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曾大搞对日科技封锁

2019-09-10 07:22陶短房宋海博
华声文萃 2019年4期
关键词:佩里联邦调查局三菱

陶短房 宋海博

联邦调查局“钓鱼执法”

1981年,美国计算机巨头IBM研发出新型计算机3081K。作为日本计算机主要研发生产商之一的日立首先出手,通过事先安插的内线人员,窃取IBM关于3081K的27卷絕密设计资料中的10卷,将其交给了日立的高级工程师林贤治。但仅凭这些资料,还不足以使日立设计出匹敌3081K的计算机。林贤治又将目光投向了另外一个“老熟人”:“柏林电脑技术咨询公司”的经理马克斯维尔·佩里,希望通过他的关系,窃取更多的资料。

日本人根本没想到,佩里转手就把这件事告诉了IBM,随后联邦调查局开始接手此事。联邦调查局决定设下圈套,请君入瓮。于是佩里给林贤治介绍了一位名叫哈里逊的咨询公司老总,由哈里逊实际操作窃密事宜。而哈里逊的咨询公司实际是联邦调查局的反商业间谍机构。巧合的是,得知此事的另一家日本公司三菱的代表木村富藏竟也找上门来,要求哈里逊拒绝日立,将情报独家提供给三菱。哈里逊索性把三菱的要求也一口答应下来。

1982年6月22日,当林贤治到哈里逊的公司拿资料时,被早已等候在这里的联邦调查局人员当场抓获。此前已经拿到了资料的木村也在机场被同时抓获。该事件曝光后,在日美同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事后,不仅直接操作此事的林贤治等人被捕,涉事的日立和三菱在签字支付高额技术使用费之后,才与IBM达成了和解。

全面炒作“日本间谍”

美国趁机大肆宣扬日本的科技和经济间谍威胁,在科技交流中也开始对日方屡屡设置壁垒。

美国公司首先发动针对日本的“技术盗窃申诉”,如康宁玻璃指控日本住友在美国北卡罗来纳的光纤生产“偷盗公司专利”,结果法院裁定康宁胜诉,住友被迫停止了光纤生产。

自1984年起,美国政府资助了一系列研究,并据此发布了许多警告,称“日本已在半导体、激光、微电子、高分子材料、生物科技和计算机等产业赶上或超过美国”,并将此归结于“日本正在购买、模仿和偷窃美国技术”。美国陆续出台一系列法规,限制日本企业并购美国高科技企业以及购买美国关键技术。

苦 果

面对美方采取的一系列手段,日本被迫退让。1984年,日本通商产业省计划立法,要求在日本投资的外国公司向日本强制转让技术。其时美国在日本投资占日本全部外资的一大部分,此事引发美国朝野的强烈反应,要求日方“改正”这一行为,否则“后果自负”,这项法律最终不了了之。

1986年9月,日本通产省与美国商务部签署《日美半导体协定》,其中明确限制日本半导体的对美出口,并扩大美国半导体在日本市场的份额。此后日本半导体产业一蹶不振,再也没有重回当年的风光。

(摘自《环球时报》)

猜你喜欢
佩里联邦调查局三菱
创新协作的四个阶段
玛格丽特·佩里
一扫沉寂
三菱重工或将再次放弃豪华邮轮建造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