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时期大学生个性特征探索新型师生沟通模式

2019-09-10 17:25方淑颖
新生代·下半月 2019年7期
关键词:个性特征大学生

【摘要】:沟通是高校教育和管理中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本文结合了当下的时代发展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上的变化,以学生的切身情感和高校管理两方面出发,针对性地从转换立场,建立有效沟通,塑造引导者角色,多种沟通模式并行多方面提出对新型师生沟通模式的思考,对新形势下进一步稳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和提升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均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个性特征 新型沟通模式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和建设者的坚强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点评了“95 后”大学生: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当前的世界格局处于激烈变化的情形之中,做好高校的思政工作意义深远,而沟通则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模式中必不可少的方式之一,两者通过有效信息的交互,实现思想和情感的传播,以达到相互理解和意义建构。在高校的场域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关系结构,师生间的沟通构成了互动也相互传递了文化价值观,高校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是通过引导来把控校园舆论。

基于新时期大学生的个性特点,需结合时代特征,分析环境因素,探索新型师生沟通模式,在教师的话语权不断受到挑战和冲击的环境下,进一步把握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主动权,提升思政工作的成效性,维护高校意识形态的稳定性。

一、 探索师生新型沟通模式的意义

(一)稳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栋梁,高校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重要领域,时代的发展造成环境的变迁,也势必会从方方面面影响青少年的思维模式,作为大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与时俱进更新沟通模式,拉近与学生心灵的距离,在其成长道路上及时给予其正确的引导,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一群有志青年和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才能真正办好社会主义高校。

(二)提升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学工队伍是一座桥梁,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也承担着上传下达的工作,和学生建立良性的沟通,在独立的大学校园中给予其帮助,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因代沟而与学生的疏远,也能真正将校园教育实践活动的精神内涵传递到学生心中,而非强制或敷衍失去其原本的意义。

二、新时期大学生个性特征的变化分析

(一)热衷运用新媒体,过度依赖网络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冲击,西方的文化渗透,当代大学生好奇心旺盛,求知欲更强,部分学生在价值观并未完全成熟时接触到网络信息中大量的多元化价值观对自身的文化信仰产生质疑和动摇,在师生的沟通中,并不会完全接收对方的信息,教师的话语权大打折扣。同时也因为游戏世界较于现实世界更易获得的满足感和新鲜刺激,一部分当代大学生“宅”与“佛系”特征愈发明显,青春年少却沾染暮气,他们多与手机捆绑,于虚拟世界寄托了更多精神需求,而对现实世界更加懈怠且无所无谓。

(二)竞争意识更强,集体意识相对淡薄

大学中95后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长期处于独自成长的环境,家庭条件相较优渥,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开阔的眼界和活跃的思维,个性张扬,向往自由,乐于表现自己,竞争意识强烈,但在集体和团队活动中渐渐缺乏奉献精神和合作精神。

(三)盲目跟风,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失去了高考的弹性式压力,刚进校园难免迷茫不知追求何方,高校中以寝室为单位的抱团和从众心理更盛,尤其学习活动中,“复制粘贴”更成常态,长此以往会加重学术不正之风,也难以激发大学生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

二、新形势下进一步优化师生沟通模式

(一)换位思考法

现阶段学生个性鲜明,性格多元化趋向发展,对学校活动积极性退却,难以领会其精神内涵来肯定自身的价值感,单项传递信息往往难以被接受,教师与学生的沟通需要逆向思维导入模式,转换立场,充分把握一切为了学生,一切围绕学生的要义,从学生的角度切入事件,再从最合理的角度分析事件,多方立场解释事件的原委,也请学生转换立场思考对方的行为的意义,从心境和格局上给予其肯定,疏通,提升,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二)建立真诚有效性沟通

建立真诚有效性沟通需要重新定义学生工作者的角色定位,作为信息的传输者,接受者与调节人,做一个“真实”的人往往可提高谈话的效率,并非要走传统意义的“套路”,现代化的大学校园需要教师的教育模式也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适时袒露自己的心扉,多以自身的故事为例,摆在平等的的立场上从情感上达到共情同理,输入源源不断输出正能量。语言上,避免官话套话和一味的心灵鸡汤,措辞间运用技巧,

(三)把握适当的距离,塑造引导者的角色

与学生距离太过亲近可能会令学生不以为然,疏远更会使学生从心理上疏离,做一个有号召力的榜样,亲近且被仰望,对此也需要教师队伍质量的不断提升,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教师本身要不断加强学习,强化专业素养,坚固理想信念,提升个人魅力,能够体察到学生的心理動态,在沟通上有开启,点播的意义,成为一个导师的角色,遇到学生好奇敏感的问题,正面地解释清楚,不避重就轻,不敷衍遮盖,传道受业解惑,帮助他们成长。引导的立场是理解之上还要高一个维度帮助学生了解当下面临的情景,以及指导大格局下长远来看怎么做,怎么想才能实现最大成功率。

(四)多种沟通模式并行

师生间语言沟通包括一对一,一对多,除此之外还包括行为的互动。一对一更着重倾听,交流,疏导,解答,掌握更多的网络语言拉近距离,关键时机化解紧张气氛,时间根据沟通效果而定。一对多以班会形式居多,注重逻辑性和环节,因一个分支议题耗时太长沟通效果将事倍功半。行为上,共同参加群体活动,注意行为的主动性和过程的互动性,身体力行起到示范作用,也利于增进师生间的情感和信任度。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8RW06ZDB

作者简介:方淑颖(1993—),女,汉族,安徽合肥人,助教,学历:2017届硕士研究生,单位:合肥学院,研究方向:想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个性特征大学生
浅谈班主任与学生的谈话技巧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耐力跑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研究
关于对幼儿园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的研究
苏轼散文的个性特征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个性特征及高校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