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育是师生之间的彼此成全

2019-09-10 07:22刘晶
新生代·下半月 2019年7期
关键词:教师学生

【摘要】:“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尽管在道德层面,赶不上“全心全意为他人服务”那样高尚,但它揭示出了社会的本质──互惠双赢:我们做工作,取得报酬,这是为自己,但我们的劳动,也给别人提供了方便,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好比写博客,主观上是为了表达和展现自己,但是当博文发布,也给阅读者带来了新的讯息和识见。再比如说,我写这些文字,主观上是要表达我的发现和看法,但当你读到,其实也为你提供了一个思考的向度。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话说,这是“合理的利己主义”。他认为,每个人行为的出发点都是利己的,但结果是对己、对人都有利的──做教师也是如此:我们选择教育这个职业,首先是为了养家糊口,安身立命,但教书育人,不仅是在普度众生,也是在传承文明,不仅是在影响现在,更是在改变未来。

【关键词】:真正的教育 彼此成全 教师 学生

“面对生命,没有什么能够超越教育的魅力,是教育让人类不再流浪,是教育让人的心灵和灵魂找到了居所,是教育让人类找到了尊严和力量。”马国新校长如是说。

近日,陈忠实《晶莹的泪珠》和马国新老师的《为何而教》深深地触动了我。

在《晶莹的泪珠》一文中,“我”是一位贫寒的学子,家里兄弟姊妹多,父亲靠种树卖树挣得几个孩子的学费,每一次回家,“我”又喜又怕,喜的是可以回家享一享天伦之乐了,而怕的是每一次回家“我”就得砍掉他的一颗小树,换点学杂费,资料费和生活费。直到所有的小树砍完了,家里已然青黄不接了。“我”需要休学一年,让这个已经运转不动的家庭经济暂时喘一口气。

“我”的班主任在教师意见里写到,“同意该生休学一年”,校长意见栏更加简洁——“同意”,而在教学处工作的一位女老师,她看了我好几眼,问我“一定要休学不可吗,家里其他亲戚不能帮点忙吗”。当“我”向她坦诚地介绍了家里的经济情况后,她居然流泪了,这一滴泪,就成了“我”永远的纪念。

这一滴泪,是一个教育者的良心,是看到一个年年前三的孩子因为贫困而上不了学的一种无能为力,是一种怜悯、可惜和抱歉。

而我经历的故事却是一个与之完全相反的版本。

以前的日子人们想上学,但是各方面条件不允许,人们格外珍惜学习的机会。现在的日子人人都必须上学,所有条件都为上学让路,但是孩子们却不那么认真了。

寒假前我告诉他们,你们都得完整地回来哟。一语成谶,她受伤了——脚韧带断裂。她多么像我读书的时候,乖巧懂事可爱活泼,反反复复地治疗耽误了她正常的学习。在工作的浪潮里难以自拔的我,渐渐将这位一请假就是十天半个月的小女孩给忽略了。

又是一个忙乱的夜晚,QQ那头是个陌生的头像,老师,我特别想和大家正常地坐在一起学习,可是,我接下来又要做一次大型手术,可能要请很久的假。好的,我知道了。我总是那么程式化,显得很没有情面。

又是一个学期的开学,当日子过成行云流水,曾经的人事都会随风消散不见踪影。几天后的一早,我的办公桌上多了一个信封,打开信封里的折叠整齐的信,印入眼帘的是她那清秀的字迹——

亲爱的刘老师:

给您写封信,好像您就在我身边倾听我的诉说。

陪伴大家已经两年半了,我们当中有人离开,又有人进来,这辆开往中考的巴士快要到终点了。我真庆幸是您的学生。到现在我常常会想起我们经历的一幕幕,初一时,您让同学们头顶书矫正坐姿的画面 初二时,我们运动会开幕式上的“十送红军”,我们这帮村姑,送走了穿着军服的男生们,您看着那番情景热泪盈眶的画面 作文课上,全班同学共同完成一篇作文的神奇经历 复习课上,我们模拟汉字听写大赛,摩拳擦掌的画面……以前在您的课堂上不觉得您多么的有魅力,离开后,却觉得有您就特别的有安全感。

有一个很大胆的请求,不知道会不会给您带去烦恼,但我还是在信里写了。

老师,我可否申请休学……但是,我还和大家在一起学。

我希望陪您和同学们到最后。

在家一个人学习的日子好苦涩好孤单。

希望老师們能同意我的申请,我保证,我不会给老师们添麻烦,需要做检查的时候,我一定提前请好假,考试时我回家学习,老师需要我帮忙我定义不容辞,只希望老师能给我一个继续和同学们学习的机会。

而现在她继续和我们愉快地在一起学习。

马国新老师说,真正的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彼此成全。成全一个有心的孩子,也是成全了自己再次拾起教育的初心。去爱吧,哪怕这种爱不被理解,哪怕只是短暂的相遇,哪怕卑微到尘埃,哪怕微小如草芥,还是要一如返顾地去爱。

【参考文献】:

【1】论小学语文教学师生互动中的话语沟通技巧深化[J]. 尧舞娟.  课程教育研究. 2017(50)

【2】构建小学语文教学互动场的有效策略[J]. 朱强.  江苏教育研究. 2010(14)

【3】尊重与关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 朱丽群.  江西教育. 2019(06)

【4】略谈小学语文教学对“学困生”的情感教育[J]. 熊文.  中国校外教育. 2018(34)

【5】小学语文教学互动模式初探[J]. 朱秀娟.  新课程研究(上旬刊). 2011(01)

作者简介:刘晶(1990),女,汉,湖北天门,中一,研究生,深圳市坪山区坪山实验学校,学科教学(语文)。

猜你喜欢
教师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赶不走的学生
秋天在哪里
学生写话
美育教师
教师发展
特意和故意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