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跨文化交际中身体语言的密码

2019-09-10 07:22吴彦其
校园英语·月末 2019年8期
关键词:身体语言跨文化交际

【摘要】人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为了实现有效沟通,有时候不仅需要通过有声语言传递信息,还需要运用非语言行为,如人的眼神、表情、姿势、动作、空间距离、服饰、饰品、发型、甚至纹身等身体语言作为信息交流的载体。不同的文化对身体语言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理解,了解不同国家的身体语言不仅能够帮助跨文化交际者减少在交流过程中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误解,还能够帮助相关人士在特定场合掌握主动权,达到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交际;身体语言

【作者简介】吴彦其,怀化学院外国语学院。

一、身体语言的重要性

与人打交道,不光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构成人类的交际行为,两者互相合作、相辅相成,共同传递着交流的信息和情感。美国心理学家Albert Mehrabian经过测试发现,在交际中,一条信息的成功传递,45%来自有声语言,其中语言内容占7%、声音占38%(语音、语调、语速等),而55%的作用是来自于无声语言,即身体语言。著名人类学家Edward Twitchell Hall, Jr.也告诫人们,想要成为一名成功的交际者,不但要理解他人的有声语言,更需要具有敏锐的观察他人无声信号的能力,并且能够在不同背景下正确解读这些信号真正的含义。

二、身体语言的特点

1.无意识性。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有声语言达到隐瞒或是欺骗等目的,但却很难凭借主观意识完全操控非语言行为,人的身体动作更多的是一种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大部分时候都是无意识的。(如:惊讶的时候会目瞪口呆、着急的时候目光会飘忽不定)。因此,人的身体语言可以更迅速、更直接地暴露内心真实想法。

2.可信性。除非是经过特殊训练的人,一般人很难对身体行为进行掩饰和控制,有些人甚至完全处于无意识之中,在用有声语言交际时,人们会选择性地表达自己想说的内容,因此单凭语言判断真实性并不可靠,但非语言行为很难受到意识的控制,非语言信息很难做到“理性加工”,大多数时候非语言行为是出于本能意识的第一反应,其原因在于受到大脑的边缘系统的控制,人类心理状态会直接反映在身体语言上。因此,非语言信息的可信度要高于语言信息。(如,有些人感到压力时脸部在微笑,嘴里说着:“我很好”,却汗流浃背,而流汗这一身体反应正是受到大脑边缘系统的控制,是极难掩盖和控制的)。

3.共性与差异性。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的身体语言具备共性特征,有的也存在差异性。例如很多身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高兴时都会笑,难过时都会哭,生气时都会皱眉,这就是身体语言存在共性的体现。

而身体语言的差异性是指,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同样的身体语言在不同的文化中表达着完全不同的含义。如:在中国,点头表示答应、接受、认可等积极含义,而这一动作在印度则表示拒绝、不赞同等消极意思。再加上非语言交际不像语言交流一样有明确意义的表达、严谨的语法规则和结构,因此要正确掌握身体语言的含义除了要熟悉不同文化的知识之外往往还要结合动作发生的具体场景去分析。

三、身体语言的秘密

“人们的身体从头到脚都会说话”。人的头部、面部表情、眼睛、眉毛、和嘴巴还有手势、腿、脚等,都能通过相关动作向外界“发射”思想和情感信息,接受者只有正确解读动作发生者的所思所想,才能更好地掌控局面,与交流者建立畅通、高效的沟通。

1.头部动作语与面部表情语。头部动作语。头部动作语指的是头部参与的动作,主要包括点头和摇头。点头的基本含义是“赞同”、“鼓励”,再由这些含义派生成其他的意思,如“注意”“承认”“感谢”“允许”和“命令”。摇头表达的基本含义是“否定”“拒绝”“禁止”“警告”和“抵制”,有时也有“怜悯”的含义。在跨文化活动中恰当地运用“点头”这一技巧,可以加强沟通效果,作为聆听者来说,如果在交流中,隔一段时间就向说话者做出点头的动作,能向对方展现倾听者对谈话的尊重、兴趣与认可,可以进一步激发说话人的表达欲望。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多数国家点头都表肯定,摇头表否定。但在印度、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保加利亚等国家,情况却相反,摇头表示肯定,点头表示否定。

面部表情语之眼睛。美国心理学家Krech、Crutch Field和Livson 把人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四大类。由这四大类情绪派生出的其他复杂情绪有厌恶、羞耻、悔恨、嫉妒、喜欢和同情等复合情绪。人可以通过面部的眼角、嘴角、面部肌肉的变化程度以及瞳孔扩大、缩小等信息来辅助判断人们内心的情绪变化。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如果没有掌握识别微表情的能力,则无法打开这扇通往人类心灵的窗户。

