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原始艺术

2019-09-10 18:59张学龙
新生代·下半月 2019年7期
关键词:人类学艺术

张学龙

【摘要】:现当代艺术的发展追求“荒地改造”,新鲜、唯一、怪诞等词成为了当今艺术家所追求的艺术理想,而艺术究竟是平地起高楼的奇思妙想还是脚踏实地的开花结果?答案不是唯一的,当然也不是标准的,艺术可以是你,可以是他,可以是世界万物,甚至是不存在的东西,其没有界限与规则,但同时又可以小到是一个封闭的自我世界。这样的艺术从哪里来?又将何处去?追其源头,自然绕不开原始艺术,原始艺术的巨大能量造就了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艺术世界。以艺术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去探讨原始艺术,可以较为全面的展现原始艺术的面貌与价值,挖掘其所蕴藏的艺术力量,明辨过去,以示未来。

【关键词】:原始 人类学 艺术

“作为艺术人类学来说,它不仅是以全球性的眼光来平等地看待人类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民族地区、不同社会阶层中的各种艺术。同时,也把艺术作为一个与社会各部分相互联系的整体来看待。” 由此可见,藝术人类学的研究视野是全面而广泛的,它不是束之高阁的学科,也不是孤立的学术研究,它要扎根于泥土与田野,以平等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对现代人类的各种问题进行探讨。以艺术人类学的视角来看,原始艺术是蕴含着巨大的创作能量的艺术类型,对于现当代艺术来说,这份“原始”能量也是不可或缺的创作源泉。而如今对于现当代艺术的“当代”的过度关注,往往使我们忽略了原始艺术的存在与美。

原始艺术作为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它是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的,是蕴藏着巨大能量的艺术类型,它的艺术性与独特性是值得被研究与探讨的,即使回到现当代的文化体系,原始艺术仍然可以焕发出勃勃的生机。诚然,原始艺术的自然与直接都是当下我们所珍视的艺术“气质”,初时的“气质”虽以难寻,但那份感动却可以实实在在的展现在我们面前,真切的影响着我们。也如当代艺术以全球语境的概念下,追求普世价值和人文情怀,艺术创作的核心重文本、重逻辑、重时空等。本文主要以艺术人类的视角探讨艺原始艺术,以及对原始时期艺术的感悟。

对于艺术的理解,可能大部分人都认为其是除却日常生活以外的更高层次的追求,从而习惯于把艺术抛离生活之外。其实不然,艺术从原始人类活动开始,就以各种形式出现在生活中,或实用或审美的服务于生活。也就是说,生活与艺术是无法分割的,艺术之于生活就是润物细无声般的存在,它就是自然而然的成为着生活的一部分,无需刻意察觉,它就在生活中时刻点亮着每一个角落。自然,生活是艺术发生的土壤,也是艺术不断发展的动力。如果要追寻艺术的源头,那也需要回到最原始的生活状态,原始社会就是艺术最初开始发芽的那片土壤,它是胚胎与原点,而现当代艺术的发展自然也无法离开原始艺术的滋养。

原始社会的艺术虽以实用为主要目的,但它的审美功能并没有因此被忽略,原始人类的爱美之心在潜移默化中被激发出来。美一直是悄无声息的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习焉不察而又与我们朝夕相处。当然,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愈加枝繁叶茂,在当今社会,艺术已经不再局限于它的原始形态,而以各种鲜活生动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美化生活,丰满人格,似乎在愈加“不健全”的社会,艺术越发的凸显出它的重要与不可或缺。

格罗塞的《艺术的起源》是用人类学的方法研究艺术的开创之作,“所谓原始民族,就是具有原始生活方式的部落”,对于原始民族,格罗塞是这样定义的。研究原始时期的艺术就要求回到艺术最原始的本身,对原始民族的艺术进行追根溯源。原始民族对于我们来说已太过久远,但原始民族创造出的艺术成就却给予了我们重要的启示。提及原始民族,可能首先直接反映在人们脑海中的便是“愚昧”、“落后”等诸如此类的形容词,而这样“贫瘠”的民族,人们更无法想象它与一直以“高雅”形象示人的艺术有什么关联。可就在温饱都尚难解决的原始社会,艺术就自然而然,真真切切的发生了。

在艺术人类学的研究视角下,艺术没有高低及上下之分,各个时期的艺术都值得被关注与研究,只有全面、平等的看待不同的艺术,才能深刻的理解与剖析艺术,而原始艺术的自由与不羁也许是各个艺术发展阶段都无法达到的审美境界。原始艺术一词作为概念也存在时空上的流动性,但动机和精神性却趋于雷同。

