情境。此时,教师可以顺其自然地导入本课主题,完成教学目标。但是,实际情况却不像大家预想的那样顺利,突然响起一声清脆的声音:“老师,我认为青蛙应该没有见过这么美的景色。”教师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微微一怔,然后问学生:“那你是怎么想的呀?”学生的话匣子被打开了,开始绘声绘色地描绘起如今环境被污染的情景。

面对学生跑了题的答案,我们的教师会怎样做呢?是循循善诱地把学生引上标准答案的正轨,还是置之不理、直奔主题地直接告诉学生标准答案,抑或是当头棒喝,让学生不要胡思乱想并与标准答案保持思维同步呢?

案例中,教师耐心听完学生的回答后,因势利导地提出了下面的问题:“你们有什么样的办法让小青蛙舍弃井中的生活,融入到外面的世界与大家开心快乐的生活在一起呢?”热闹的教室突然安静下来,学生们经过短暂的沉思后,纷纷举起手来,说着自己想到的环保措施,教室里一片兴趣盎然。教师对学生的说法充分肯定:“同学们,你们简直太棒了!只有我们共同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学会保护环境,小青蛙就会主动回归到我们身边,其他动物也会积极加入我们,与我们一起快乐的生活着!”

不难看出,这节课从教学生如何做人的教育主题很自然地转入环境保护这一具有鲜明时代性特点的主题。显然,案例中的这位教师能够做出这样的教学处理,源于她对教材、对学情的深刻了解,对课堂的充分预设;源于教师灵活把握教材,敢于赋予教材鲜明时代特色的教育机智,但更大程度上是教师对学生独立思维权利和能力的尊重。

静心反思,当课堂折射出一些不良社会现象时,我们有时像鸵鸟一样一味“埋头”于文本,发掘标准答案,而对课堂问题装聋作哑、置之不理的诸多做法,都折射出我们的一个心理:标准答案最安全。是的,标准答案最安全,但是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情境中答案并不唯一。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标准答案,而忽视了教育活动本身的时代特点,忽略了学生独立思维的特点和规律,那么,我们的课堂岂不成了一潭死水?课堂教学的核心不是教师带着学生学文本,而是利用文本增长知识,训练思维,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二、善于唤醒,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案例呈现:

学生元元(化名)思维比较活跃,课堂表现非常积极,但他喜欢课上嘲笑同学,当同学回答出现错误时,他往往表现夸张,甚至笑出声来,使同学很难堪。一日,一个学生朗读出现了错误,元元边笑边重复着错误,那个学生羞愧得低下了头。这时,教师没有批评元元,而是鼓励他去帮助这个出错的同学改正,并肯定了他善于发现问题、及时帮同学解决问题的行动。

从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位懂得尊重、善于以尊重为手段进行教育的教师,她让学生从教师对自己的尊重态度中感悟出尊重他人的重要性;认识到嘲笑他人是错误的、不受欢迎的行为,而热心帮助他人是值得称赞的行为。

案例中,正是源于教师对课堂表现有瑕疵的元元表现出的尊重态度,唤醒了元元自身对于尊重的心理需求,其渴望得到尊重的需求一旦得到满足,想做得更好,得到更大肯定的积极心理促使他反思自己的行为,发现不当之处,并积极克服,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趋向于正确,这就是我们的教育行为所追求的最佳的教育效果,即:学生的自我规范、自我教育、自主发展。

三、敢于创新,尊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案例呈现:

教师:听完了故事,大家有什么要对老虎说的吗?

学生:喂!老虎大王,你被狐狸欺骗了。

学生:狐狸是借着您的威名才吓跑百兽的。

学生:我不想对老虎说,我想对狐狸说。

教师:当然可以,你想对它说什么呢?

学生:狐狸,你真的好聪明,虽然你没有老虎大王厉害,但是你有勇有谋。

(对于这名学生的回答,其他的学生面面相觑)

教师:你很有想法,老师对你的回答表示肯定。

学生:(开始七嘴八舌)狐狸虽然欺骗了虎大王,但是它真的很聪明。

学生:我们要有狐貍的机智、勇敢,随机应变的智慧。

这是小学二年级语文课寓言故事《狐假虎威》的一个教学片断,是一节公开课的教学实录。课后,听课教师就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否正确顺利完成,产生了一些不同的看法。部分教师并不赞成第三个学生的说法,提出“不应该说狐狸聪明,而是要说它狡猾。因为狐假虎威这个寓言含贬义,用来比喻借着有权者的威势欺压他人、作威作福。”这些教师对教参、专家的话记得很清楚,也深信不疑,这样的课堂教学看起来很省事,教师在否定了狐狸的聪明之后,可以直奔主题,告诉学生这个狡猾的狐狸正是假借着老虎的威风,来欺骗百兽,正像社会上的某些人,他们凭借有权者的威势欺压他人、作威作福。教师为学生树立起一面正义的大旗,在教师的循循诱导之下,学生们同仇敌忾,狡猾的狐狸成了大家假想敌,狐狸的做法也在学生心目中成了过街老鼠的龌龊行为。殊不知狐狸做法之中的可取之处,已经由学生发现,却在已有寓意的烈焰下冰释,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也在教师的义正言辞中“折翼”。

为什么不能夸狐狸聪明呢?笔者认为,现在的社会是个多元的社会,世界文化丰富多彩,正如英国著名文学家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便是相同的文本,在人们的眼中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但从文本的角度看,老虎依仗着自己百兽之王的称号在森林中欺负弱小,想要将狐狸当成自己的盘中餐。狐狸为了生存,不得不寻找老虎的弱点,借助它愚蠢的本性为自己赢得了生存空间。对于狐狸这种机智、勇敢,不畏强权的性格,敢于维护自己的精神,我们不应一味的贬低和鞭挞,而是要正视它的闪光点。也许正是狐狸这种敢于凭借外力战胜强敌的精神给身处危境的人带来启迪,得以摆脱困境,甚至险境,这不恰恰是我们应该教给学生的活的知识吗?

正如著名特级教师李希贵所说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同的思维特点与认知能力造就了他们不同的兴趣、特长。作为教师的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就是为他们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也就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化与全面发展。在日常的学习中,学生既是知识的接受者,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课堂上教师要敢于多元理解教学内容,尊重学生独立思维的权利;要善于唤醒学生的内在需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还要能够大胆创新,尊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唯有如此,才能在“构建学生自主发展的语文课堂”的探索之路上迈出第一步。

(责任编辑  徐德明)

猜你喜欢
标准答案老虎狐狸
“标准答案”阅卷实录
标准答案
大多数的知识付费,其实就是卖给你一套标准答案
老虎喜欢吃什么
老虎不在家
“阅读理解”的作者为何败给标准答案?
狐狸和猫
狐狸
老虎变成猫
狐狸便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