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当事人之言”的价值审度与教学应用

2019-09-10 07:22秦晓鸥
中学历史教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胡适当事人孔子

秦晓鸥

在历史研究与教学中,“历史当事人的记述,历来是历史研究者立论的依据,因此,搜寻历史当事人留下的记述,尤其是历史当事人当时的记述,便成为历史研究者的一大心愿和追求。因为历史当事人当时的记述,一般说来可信度是比较高的,在还原历史方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1]笔者援引“历史当事人的记述”的提法,姑且化用为“历史当事人之言”,泛指某个历史事件的“当事人”的言论,这些言论既可以是叙述的,也可以是评论的;既可以是历史人物在历史事件发生的时候说的一些话(如纪录片中历史人物的原声讲话),写的一些文本型的语言,也可以是对这个历史事件的评论与反思。当然,这种评论与反思也可以是事后时隔很多年之后有感而发的。

一、历史当事人之言的价值审度

“人”回归历史课堂是当下历史教育教学的呼声,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在历史教学中使用历史当事人之言,既可以活化历史教材,更可以为学生提供一扇透视时代风貌的窗口,一个理解人物心路的坐标,一条诠释历史脉络的轨迹,让他们体味、同情、明白历史。

(一)回归现场感

回归历史现场,是确定具体历史时空的重要途径,可以借助历史当事人的言论,将学生带到那个时代,回到历史现场,近距离地感受人和事。笔者在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的时候,为了将同学们带到列宁所面临的形势,补充了列宁与斯大林的电报往来:

1918年7月24日,列宁给在察毕津的斯大林发电说:“关于粮食,应该说,今天彼得格勒或莫斯科都一点也发不出了。情况很糟。请告诉我,能否采取一些紧急措施,因为除了您那里,再也没有其他来源了。”斯大林回话:高加索北部存粮很多,但由于铁路中断,运不到北方去。铁路大约10天以后才可能修好。斯大林对列宁说:“勉强维持一下吧,你们先发些肉和鱼,这些东西我们可以给你们大量运去。一星期后情况会好转,”列宁随后又给斯大林打电报:“把鱼、肉、蔬菜等一切食品,能运的都运来,并尽量多些。”[2]

如上材料,可以归纳出这么几点信息:一是二人对于巩固苏维埃政权的重视;二是粮食问题是大问题,这也就可以很好地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列宁对巩固苏维埃政权的重视,成了他审时度势地实现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政治心理因素。

(二)提升逻辑性

历史人物的活动,总有其内在的逻辑,当事人之言有时候可以解释其中的逻辑。笔者在讲《西学东渐》的时候,补充了林则徐被发配新疆途中给友人的信件,以此说明鸦片战争后,林则徐对英军的态度的变化是很明显的,反映出在军事失败的现实面前,林则徐对英军乃至世界的看法的变化,他的视野扩大了:

窃谓剿夷而不谋船、炮、水军,是自取败也。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逆船朝南暮北,惟水军始能尾追,岸兵能顷刻移动否?盖内地将盖内地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而皆觌面(当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故所谋往往相左。徐尝谓剿夷有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3]

林则徐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痛心疾首的深刻反省,无疑对学生的认知有巨大的冲击。而这种反省也恰恰成为魏源及其后继者们向西方学习的逻辑起点。

(三)增强人文化

历史当事人之言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增强历史课堂的人文化。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与历史当事人对话,进而深入历史当事人的心理。笔者在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时候,选择了李鸿章的一段叙述:

至谓鄙人喜谈洋务之言以致冒险负谤,处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人人怕谈、厌谈,事至非张皇即卤莽,鲜不误国。公等可不喜谈,鄙人若亦不谈,天下赖何术以支持耶?中国日弱,外人日骄,此岂一人一事之咎。[4]

透过李鸿章的这段叙述,可以看出他的愤愤不平与对时局的忧虑,从中可以体味到洋务运动倡导者们的艰辛,也可以感受到经济结构变动背后的某些不易。

又如在讲《新文化运动》的时,补充了胡适留学日记。他在留美期间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对时事政治的评论(1916年6月7日):

袁世凯昧于国中人心思想之趋向,力图私利,排异己,甚至用种种罪恶的手段以行其志,驯致一败涂地,不可收拾,今日之死晚矣。何足以赎其蔽天之辜乎?[5]

