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

2019-09-10 07:22丁辉
华声文萃 2019年4期
关键词:杨先生弄堂围城

丁辉

作家柏杨当年有个发现,那就是不管海内海外,只要是中国人聚居的地方,“对不起”这句话的使用频率便非常低。柏杨先生所举都是大街上或是公共汽车上这些公共场所,原本屁大点事,由于吝惜一句“对不起”而终至酿成事端的例子。

我的观察却和柏杨先生颇有不同。也许是中国社会的确在进步吧,我发现,现在大街上,或其他公共场所,“对不起”的使用频率还是非常高的。这意味着,在大街上,面对陌生人,人们并不吝于释放自己的善意。

但到了单位、家里,情况就不同了,“对不起”的使用频率依然很低。熟人之間、同事之间、夫妻之间,说声“对不起”怎么就这么难?

上海作家周宛润曾写过一部名为《五妹妹的女儿房》的小说,里面有个细节我一直难忘:在上海弄堂里长大的罗五妹和王革生结婚后不久,就有了第一个女儿安妮。在有了孩子之后,两个人的内心都开始有了他们自己都未必察觉的变化。他们努力学会理性和克制。他们第一次说“对不起”,是在一场争吵之后:“他们对看了一会儿,忽然异口同声地向对方道歉:‘对不起!’”这声“对不起”把两人都弄得有点不好意思,因为在这对弄堂男女的语言世界里,原是没有给文绉绉的“对不起”三字留一席之地的。这以后,当然还会有争吵,吵完再互相说“对不起”。对这对没什么文化的弄堂男女,“对不起”就是他们理性的象征了——“事态千钧一发之际,就靠它来挽回”。这部小说当然不及《围城》写得“聪明”,却比《围城》多了些温暖和明亮。

(摘自《今晚报》)

猜你喜欢
杨先生弄堂围城
追忆黄蜀芹:敢拍《围城》,尽情绽放
一只不会说话的羊
弄堂里
弄堂里
社交电商的“围城”
不会说话的杨先生
一只不会说话的羊
围城之外
打破无形的围城
一只不会说话的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