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住房的设计与规划探讨

2019-09-10 01:27庄晨
名城绘 2019年7期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

庄晨

摘要:以城市中低收入者的权益为本的社会保障性住房的研究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研究。为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而进行的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应突出以人为本、人本关怀,以政府为主导,塑造地方特色为辅,制定出适合本国国情的保障性住房规划与建设机制。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国情浅析探究,共同促进我国保障房的规划设计与实施。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基本国情;规划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大量人口涌往城市,城市提质扩容日新月异,城市住房必须加大建设才能满足人口的需要。我国当前城市住宅建设速度也加快了建设的步伐,其质量和数量不断激增。但是面对众多的人口数量,保障性小户型住房成为当代城市人口的重点需求。

一、 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的现状

我国实行保障性住房体系开始于95年的安居工程的提出,直到目前为止,我国形成了廉租房、公共租房以及经济适用房等较为全面的保障房体系。从98年以来我国政府就通过拨款和政策扶持的形式加大对我国保障性住房和廉租房的建设,根据家庭收入水平的不同采取与其相适应的住房模式。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及人口的快速增长,我国还面临着严重的住房压力,特别是先进收入水平不高和房价的不断增长,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住房问题。我国在保障性住房的运行体系中还不够完善,这些对我国保障性住房的规划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二、 我国保障性住房规划的基本特点

我国的保障房规划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规划实施力度较大。保障性住房规划具有较强的权威性,通过层层分解目标并将其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有效地推动了规划实施,各地均建立了实施监督机制,保证了年度计划目标的完成。

2、 规划编制范围较广。省、市、县三级政府普遍编制保障性住房规划。多数省区并没有独立编制保障性住房规划,而是将保障性住房规划与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十二五”规划或住房建设规划结合起来,各城市和一些县市则主要编制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

3、 规划内容框架比较完整。虽然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的种类比较多样,但各地保障性住房规划基本都包括以下内容:总体思路、趋势预测、发展目标、建设模式、发展总结、空间布局、保障措施,并且配以任务表、项目库、布局图等。

三、 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原则

1、 建设原则。保障性住房服务对象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解决弱势群体的居住问题是社会和谐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并非可有可无的施舍。因此,保障性住房的规划建设应充分考虑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实际情况,让困难家庭有能力承担、有尊严生活,共享城市公用设施、共享公共教育资源、共享城市经济发展成果。

2、 选址原则。为实现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有能力承担、有尊严生活的目标,保障性住房的规划选址应考虑服务对象生活成本不能太高,原则上应在城市成熟开发区域安排,不宜安排在偏僻的城市外围非成熟地区。

3、 建设模式。建议保障性住房采用"小集中,大分散"的建设模式。集中建设与分散建设各有优缺点,保障性住房建设主要应该考虑两个关键点:一是便于政府提供管理和公共服务;二是照顾住户的心理需求,避免产生自卑心理。采用“小集中,大分散”的建设模式,就是在配套成熟的"大分散"的大型居住区中按照10%~20%的比例"小集中"地建设保障性住房,控制保障性住房的合理规模,这样既能便于政府集中提供公共服务与管理,又能避免形成大规模的“贫民窟”,不在社会上形成明显的贫富层次,避免对中低收入家庭尤其是青少年造成心理压力和贫富割裂感,同时使小集中的中低收入家庭能分享大型社区较好的环境和配套设施,方便其就近工作、就医、入学、购物等,降低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成本,提高其居住质量。

四、 保障性住房设计与规划建议

1、 居住功能空间设计适宜的尺度。保障性住房首先要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但是不应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为目标,其只是保障房的一个基本设计理念。在满足保障性住房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空间条件作为住房设计的依据,将房屋的功能空间更好的利用。只有利用好保障性住房的功能空间,才能推动保障性住房的快速发展,健康发展。比如一般保障性住房的房屋面积为55平米左右到90平米左右,为中小型住宅户型,在有限的建筑面积范围内,需要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因此合理安排空间便成为设计的重点。结合家具摆放情况、家庭设施、使用者的习惯和活动区域,计划卫生间与厨房面积,这样可以照顾需要人数较多家庭居住的需要。中小型户型应当做到精致、紧凑和舒适为一体,多种户型和多种面积指标相结合,高层建筑与多层建筑相结合,点式住宅和板式住宅相结合,同时控制公摊面积,加大使用面积,有电梯的住宅尽量使公共走道与消防电梯前室合二为一,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公摊和交通走道的面积,达到充分节约地效果。

2、 提高面积利用率和空间使用率。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大多为中小型户型,因此在进行各个功能区域设计的时候要坚持精益求精、面积适度。室内设计尽量采用流线型设计,这样可以给人以通透的感觉,交通面积做到有效利用,突破传统的空间单独使用功能的模式,这样可以有效保障房屋使用面积的合理利用。比如在进行房间划分的时候,如果设计为二居室卧室使用面积会加大,但是设计成三居室,则可以满足一个家庭更多人员的需求,在现代社会有的家庭可能是祖孙三代同居而住,这样设计成三居室,则可以解决人员多房间不够用的难题,更加可以使保障性住房发挥其功用。

3、 加强对环境的设计。现在人们对于居住地要求不再只是满足于有地方吃饭,有地方睡觉,而是增加了更多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居住便利性的需求。比如对于燃气站、垃圾收集、水泵房均已考虑,配电房的布置,对于缴费方便性的设计,对于商业区的需求及社区活动服务中心等等,都应当纳入保障性住房的设计中。

五、结语

保障性住房的规划设计以及具体的实施应用中,要根据各地区的具体状况合理的进行调整,对于那些经济水平不好的群众要保证其具有同等的住房权利。保障性住房建設在我国还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因此保障性住房体系的供需关系必须作为我国的一项长期问题来进行分析研究,制定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保障设计路线,从而推动我国保障住房体系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金怡,蒋辉,胡捷,项玲娜.绿色技术在保障性住房中的应用[J].科技通报,2015,05.

[2] 曹煜玲,李想.我国公租房制度设计核心问题研究[J].建筑经济,2015,05.

[3] 郑艳玲.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发展研究,2015,05.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住房保障中心)

猜你喜欢
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
电信管线资源管理系统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数字化电网技术在电网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城市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规划的设计与实现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研究
城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与解决
提升榆林地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水平实现林业健康稳定生产
我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保障房制度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分析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项目贷款的作用
保障性住房选址问题分析及选址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