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更好的童年,让孩子有更好的人生

2019-09-10 07:22李玲
时代邮刊·下半月 2019年7期
关键词:成人儿童孩子

李玲

问80后“你对童年有什么印象”,很多人能讲出一箩筐五花八门的趣事糗事,问现在的孩子“你的童年是怎么度过的”,答案几乎千篇一律:玩电脑,打游戏,上辅导班。

这一代孩子很忙,忙着接触各种电子媒介、上各种辅导班,迅速向成人靠拢;这一代孩子又很闲,因为被告知了太多东西,他们的童心、好奇心似乎在快速地迷失之中。美国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曾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这样说:“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目,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而且尤其可悲。”

如果连好奇心都没有了,那孩子还是孩子吗?

“每天都要玩一会游戏,如果是简单的小游戏,可能十几分钟会结束,如果是玩‘吃鸡’,一把下来就要半个小时。”林燕是一个11岁孩子的妈妈,打游戏是儿子小宇每天的必修课,“有时候在电脑上玩,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手机玩,方便。”小宇的这门必修课也是很多孩子的打卡地,对他们来说,“大吉大利,今晚吃鸡”如同一场战争开始前的号角,一旦吹响,从四面八方奔赴而来的英雄好汉就开始冲锋陷阵,为守护同一片江山奋力厮杀。

火爆程度可与“吃鸡”比肩的还有王者荣耀,这款游戏曾在适龄儿童中引起过轩然大波,以至于后来腾讯不得不发布“限时令”:12周岁以下(含12周岁)未成年人每天限玩1小时,12周岁以上未成年人每天限玩2小时,超出时间的玩家,将被游戏强制下线。在每天的这一两个小时内,孩子接触到的是衣着暴露的貂蝉,是手持怪刃的女侠荆轲,是用毒高手扁鹊,游戏中许多人物的角色设定都与史实相差甚远,但对于第一次认识他们的孩子来说,“他们本就如此”。或许,这些孩子长大后学到《荆轲刺秦王》时会满腹疑惑:荆轲什么时候变成男的了?对没有多少知识储备的孩子来说,第一认知太重要了,如果第一认知错了,后面再想输入正确答案会很难,毕竟,修改一幅画要比在白纸上画画难多了。

虚拟的电子游戏何以会成为孩子们获得快乐的方式?原因就在于电子游戏可以提供屏幕中的成就感和简单操作的愉悦感。在电子游戏中,孩子成为独立的个体,他们了解这个世界的规则,是己方战场的首领,可以运筹帷幄,谋划部署。和在现实世界很多时候要听从成人的安排不同,在游戏中,他们俨然已经升级为成人,享受着属于成人的权利和战果。从结果来看,他们显然很喜欢这种改变。

无独有偶,不止是电子游戏,生活中的许多电子媒介都在向儿童传递成人世界的信号。

光头强的口头禅“惹我×××,揍你没商量”是很多孩子放狠话的首选台词,红太狼对灰太狼的平底锅惩罚大概是孩子对“家庭暴力”的第一印象,小猪佩奇的文身和手表已经成为“社会人”的标准配置。“当这只粉红色小猪成为某种象征符号时,已经在无形中助长了孩子间的攀比风气。”曾是《小猪佩奇》忠实粉丝的李冰说,直到女儿索要小猪佩奇的手表作为六一节礼物时,他才意识到动画片对孩子的影响是如此之大。

对这一代孩子来说,电子游戏、动画片、短视频等已如一日三餐般不可或缺,但这些媒介传播的内容却良莠不齐,即便是专门针对儿童制作的内容也难免有一些少儿不宜的画面充斥其中,而孩子在2岁之后就具备了模仿成人行为的能力,他们会不自觉地对喜欢的人物角色进行模仿,包括语言、行为等。“当儿童有機会接触到从前密藏的成人信息的果实的时候,他们已经被逐出儿童这个乐园了。”正如波兹曼所言,电子媒介的普及让许多属于成人的信息被越来越多地暴露在儿童面前,久而久之,儿童身上的成人气息就会越发明显。

但归根结底,儿童与成人还是有着本质上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不止在于生理发育的差别,更在于思维方式和对周边世界认知上的不同,正确认识并保持这种差异是对儿童最基本的尊重。但显然,电子媒介极大地加快了这种差异消融的速度。

过去人们说“×××像个小大人一样”,是对一个孩子懂事明理的褒奖,如今似乎每个孩子都成了一个有模有样的小大人。“这才是孩子该有的样子”,或许是今天我们对孩子最好的夸奖。

从怀孕到胎教,从早教到幼儿园,从小学到中学,每一步都要精准计算,提前准备,各种课外辅导班绝不能少,琴棋书画样样都要学,这是二胎妈妈薛丽从老大身上总结的深刻经验。

7年前儿子出生时,薛丽没怎么考虑教育的事,之后,也总是觉得孩子还小。可没承想,刚上一年级,她就发现儿子比其他人差了一大截,班上的同学几乎人人都有绝活,有的能歌善舞,有的英语说得贼溜,有的会写一手好字。看到同学的各种优秀,薛丽悔不当初,决心要把老大落下的在老二身上补回来。

和薛丽有同样想法的家长很多,“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是他们教育孩子的第一信条。相比于上一辈父母对“别人家孩子”的唠叨,这一辈父母的期望值更高,行动力也更强,他们更喜欢付诸实践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别人家的孩子”。中国的父母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过孩子的教育,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家庭的头等大事,重中之重。

