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农村寄宿制学校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019-09-10 07:22刘清军
天津教育·上 2019年10期
关键词:心理教育农村学校分析

刘清军

【摘  要】根据大量的实际调查研究发现,很多发生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中的违法案件,归根结底都是学生心理不健康导致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在精神疾病和心理疾病的影响下,对社会和自身家庭带来了巨大影响,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因此,我国各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对其不足之处进行反思,通过多元化的手段进行解决。本文针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展开详细分析,进一步促进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学校;寄宿学校;心理教育;分析

一、爱护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对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而言,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真诚相待,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关系,积极开展交流、沟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从内心真正接纳教师,把教师当做真正的朋友,能够自主地将自己内心的想法与教师进行交流,彻底打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隔膜,进而使学生对学习、生活以及未来充满了希望和畅想。教师对学生爱护有加,会使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逐渐加深,这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特别是对农村寄宿制学校中一些存在心理障碍和心理困扰的学生,能够产生巨大的作用,不仅可以使他们内心的焦虑感逐渐消除,还能将紧张的情绪有效化解,促进学生将封闭的内心开放,接受教师的教导,将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和想法全部告知教师。这样,学生由于家庭、社会、他人等原因导致的委屈心理和苦闷情绪得到化解和释放。爱护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能够使教师更加明确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学生不再背负沉重的思想负担,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生活中。对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而言,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自身能力因素的困扰,导致他们内心会自卑、消极,针对这个问题,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师应该给予重视,在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期间中,做到对学生坦率、真诚,掌握好与学生谈心交流的方式、态度、尺度、时机,将关心学生、为学生负责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真正对教师打开心扉,接受教师的指导、教育。

二、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

对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师而言,在个人的教育生涯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这些学生具有不同的家庭环境、经济条件、性格、性别、年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情况等,必然会导致学生的思想层次、学习能力等存在巨大的差异。针对这个问题,为了保证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康,教师应该对每一个学生给予必要的尊重,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的长处、优势,促进学生的正面发展,还要学会接纳自己的短处、缺点,帮助他们弥补、改正,将负面情绪消除。

对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而言,虽然缺点和不足之处会比较多,但是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被他人理解、接受、尊重,内心比较敏感,特别是对教师的偏爱态度能够敏锐察觉,当教师在无意或者有意的情况下,造成了不平等对待现象,必然会使教师的形象在学生的心里留下不公正的印象,进而对教师产生抗拒、偏见的心理,导致教师以教育手段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师必须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使学生敏感的内心得到重视,保护学生的自尊和利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提供耐心、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将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全面呈现出来。

三、关爱学生,遇到问题换位思考

对于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而言,为了能够真实体验学生的内心感受、维护学生的自尊心理,应该学会与学生换位思考,有效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程度。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而言,有效的沟通是保证自身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课堂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总是将不要说话、不要随便提问、不要插话等语句挂在嘴边,长此以往,学生受到的精神虐待和心理虐待会越来越严重,必然导致心理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造成不正常行为的出现。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该与学生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学生就会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被接受、被理解,从而内心的需求得到满足,在此基础上,就会对教师更加信任,产生强烈的亲近感,彼此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换位思考的教育模式,能够将教育教学中学生具有的心理状态、心理问题,全面呈现给教师,使教师全面、准确、明确了解,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逐一解决。

四、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农村寄宿制学校开展的每一项学习活动都是由不同的学习动机引起的,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发挥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激活功能和引导功能,能够保证学习目标得到激发和维持学习活动,并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只要是由学习兴趣激发出来的,严重缺乏创长久、明确的学习动机,当兴趣改变,动机也会随之改变。学生一般还不善于把学习与社会需要联系起来,缺乏深远的学习动机。针对这个情况,教师要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持久深远的学习动机,需要家长、教师的正确引导和经常性的教育强化,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

五、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对于每个人而言,都需要拥有健全的人格,才能在社会中立足,享受完美的生活。健全的人格主要指的是社会要素、道德要素、心理要素、生理要素等,能够互相协调、统一、平衡,在此基础上,才能将自身的才能全面发挥出来。因此,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并帮助学生培养自身强大的自信心,这样教师只需从旁指导,经过学生的努力,一定会得到良好的效果。对于学生而言,只有建立了强大的自信心,才能将每一件事做好,当学生一旦建立了强大的自信心以后,就会自主地进行学习,主动解决生活和学习中产生的焦虑、烦恼、压力等因素。学生在符合实际情况的前提下设置的目标越远大、高尚,产生的学习动力就会越持久、深刻,意志力也会更强,最终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当学生具备了健全的人格品质以后,就会深刻了解学习的重要性,对学习必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學生树立追求真实自我、追求真实的科学态度,不会允许消极、轻率、盲从的态度出现在学习认知相关的活动中。俗话说,“学贵于勤,学贵于恒,好学,惯必始于勤”。因此,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以及专注、认真、持之以恒的学习毅力,使学生具备敢于质疑、张扬个性、勤于思考、展示自我的健全人格和优秀品质,这也是当今社会中,面对激烈竞争的必备品质。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能够将自我品质充分展现的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展现自我的机会,对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能力的培养进行积极引导,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从始至终都能积极参与探索新知识的相关活动。

六、结语

总而言之,本文对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展开了详细分析,我们可以明确了解,在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进行教育时,不仅要重视专业文化课的教育力度,还要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使农村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保持在温馨、融洽的气氛中,进一步促进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我国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注:本文为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寄宿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研究”(课题编号:GS[2018]GHB2265)。

(责任编辑  林 娟)

[参考文献]

[1]张英俊.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8):93+100.

[2]常春生.农村寄宿制学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黑河教育,2017(03):3-4.

[3]黄大明.浅谈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6(36):159-160.

[4]柴发,刘锡邦.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21):38-39.

猜你喜欢
心理教育农村学校分析
分析:是谁要过节
回头潮
浅析赞赏教育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教育的几点思考
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
浅谈农村学校的班主任工作
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教育方式探析
小班额背景下学生作业批改方式的研究
浅谈农村学校管理艺术
Units 13—14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