如中国的贺兰山岩画与法国拉斯科洞穴壁画,其动物形体被描画和夸张,画面中充满秩序的场景描绘,动物之间的布局关系似乎充满了社会意味,造型被作为人类对自然崇拜的图腾,同时艺术也作为高于生活并脱胎于生产劳动的集中反应。虽然原始民族大多数艺术作品的创作动机是其实用功能,审美要求居于次要地位,但他们的艺术之美却穿过了时间的长河,仍然为处于艺术大繁荣时期的我们所惊叹。

“从整个艺术史来看,艺术并不仅仅等同于审美,艺术的表现也不仅仅只是审美的形式、语言与手段,它应该包括更加广阔的内容。” 艺术人类学所关注的艺术是把艺术置放在生活中、社会中、甚至世界中去探讨分析,它涉及艺术的方方面面,联系横向与纵向的各个“关节”,一切要素都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原始艺术的审美特点的产生也必然与原始社会的社会环境有所关联,原始

民族的艺术是生命与美的创造,他们的艺术创作与原始社会的生活环境与生产方式息息相关,在环境恶劣及生产力极低的情况下,人们需要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去表达内心对于自然的敬畏与恐惧,以使内心更为安定,在这种情形下,艺术具有了精神补偿的作用,也生发出了社会功能。艺术风格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自于所处的世界,也来自于内心的渴望。

原始艺术的创作手法规律而单一,是艺术萌芽的初始阶段,同时也是艺术实践的基础和准则。原始艺术在色彩的选择和装潢图形上都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节奏,装潢艺术大多取材于动物和人,无论是固定装饰还是非固定装饰,都讲究对称,原始装饰也有其实用功能,即吸引的功能和恐吓的功能。而原始舞蹈在愉悦精神的同时也是一种战事准备,具有明显的社会价值。在原始民族的艺术形式中,最为值得一提的便是音乐,原始民族的音乐的目的只是艺术本身,完全抛开了实用目的的枷锁,纯粹作为艺术而艺术,起到美化生活及精神补偿的作用。原始艺术以种种不同的方式规划着原始生活,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原始人类的生存状态,同时不断更新的社会环境也影响着艺术的发展,在这种循环往复中,艺术与生活彼此作用与反作用,成为不可拆分的整体。

“原始藝术的形式乍看起来,可能略显怪异,不像艺术,仔细考察之后,你就会发现,它们也遵循了艺术的最高准则”。艺术人类学的文化批评性决定了各民族和各阶层的平等地位,原始艺术和当代艺术在质的方面没有差别,并且原始艺术的创作动机、手法和目的与各个时代的艺术是保持一致的。对于原始艺术的关注与研究,在当代的社会文化的发展上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的多样性及艺术经验的丰富性形成了艺术良性的发展循环,原始艺术作为艺术人类学研究的一个角度与层次,是艺术发展历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是开启生活之美的钥匙。

艺术从原始社会发展到今天,在一定程度上是因其实用价值,而在这过程中艺术的审美价值一直作用、美化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其审美价值也愈发重要,甚至可以成为独立的价值体系。而美与用从来都不是冲突的,艺术只有专注于自身,不完全被功用所支配,才能致力于更加全面的社会价值。此外,艺术应该只有品味的好坏之分,而没有所谓的种类优劣之别,每个类型的艺术都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价值,同时,定然也是其他类型所无法取代的,这不仅是时代进步的需要,更是文化丰盈的前提。当然,艺术也是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在这更迭的过程中,又会形成新的艺术门类,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与表达语言,艺术紧随时代的同时又在引领潮流,这是艺术的社会价值也是艺术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对于古老的原始艺术来说,它的价值并没有“远去”,以“现代”思维重新审视原始艺术,是对艺术历史的回望,是回到原始的社会语境去探寻艺术的价值与魅力,然后,再反观当下,给予艺术发展的动力与方向,“观古明新”以求创造。

【参考文献】:

【1】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

【2】方李莉,李修建.艺术人类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2013.

【3】龚田夫,张亚莎.原始艺术[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4】倪建林.装饰之源:原始装饰艺术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5】刘峻骧.中华艺术通史:原始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艺术人类学与当代社会发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

【7】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艺术活态传承与文化共享[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3.

【8】罗伯特·莱顿.艺术人类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人类学艺术
视觉人类学视域下的民族志摄影、保存和传播
纸的艺术
以人类学的视角看儿童时空观的培养
从梅里亚姆的界定看民族音乐学的学科本质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少数民族文本的文学人类学诠释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
什么是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