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2019-09-10 17:25陈莲艳
新生代·下半月 2019年7期
关键词:阅读能力语文教学小学生

陈莲艳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项重要目的,也是主要教学内容之一,其个性化特点十分显著。从现阶段的阅读教学来看,仍有学生被动理解和接受的现象存在,严重阻碍了学生自我个性的发挥、新见解的提出以及学生自我阅读能力的提高。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首先应让其对阅读充满浓厚的兴趣,加大词句训练力度,给予学生引导,让其把阅读技巧掌握到,使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得到培养,让学生对课外阅读引起重视,这样才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教学 阅读能力

蔡元培是我国著名的近代教育家,其曾指出:“教师最为重要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有利条件,积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多样化的有效方法,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以及思维发展状况相结合,把图示、教具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课堂教学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并具有趣味性,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对课堂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并把其求知欲充分激发出来,将枯燥的文字符号变成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巩固学生的知识点

当前,世界上各种语言均有自身所特有的表达方式和一定的特殊含义,语法的运用习惯以及字句之间的组成形式都十分规范。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展开有效培养可以把上述问题有效解决。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词语和字句等语文常识【1】。就学生而言,理解能力是以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阅读、分析和总结课文等,进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阅读能力进行衡量的一大重要标准便是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是教学中教师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给予学生鼓励,让其用语言表达对文章进行理解和解析,并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鼓励学生表达,对文章的字句、内容以及各段落等进行描述,并运用学生讨论的方式,使所有学生均能全身心投入到课堂讨论之中,同时把自己的分析和理解表达出来。如此,不仅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能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和热情,进而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书面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促进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开展情境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现阶段,新课程改革得到了深入推进,情境教学在各学科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立足于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及身心特点相结合,展开情境化教学,以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有效培养和提高。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加深其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

以《晏子使楚》一课为例,教師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晏子使楚”情景剧进行创编和表演。在表演前,学生要对本课有深刻的理解,深入研究课文中的人物特点、人物心理、人物语言、故事情境等,之后再和自己的理解相结合,对情景剧进行创编。完成表演后,小学语文教师应给予学生鼓励,让其积极阐述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并可以写短文,描述表演过程,在情境教学中,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了语文知识,在不知不觉中促进了自身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利用教学实物、图片等,调动学生阅读热情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要把喜欢阅读、体验阅读乐趣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由此可以了解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以激发阅读兴趣为切入点。布鲁纳曾指出:“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也就是学习最大的兴趣。”但是,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文字的抽象性很强,很容易使其害怕学习语文。因此,教师的指导极为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课文插图、音像和实物等手段,让学生带着问题、憧憬和想象进行阅读,给予学生引导,让其和文本进行对话【2】。课文导语是把课堂教学开展好的重要前提,如果导语设计地成功,便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之后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比如,教师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可以将牛尾巴和兔子尾巴的图片呈现在学生面前,并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上是什么吗?看到他们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发挥充分想象,瞬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争先恐后地举手阐述自己想法。然后,教师再告诉学生:“下面,老师便带领你们一起阅读课文,相信你们会产生更多的想法。”借助教师的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始阅读课文。

(三)多样朗读,培养语感

生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其实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嘴巴将作者的话表达出来,学习作者的语言、音韵、遣词造句和神气,领悟作者的所思所想【3】。通过反复朗读,学生运用形式多样的方式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朗读,充分掌握文章的语气、句式、格调以及节奏,揣摩其中蕴含的情趣和意指,充分了解课文感人的情境、巧妙的布局、生动的造句以及准确的用词等,学生可以将课文中严谨的结构、准确优美的词语以及生动鲜明的语言牢牢记住。

例如,教师在教学《黄山奇石》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其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反复朗读,尤其是朗读部分重点语句,加深学生对黄山石头多而奇的感受,在朗读的时候,自然而然地用语气将对黄山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刻领悟到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能将学生的情感充分激发出来。如朗读完描写春天的句子后,为学生播放和春天有关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其置身于美妙的音乐中再一次朗读课文。这样,使其在阅读的同时加深对文字内容的感悟,有效培养学生的预感,受到美和情感的熏陶。

(四)传授阅读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过去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视向学生讲述教学内容,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应注意把正确的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给予学生帮助,让其将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当学生把阅读方法掌握好后,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引导,让其多读优质的书籍,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展开阅读,以便于学生积累更为丰富的语言素材,促进学生文字组织和应用能力提高,还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文章的中心思想,让学生慢慢把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树立起来,这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比如,教师在教学《苏武牧羊》一课时,要求学生阅读本文的时候,用横线标注代表苏武品质的语句,同时对每一段落想要表达的内容以及全文可以分成几部分进行总结。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让其在阅读的时候就苏武的人物性格展开思考。教师在此教学过程中,可以给予学生引导,让其从某一词语入手,对人物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把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对人物心理展开揣摩,标注文章中的重点语句,给予学生帮助,让其将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

(五)精选读物,增大学生阅读量

各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阅读兴趣和关注动向都不相同,学生的心理特点也有所差别,其阅读的倾向也就有所不同【4】。低年级的学生面对枯燥的文字,很难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而高年级的学生则会觉得简单的读物十分无趣。因此,教师要和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的不同相结合为学生推薦适当的读物。对此,教师可以对图书展开分类,分别把符合他们心理特点的读物推荐给各个年级段的学生。针对底年级和中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为其推荐一些童话故事和古诗,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以及《小学生必背古诗》等,童话中的故事情节可以让学生更加集中注意力,使其遨游其中。针对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应要求他们对一些伟人故事、科普读物、英雄故事、历史故事等进行阅读,如《少年毛泽东》《雷锋的故事》《保护人类的家园》等。

结语:小学阶段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并非短时间内就能实现的,要对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展开培养,也不单是利用几种固定的方式便可以做到的,这需要广大语文教师通过长时间的坚持和努力,尽全力借助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将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使学生积累丰富的知识,把视野拓宽,唯有如此,才可以将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高

【参考文献】:

【1】梅琼.小学语文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启迪与智慧:教育版(中),2017:24.

【2】崔继胜.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J].中华少年,2018(21):57-57.

【3】王振华.畅享悦读“三法”——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教育(周刊),2018(18):59-59.

【4】吴春梅,唐振兴.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探讨[J].中华少年,2018(8).

猜你喜欢
阅读能力语文教学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试析提高二外日语阅读能力之对策
分层导学有效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