上述胡适日记的原文,将胡适关心国家大事的形象树立起来了,这种形象使得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希冀以文化救国的尝试有了很好的背景和注脚。

二、历史当事人之言的教学应用

(一)诠释史实之因

历史当事人因为置身于事件之中,颇有当局者清的意思,对事件的原因,也最清楚,因此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阐释取向。在讲《王安石变法》的时,补充了司马光与宋神宗的对话,司马光就何以反对王安石变法做了阐述。司马光对宋神宗说过,“臣与安石南北异乡,用舍异道。”[6]在司马光看来,他与王安石之争其实是南北士人之争。这就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地域文化对政治之争的解释。而这种南北士人之争,“自8世纪中叶唐朝安史之乱后,北方遭受严重破坏,中国经济文化的重心逐渐南移向长江流域,这居然还引起了历史上南北士人的不少矛盾纠纷,科举之争便是其中要项。”[7]这样的解释就比单纯的政治利益博弈分析多了个思考的维度。

(二)开掘史料之韵

所谓史料之韵,即是指史料本身的真意,适当补充历史当事人之言,让史料活起来,让史料内在的真意蕴味流露出来,进而实现教师、学生、历史人物的思想互动,心灵沟通,经验勾连。

如《孔子》一课的执教者,在上课伊始引用孔子的话“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是可忍孰不可忍”,并展示了《孔子讲学图》,这就为孔子的一系列活动提供了一个思想起点。“孔子的一生就是追求礼乐的一生”。围绕着追求礼乐,实现其君子之梦,孔子的一系列的活动,有了逻辑的坐标与诠释的轨迹。通过编写、填写年谱的方式,向同学们勾勒出孔子早年就钟情于礼乐之制的形象,这就是孔子的精神底色,这种底色遇到了礼崩乐坏的时代,激发了孔子的问题意识,于是孔子开始了筑梦之路。孔子所构筑的梦,即是“礼”与“仁”。这里用典型的史料与历史故事向同学们诠释了何为孔子心目中的“礼”,何为孔子心目中的“仁”。帮助理解孔子筑梦之路的两条路径:一个是政治的,就是孔子周游列国(用一系列的历史故事,将孔子奔波传播政治思想的艰辛刻画出来);一个是教育的,即孔子的教育活动及其主張。无论是政治的还是教育的,都离不开礼乐,因为这是孔子梦的底色。这也是《孔子讲学图》的真意。

(三)激发史感之魂

透过历史人物的言论,感受历史人物的情怀,而历史人物的情怀最能打动学生的心灵,进而提升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对历史人物产生设身处地的同情,从中获得某些启发或者借鉴以及情感上的陶冶。这样,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的史感得以激发和提升。在讲《孙中山的民主追求》时,播放了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在广州演讲的原声讲话录像。他的讲话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理,他对中国未来所给予的希望以及对“革命救国”的笃信激励着学生感悟其革命情怀。

三、结语

在历史教学中使用历史当事人之言,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其思维,唤醒其同情,深化其理解,不断地趋向于“明白历史”的境界。当然,关于“历史当事人之言”的选取,视界可以适当拓宽,也可以选取作为“对立面”的历史当事人的言论,进而多角度地看历史,以便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一全景的考察,感受、理解缺席者的情怀,并逐步养成多角度、多方位观察历史的意识。当然,在引入作为“对立面”的历史当事之言的时候,要围绕教学立意,恰如其分,适时、适当,避免与教学主题相悖。

【注释】

[1]曾业英:《历史当事人的记述与历史真实》,《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3期。

[2]邢广程:《苏联高层决策70年: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第194页。

[3]《林则徐全集》编辑委员会:《林则徐全集(卷七)信礼》,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306页。

[4]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一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268页。

[5]胡适著,曹伯言编:《胡适日记全编2(1915-1917)》,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01页。

[6](宋)邵伯温撰,李剑雄校对:《邵氏闻见录·卷第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13页。

[7]金诤:《历史上南北士人的科举之争》,《文史杂志》 1991年第2期。

猜你喜欢
胡适当事人孔子
我不喜欢你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黄侃妙试胡适
中西方饮酒文化大对比
胡适清红先负王琳娜
胡适的星期日
从梦想到现实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