眨眼。眨眼的动作是在一瞬间完成的,眨眼分眨单眼和眨双眼,不同的国家对于眨眼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在巴拉圭,眨单眼有性暗示的意思,而在美国,象征一切都很好;在法国和澳大利亚,眨单眼则是一个不礼貌的动作。眨双眼除了人的正常眼部动作之外也有一些不同的心理活动暗示,在美国眨双眼表示懷疑,而在中国香港却表示眨眼人感到无聊。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国家普遍认为缺乏眼神的交流是缺乏诚意和敬意的表现,或者有逃避和推托之意。而在亚洲国家,眼神的回避多代表着服从或尊敬,而过多的眼神接触则意味着无礼和挑衅。

瞳孔的秘密。瞳孔的变化是通过控制虹膜的平滑肌来完成的,无法通过思维性命令进行控制。人的瞳孔是兴趣、偏好、动机、态度和情绪等心理活动的显像屏幕,当人们处于积极、兴奋和开心的情绪时,瞳孔会放大;相反,瞳孔则会收缩。

观察他人瞳孔的变化,是商人惯用的方法,如果在商品交易时,顾客的眼神发光,也就是瞳孔放大,则表明他对眼前的商品非常感兴趣,购买的可能性大,反之如果瞳孔无明显变化则表明顾客没兴趣。商人可以根据对方眼神的变化来调整价格策略,促成交易。

在与人交流时,除了眼神注视的方式,还要注意交流的场合,以及眼神交流的时间和注视的部位,需要根据特定场景适当选择不同的注视区域。

公务注视区域。公务注视一般应用于商务谈判、磋商交易和业务交流等场景,眼睛注视的区域集中在对方的双眼与额头形成的三角区域内,作用是让对方觉得你对此次交流很重视、认真、能够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诚意,也起到一定的威慑力效果。

社交注视区域。社交注视应用于一般的社交场景,如:舞会、酒会、茶会等,注视的区域集中在对方的双眼与下巴形成的三角区域内,作用是增加亲和力,营造轻松、平等的交流氛围。

面部表情语之眉毛。“眉飞色舞”“眉开眼笑”这些成语都充分说明了在人类最基本的表情与情绪中,都会有眉毛的参与,因此眉毛的形态特征是判断微表情背后含义的一个重要依据。眉毛分为眉头、眉腰、眉峰和眉尾,其中,眉头是判断眉毛运动及形态的重要指标。

下压状态。下压状态是指眉毛整体向下移动,眉毛与眼睛之间的距离缩小,上眼睑受到眉毛向下的压迫,使眼睛呈半闭合状态。这种状态表示对负面视觉刺激的强烈关注。这种关注源于希望获得更多信息的本能,比如遇到与自己预期不符的事情所产生的不解、不满、厌恶和困惑情绪等。

上扬状态。眉毛与上眼睑一同抬起,高于常态,上眼睑由于受到眉毛上抬的拉力,使得眼睛呈增大的状态。这种状态表示对当下状况的惊讶情绪,眉毛抬得越高,惊讶程度越大。除了表示“惊讶”外,还有另一种心理活动,就是对自己所说的内容感到自信,甚至认为听者也应该认可自己所说。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知道,当人们双眉同时上扬时,表示极度欣喜或惊讶;而单眉上扬则表示对他人所说的话或做的事不理解。

面部表情语之嘴巴。人的面部肌肉会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尤其以眼部和嘴部周围的肌肉最为明显。根据嘴角弧度的不同,嘴部动作可以分为张开或闭合,向上或向下,向前或向后,抿紧或放松,不同的嘴部动作反映了不同的情绪变化。

“咂嘴”。 在中国,“咂嘴”表示对某事或某人的称赞、羡慕、惊讶、为难、惋惜或者享受;除此之外,“咂嘴”还有不屑、瞧不起、嫌弃、厌烦的意思;在英国,这个动作表示没有滋味;而在许多地中海国家,“咂嘴”则表示极其痛苦不堪。

“噘嘴”。当一个人嘴唇往前翘起时,通常表明他心有不满或者对事物有不同的意见。比如在会议上,或者在谈判中,当一个人对其他成员所提出的意见有不同看法时,他通常会做“噘嘴”这个动作。但是,指示性的“努嘴”有支持或者怂恿等含义。

“撇嘴”。当人们感到不开心、不满意的时候会出现下唇向前伸,嘴角下垂,“撇嘴”传达的是一种负面情绪和心理。它表达着悲伤、绝望、愤怒、不屑、鄙夷等情绪。

“抿嘴”。当人们感到有压力时,会不自觉的藏起或者拉紧自己的嘴巴。压力越大,嘴巴拉地越紧,越扁平。这个动作也表明了当事人在极力控制自己的焦虑,是一种自我抑制的表现。

2.手势语。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時,通过解读手部动作的含义,可以直观、迅速地判断出动作发生者的心理变化,以做出相应的反应,促使交流达到理想效果,但是由于文化差异,同一个手势在不同的国家可能被理解为完全相反的意思,这样就很容易给双方的交流带来矛盾和冲突,所以了解不同文化并且学会识别非语言背后的真正含义对于语言学习者和跨文化交际者来说至关重要。以下主要针对不同国家若干手势语进行说明。

