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特性

2019-09-10 19:26李磊
新生代·下半月 2019年7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当代中国所面临的一些列环境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生态意识都在推动习近平对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不断地做出思考,所以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而对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理论特性的考察,无疑会为我们进一步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丰富内涵提供必要的方法论基础。

【关键词】:习近平 生态文明建设 理论特性

习近平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出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下,紧密联系中国所处于的新时代和面临的新问题,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等多个维度之所长,提出了尊重自然、关爱自然、绿色发展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思想。本文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特性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鲜明的世界历史特性

首先,习近平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到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纵观历史,无数人类文明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兴盛,又有无数人类文明因为生态环境的破坏而衰落。放眼现在,也有很多的国家或城市的发展受制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基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当今现实,习近平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的感概。在世界历史的高度上概括了生态环境和人类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不仅突显了生态环境对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且也体现出了新时期党和国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期望 其次,习近平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阐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历史意义。他认为,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息息相关的。因此他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某些人的责任,而是关乎全人类命运的一项历史活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响应总书记的号召,积极投入到生态文明的建设活动中去 最后,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具有深刻的世界历史眼光。随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各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告别了孤立或相对孤立的生存状态,全人类的命运已经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任何国家的生态环境都不可能不受其它国家的影响,任何国家的生态环境问题也不可能只依赖其一国解决。因此,世界各国有必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尽可能的解决好愈发凸显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对此习近平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讲道:“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事业”,“巴黎协议应该有利于凝聚全球力量”。

二、辩证思维与整体性思维的灵活运用

一方面,习近平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整体性思维出发,提出了“生命共同体”观点。这一观点站在主客体辩证统一的高度上,将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创造性的统一于“生命共同体”这一概念之中。具体而言,“生命共同体”是指在哲学世界观的高度上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核心在于追求美丽的生态环境和美丽的社会环境,并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即自然在不断被人化的同时人也在不断地被自然化。这一观点不仅揭示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质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正确方式,还在方法论高度上一举超越了西方生态伦理学两大学派,即人类中心主义與自然中心主义学派之间的对立,对中国乃至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所提出的“生命共同体”观点既是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在更高层面上的融合。正如马克思所说:“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很多的环保主义者对于环境保护的意图是好的,但是他们的想法在一定意义上说,如果不是空想的话,就局限在现代形而上学的范围之内。这就意味着大多数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还局限在现代经济生活的范围之内,即局限在资本逻辑的范围之内。而习近平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即不是空想,更不是对资本逻辑的一种补充,而是站在哲学存在论的高度上打破现代政治、经济生活的一般意识形态去阐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正如习近平所言:“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如果抱着功利主义的思维,希望多占点便宜、少承担点责任,最终将是损人不利己。”另一方面,习近平在认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问题时,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出发,指明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的对立面主要体现在:如果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那么最终生态环境的失衡也会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两者的统一面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也是相辅相成的,即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一种生产力。所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总之,习近平通过对辨证思维和整体性思维的灵活运用,可以让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

三、显著的价值导向特性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在世界历史的高度上,在突破狭隘生态文明建设观念的基础上,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具有显著的价值导向特性。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价值导向特性主要通过价值目标、价值尺度以及价值取向这三个维度表现出来。首先,在价值目标方面,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价值目标内涵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之中,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表现之一。面对部分地区生态环境问题频发的现状,习近平曾多次提出要从整体性的、制度性的顶层设计入手,通过科学的制度来塑造生态环境上的公平与正义,扭转片面发展观,以科学的方式逐步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其次,在价值尺度方面,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通过“以人为本”的标尺来衡量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化程度。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 习近平在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基础上指出,“以人为本”就是不能以摧残人自身生存环境为代价来实现经济的发展,发展要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生态环境的要求,要看人民满不满意、答不答应。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尺度,打破了以往单纯以经济增长为唯一衡量标准的局限,使“人”的尺度在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上得到复归 最后,在价值取向层面,改善民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价值取向。习近平多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如习近平曾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一观点深刻的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民生取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正常运行的必要保障和基本前提,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为人民带来高质量的生活享受,普惠全国各族人民,囊括人民生活的现在和未来。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改善民生、促进民生、推动民生的发展,这是我国人民生生不息的源泉,也是人民生活的未来。总而言之,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不仅为我国的民生工作提供了更加系统的理论指引,而且也为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21.

【2】 人民日报[N].2013-5-25,第1版.

【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78.

注释: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21.

2.人民日报[N].2013-5-25,第1版.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78.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版,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5.

作者简介:李磊,1995.02.17,男,汉族,北京市通州区,硕士研究生,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建设
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
古丈毛尖制茶工艺的调查报告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价值的意义
浅析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国乡镇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