教育对中国孩子来说到底有多重要,我们看一组数据便能知晓:一是中小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5年间进行的两次全国性调查数据显示,小学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从6.7小时增加到8.1小时,增长20.9%;中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从7.7小时增加到11小时,增长42.9%。二是中小学生的课外辅导时间,“国际学生评估计划”(PISA测试)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中小学生平均每周课外学习时间为13.8小时,名列世界第一,加上校外辅导和私人补习,学生每周的校外学习时间约为17小时。

教育部一直提倡给中小学生减负,1955年至今先后发布了10多道“减负令”,为何结果却背道而驰,中小学生的学习时间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持续增加?这与中国父母望子成龙的深切愿望密不可分,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出息,自然就会在教育上花大力气。尤其是在教育资源有限且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家长的焦虑情绪无形之中被严重放大了,很多家长都信奉这样的逻辑读不了好的幼儿园就读不了好的小学,读不了好的小学就读不了好的中学,读不了好的中学就读不了好的大学,读不了好的大学就找不到好的工作于是大家争先恐后,从娃娃抓起,英语、奥数、舞蹈齐上阵,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很多中国学生能在国际智力竞赛中脱颖而出,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却并不突出,这就是在焦虑逻辑下培养出来的“精英儿童”,短期来看颇有成效,但却不利于他们的长期发展。这种情况与卢梭在《爱弥儿》中的论断几近一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孩子在幼儿园就学小学的知识,小学学中学的,中学学大学的,到了大学,才开始学怎么玩。在孩子的教育上,我们太着急了。我们急着告诉他们这样那样的知识,却没告诉他们怎样去认识这个世界,怎样在成为成功的人之前先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在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中,童年有童年的地位。我们必须把人当人看待,把儿童当儿童看待。”誠如卢梭所言,儿童应该被人们正确对待。在成功学盛行的今天,让孩子有时间做一个孩子,或许才是我们家长该做的事。

一株小绿芽破土而出,两只豆娘凑过来研究。

一个问:“哆悉哒?”

另一个回答:“哦卜讥。”

小苗越长越高,枝繁叶茂,三只甲虫爬了上去。它们在叶子上搭了城堡,建了房子,看书,荡秋千,喝鸡尾酒,悠然自得。

时间流逝,虫来虫往,有的看一眼匆匆离开,有的留下张罗个不停,与此同时,植物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

直到白雪覆盖了一切。

然后,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一只新的虫子遇到一排新的小绿芽:“哆悉哒?”

这是《哆悉哒?》中的一段情节,这本书讲述了一群虫子和一枝花的故事,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卡森·埃利斯自创的昆虫语言和朱赢椿贴近自然的绘画设计。朱赢椿已经出版了几本以虫子为主题的绘本和摄影集,在谈及为何对虫子情有独钟时他说道:“现在的孩子过早地被规训,被圈养,浸泡在奥数、英语、美术里,唯独没有人教他们如何俯下身,去观察一朵花如何盛开,一只蜗牛如何爬行,这些才是一个孩子该做的正经事。”

朱赢椿小时候生活在农村,他创作的灵感大多来源于中学以前的生活经验。“当你知道一只虫子有恐惧感,也有疼痛感的时候,你吓唬它,它会很害怕。蚂蚁,你稍微碰它一下,它就逃跑了。马蜂,你一走近它,它就会蜇人。它们爱自己的生命,并不少于我们。”到了中年朱赢椿才意识到,自然课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堂课,而这堂课恰恰是这一代孩子所严重缺失的,他所有的创作都是为了唤起孩子对大自然的亲近感。

其实儿童与自然的割裂也并非今天出现的新问题,19世纪的梭罗就曾描述过这一现象:“广阔、狂野、孤寂,这就是我们的自然母亲。像那猎豹,就在身边,优美,舐犊情深。不过我们都早早地和自然母亲断了奶,钻进了只和人交往的社会。”只是今天看来,这种情况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变得越发严重。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在《林间最后的小孩》中阐述这一问题时提出了“自然缺失症”的概念,即青少年接触自然的时间越来越少,以致出现了一系列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包括肥胖、注意力不集中、创造力下降,等等。国内一项涉及1300多名儿童的调查数据显示,48.5%的儿童每周户外活动时间少于3小时,12.4%的儿童患有自然缺失症,如情绪调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差、对大自然缺乏好奇心。如今,这个数据仍在逐年攀升。相比于感冒、发烧这些看得见的常见病,自然缺失症实在不易被发现,但不容忽视的是,它正在成为许多城市儿童的通病,对其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关于儿童成长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诗人泰戈尔曾有过形象的论述:“儿童喜欢尘土,他们的整个身心像花朵一样渴求阳光。”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发起人梁从诫也认为,治愈自然缺失症就要让孩子更多地接触自然、了解自然,让他们从大自然中获得关于生命和成长的认知。“没有孩子会生来不爱树林、池塘、草地,不爱野花和小鸟。如果他们茫然,那是现代生活对童心的扭曲。在孩子心中播撒绿色的种子,将是我们对自然最好的回报。”在忙碌急躁的现代生活中,让孩子回归自然,拥抱自然,做他们想做的事,做他们该做的事,度过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不是一件值得高歌一曲的事吗?

在电子媒介和教育焦虑的双重包围中,给孩子一个自由快乐的童年,或许再勇敢的家长也会有所顾虑,甚至摇摆不定。不过我想,当有一天,你的孩子不把富有和贫穷看在眼里,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灼热的岩石上都能生存的时候,你也会很欣慰罢。

猜你喜欢
成人儿童孩子
养大成人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神奇的太阳
The Doll’s House——成人世界的缩微模型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