“ok”手势。“ok”手势在中国、美国、德国、墨西哥都象征着“好”“没问题”“同意”“顺利”等积极意思,但在某些国家却有着完全不一样的含义,比如在日本“ok”手势代表钱(硬币);在法国它意味着“零”“毫无价值”;在西班牙、俄罗斯、巴西和乌拉圭, 它是一个粗俗并带有侮辱性质的手势,在突尼斯它甚至是一个对身体伤害的威胁信号。

竖起大拇指。在美国、英国、俄罗斯和中国,大拇指朝上,其他四个手指向掌心弯曲,象征着“认可”“赞成”和“鼓励”,而在伊朗和澳大利亚,却是一个粗鲁的、冒犯性的手势。

大拇指朝下。与大拇指朝上的意义相反,在美国、加拿大、中国,大拇指朝下象征着“不认可”“反对”和“贬低”。而在希腊这是一个典型的无礼的、粗俗的手势。

紧握的拳头。五个手指头紧握成拳头在中国表示“加油”“努力”“下定决心”“自信”;有时也象征着“愤怒”“力量”“挑衅”。而在巴基斯坦和黎巴嫩,紧握拳头是一个不雅的手势。

“v”手势。“v”手势一般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表示“胜利”,另一个意思是 “和平”代表国家有英国和美国,在表示这两种意思时掌心是向外的。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v”手势时,如果掌心向内,就可能会造成误会,例如在英国、南非和澳大利亚它表示侮辱,程度相当于美国文化中的“竖中指”。1992年美国总统老布什访问澳大利亚,遇上反战示威,他伸出右手做了个“v”手势,却不留神将掌心向内,结果激怒了示威者,示威者也纷纷对他做出了这个逆向的“v”手势回敬老布什。后来老布什意识到错误之后,还专门为此事做了道歉声明。

3.腿势语。在进行跨文化活动时,人们会更倾向于观察对方的面部表情去分析其内心的真实想法,但相比较于其他的身体部位,面部表情的“可伪装率”却是最高的,这时不妨尝试观察身体另外两个重要部位,它们相对面部更容易暴露人的真实情感,然而在情绪观察中却常被忽视,那就是腿和脚。英国心理学家莫里斯说过:“人体中越是远离大脑的部位,其可信度越大”。下面是腿和脚处于不同姿势时隐藏的信号,可以在跨文化活动中为交际者带来一些分析和决策参考。

转向脚。当两人交谈时,一人脚尖调整到远离对方的方向,就暗示着这个人对此刻的交谈已经没有兴趣并想要离开。这个时候最明智的做法是机智地结束交谈。

双腿交叉。双腿呈现交叉状态,象征着“自我保护”“保守”“克制”“戒备”甚至“抵触”的态度。当一个人将这个姿势与其他否定姿势一起使用时,说明他的注意力已经转移到别的事物。例如在推销商品时,遇到顾客双腿交叉的同时双臂也处于交叉状态,那么,销售人员不应该继续推销商品,而应试探性地询问顾客采取反对态度的原因,再随机应变。

双腿张开。与双腿交叉不同,双腿张开展示出“开放”“自信”、或“挑战”的态度,是人类要捍卫自己私人空间的动作,也是一种传达权力与地位的暗示。在谈判或者进行其他商务活动中,如果对方双腿张开,可以理解为对方的心理语言是:“这是我的地盘,我说的算”。

腿和脚轻摇。躯干保持静止,而腿部和脚步在桌下轻摇,意味着动作发生者情绪是不耐烦、着急的,希望当下的事情尽快结束。此时明智的应对措施是,加快进程。而当轻摇的脚变成一只脚往上踢的动作,则表明此人情绪已经升级,由不耐烦变成了反感。

与腿部脚部相关的禁忌。在泰国和缅甸,脚部因为是人体最底端而且踩在地上的部位,所以被视为是肮脏的,如果在与人交流时,把脚底板或是鞋底对着交流对象的话,会被认为是在侮辱对方,更不可以把脚放到桌椅上。

四、总结

在人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往往只注意到了有声语言的运用,却忽视身体语言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事实上,一段有效的交流,除了用有声语言作为信息传递媒介,还需要身体语言的参与和配合,以达到增强沟通效果、弥补有声语言沟通的不足,使交际显得有声有色。在很多場合,身体语言反而超过有声语言的表达效果,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因此,要想成为一名成功交际者,不但需要正确理解他人的有声语言,也应该掌握解读身体语言密码的能力,特别是在从事跨文化活动中,身体语言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在利用身体语言分析对方所表现和隐藏的心理活动时,需要结合不同文化背景、信仰、习俗、习惯、交谈的具体场合以及交谈话题来进行综合判断。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庄恩平.跨文化商务沟通[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1.

[3]彭澎,杨中碧.礼仪与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徐慧文.礼仪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5]Charles Mitchell.国际商业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5.

[6]亚伦.皮斯,芭芭拉.皮斯著,王甜甜,黄佼译.身体语言密码[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7.

[7]姜振宇.微表情(如何识别他人脸面真假?)[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身体语言跨文化交际
身体语言
身体语言
身体语言知多少
浅谈中日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身体语言对中学生的影响研究
The Application of Body Language in English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