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东西被抢走怎么办

2019-09-10 07:22
华声文萃 2019年4期
关键词:乖孩子哇哇大哭坏脾气

周六刚吃完早饭,女儿小帆就闹着出门。

未成想,五分钟不到,我妈就领着泪眼婆娑的她回来了。

原来,小帆拿着新买的大黄鸭正在把玩,突然被四岁的蕊蕊一把夺去。说时迟,那时快,小帆一边大声叫嚷着,一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了回来。

从未见过这阵势的蕊蕊吓得哇哇大哭,她姥姥很是心疼,对着小帆半真半假“讨要说法”道:“你这个小朋友,怎么这么厉害!”

同住一小区,为避免尴尬,我妈趕紧上前安慰蕊蕊,并要求小帆将玩具与之分享。小帆哇的一声,也跟着哭了起来。

“有好东西,要学着和别人分享,知道了吗?咱这样硬抢回自己的东西,多不淑女啊!”我妈回家后给小帆“上课”。

在她看来,玩具被抢,立即抢回来是睚眦必报的坏脾气表现,大度地与之分享才是乖孩子。

对此,我并不认同。因为她完全混淆了分享与抢回的概念:分享,是指与他人分着享受、使用、行使,前提是自愿行为;抢回,是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物品,乃捍卫主权的被动行为。将两者混为一谈,看似无伤大雅,实则是对孩子物权的不够尊重。

当下,“分享”在家长的育儿观念中,绝对是网红般存在。

尽管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意义重大,但强迫为之,只会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伤害。

心理学家表示,在孩子的自我意识敏感期,他们几乎所有的激情和精力都用在自我意识的构建上。

在这一特殊时期,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充分尊重孩子表达自我的意愿和方式,帮他们顺利完成自我意识的构建。

比如,孩子手中的玩具和零食,请保证是在其自愿的大前提下分享出去,而非逼迫。

倘若你家孩子东西被抢,即便抢回来,有可能引发尴尬,甚至冲突,损伤你所谓的面子,我劝你依然要坚持。

因为,在我看来,“抢回来”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对于已经初具物权意识的孩子来说,自己的物品神圣不可侵犯。

谁的东西谁拥有支配权,这是人际交往中最起码的界限。

(摘自《现代教育报》)

猜你喜欢
乖孩子哇哇大哭坏脾气
想哭就哭 想笑就笑
什么是好孩子
乖孩子
长没长大
真怕你是个乖孩子
赛尔的坏脾气
吓着了
谁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