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国内中职生习得性无助的研究现状

2019-09-10 07:22王霜
新生代·下半月 2019年7期
关键词:习得性归因量表

王霜

【摘要】:对近年来国内中职生习得性无助的研究文献进行简述,发现:中职生习得性无助研究范围多局限在具体学科的学习上,较少涉及社交能力、实习就业等其他方面 对中职生习得性无助的形成原因多考虑对过往的失败经验及归因、教师态度、家长教养方式等,可能忽略了影响因素。本研究对以上内容进行整理,期望为找到集中解决中职生的习得性无助的策略提供思路。

【关键词】:中职生 习得性无助

1 习得性无助的研究概述

1.1关于习得性无助的研究简述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MartinE.P.Seligman通过研究动物的学习首先提出习得性无助(LearnedHelplessness)概念,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是人或动物通过某种学习经验后天形成的无能为力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往往给以后的学习带来消极影响。

温青霞(2014)对国内外习得性无助研究的述评中指出:国外在习得性无助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生物学过程和实际应用,应用集中在心理治疗和教育领域,研究资料颇为丰富。而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外理论的阐述和学生学业领域的应用中,在阐述无助的产生过程时,只单一的说明某一具体因素的影响,未细究其影响过程及应对策略。

1.2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习得性无助研究简况

笔者选用中国知网(CNKI)以“习得性无助感”为关键词,发现,自1984年国内始有这一主题的研究,1984年国内发表习得性无助的研究文献1篇。以“学科”为分类依据,在“中等教育”领域,2008-2017十年共发表习得性无助研究论文169篇,其中中职生为研究对象的仅9篇。在“教育理论研究”领域,搜索到习得性无助相关理论文献共159篇,其中关于中职生的教育理论研究为17篇。在“职业教育”领域,共搜到习得性无助的研究文献85篇,以中职生为研究对象的58篇。极少部分文献考察教师的习得性无助现象。

2 中职生的习得性无助的研究进展

2.1中职生源现状简析

我国现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据周正,李健(2010)的研究认为,虽然目前我国中等职校呈“百万扩招”现象,但这只是一种规模性复苏,并不代表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已经真正复兴,能够承载中职生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相反,大量的调查结果显示,选择职校的原因往往是考不上普高,或者刚上普高录取线但家庭经济负担不起从而选择职校。值得注意的是,这份调查显示,超普高分数线的学生中有66.7%选择“普高学习生活太辛苦,上职校轻松”这一原因,主动回避认为困难的事情,本身即是无能为力的体现。

2.2中职生的习得性无助研究的具体情况

2.2.1中职生习得性无助研究主题

关于中职生习得性无助的研究主题多涉及习得性无助对中职生具体学科的影响,研究思路大体一致:采用观察法、访谈法、文献法以及问卷法探寻中职生某学科上的习得性无助感现状。通过数据分析探究在性别、年级、学业表现等方面中职生习得性无助是否存在差异 或探究某特定的教学设计、实验设计是否对中职生某学科学习有影响。在涉及到中职生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就业等方面几乎没有习得性无助的影响研究。

2.2.2中职生习得性无助研究测量工具

部分研究者采用了Seligman的习得性无助感量表,该量表分三个维度,第一维度为外部归因,即了解个体将事件的原因归因于自己还是外部因素。第二维度是普通归因,即个体评估事情原因是从特殊的环境还是从一般问题考虑。第三维度是稳定性,即个体归因时相信事情的原因是稳定的还是可变的。

也有研究者从不同理论出发,自编习得性无助量表。如曾莹(2011)编制了中职生学习习得性无助感量表,共分为认知、归因、情绪、行为维度。本量表被李玲玉(2014)在论文中采用。并认为该量表在其研究中具有较高的适用性,能够较全面地考察中职生的消极的情绪体验和归因模式。

2.2.3中职生习得性无助成因探讨

已有研究大多从内外因两方面来归纳中职生习得性无助的成因。

内因:中职生往往是小学、初中阶段的学困生,学习的结果失败远多于成功,因此成长过程中学困生的无助感越来越强,尤其经历中考,所谓的“成功者”能升入普高学习,而“失败者”才成为职校生。面對这样的失败,归因时学生倾向于将失败归咎于自身能力差和老师教不好,长此以往,形成强烈的习得性无助。

外因:对学校教育方面,教师对待学困生的态度与对待优生的态度差异 家庭教育中父母常以批评教育、打击教育为主,很少或从不夸赞子女等都是中职生习得性无助形成的原因。

笔者认为另一个可考察但被忽略的因素有:对“中职生”这一身份的认同。社会观念普遍认为,中职学校是失败者的选择,是没有未来的。尽管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但就生源而言,仍是中考低于普高录取分数线的人选择进入职校。因此,“中职生”这一群体更难形成对自己身份的认同。这样的“难认同”是否会成为中职生习得性无助的影响因素呢?期待通过实证性的研究来进一步的探索。

2.2.3中职生习得性无助应对策略

在针对中职生习得性无助的研究文献中,研究者们提出了各自的应对策略。在针对具体学科学习中,研究者多从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方面来设计教学过程,以期论证某具体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此类应对措施虽针对性强,但推广性有限。

作者认为,从内部因素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正确的自我认识、鼓励学生学会自我赞美 从外部因素讲,家校合作,师生沟通,实现良性情感教育 学校重视,政策支持,提高职教地位。以上是应对中职生习得性无助的行之有效的策略。

综上,国内对中职生习得性无助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学科学习上得到了一定有参考价值的研究结果。现行可参考的测量工具较为丰富。成因探讨上,除内、外因,笔者认为可从“身份认同”上考虑习得性无助的影响。最后,应对策略上,目前暂没有兼具可操作及适用性、推广性强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刘志军,钟毅平.习得性无助理论发展研究的简评[J].心理科学展,2003,26(2):374-375

【2】温清霞.习得性无助研究述评[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20):65-69

猜你喜欢
习得性归因量表
生态旅游景区服务场景的量表开发研究
积极人格教育量表编制与现状调查研究
班主任引导高三学生考后积极归因的探索
例谈分数意义习题习得性教学误区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别让“习得性无助”击溃你
虐待对儿童归因风格的影响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把成功归因于自己 把失败怪罪给别人?
议论文评价量表的设计思路与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