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螺旋”理论视域下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路探索

2019-09-10 07:22邓小艳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邓小艳

摘 要:旅游行业的成败在于人才。目前我国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缺口巨大,需要地方高校对接旅游行业的实际需求,加强创新型旅游人才培养。“三螺旋”理论提出了大学、产业和政府三方协同创新的“三螺旋”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高校创新旅游人才培养提供了思路借鉴:大学着重于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产业着重于合作教育平台的创新,政府着重于支持和保障体系的创新。

关键词:“三螺旋”理论;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三螺旋”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中国旅游业正处于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旅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地方高校来说,如何立足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契合行业对创新型旅游人才能力和素养的需求,转变人才培养思路,是一个具有实践价值的热点论题。因此,本文拟将突破大学本身谈人才培养的传统思维,借鉴“三螺旋”理论这一研究视角,探索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协同培养创新型旅游人才的思路。

一、关于“三螺旋”理论的研究综述

“三螺旋”理论是美国学者埃茨科维兹教授(Etzkowitz,1993)和荷兰学者雷德斯多夫教授(Leydesdorff,1995),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有关政府、产业和大学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互动关系理论,用来解释大学、产业和政府三者间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关系。他们提出,“作为社会主要机构的大学、产业、政府三方积极合作与协作,每一个机构都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而同时又保持各自的独特身份,在合作中每一个机构都可以渗透其他机构而发生作用,这种重叠渗透的关系使政府、产业和大学三者的功能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并通过相互作用与合作,实现持续创新、共同发展”[1]。三螺旋创新理论的提出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近二十年国外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己发表相关文章250篇以上,总被引频次接近2万次[2]。而且,从1996年至今,已经成功召开了十四届国际三螺旋创新会议,关于这一理论的议题日趋丰富。

国内学者起初对“三螺旋”理论的研究比较散,后来学者周春彦翻译出版了Etzkowitz的著作,有关这一理论的研究逐渐升温,学者们不断从大学、产业、政府三者的关系出发,加强“三螺旋”创新理论本身及其在本土的适用性研究,并将其应用于不同的研究领域。其中,不少学者将其运用到大学发展模式变革和高等教育领域人才培养的研究中。关于大学发展模式的研究,高树仁基于“三螺旋”模式构建了大学知识创新的新理论框架[3],张秀萍等[4]、李培风[2]指出,为适应知识跨界协同创新的新要求,我国大学发展模式需要向创业型大学变革,形成政府—大学—产业协同创新机制;关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研究,学者们主要指出“三螺旋”创新模型为产学研和官产学建立长期的合作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陈红喜以“三螺旋”理论为支撑,分析“大學—产业—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 提出政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发展思路,尤其强调指出这一模式要积极争取政府的参与、协同和支持[5];石火学指出产学研结合的理想模式是“三螺旋”模式[6]。

总之,“三螺旋”理论是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对创新理论的深化,是一种多学科研究视角和研究深度见长的先进创新理论[7]。“三螺旋”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程中,研究视角已从专注于组织结构、资源组合、运行机制等宏观方面的研究转到大学变革、人才培养的微观实践方面的研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框架体系。尤其在人才培养方面,“三螺旋”理论的核心是提出了一种非线性螺旋形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突破了传统的大学、产业和政府三个主要机构的各行其道,而是强调三方参与、协同作战,从而形成“螺旋交叠”的持续互动,构筑人才培养的合力。

二、“三螺旋”理论在地方高校创新型旅游人才培养中的适用性分析

(一)旅游行业对创新型旅游人才的需求

伴随旅游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新旅游经济模式不断涌现,旅游行业呈现出战略性和全局性、民生性和社会性、综合性和关联性、创新性和引领性、国际性和开放性、文化性和精神性、生态性和永续性、现代性和人本性等特点[8],这无疑对新时期旅游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需要战略眼光和国际视野,还需要具备学习型知识结构、适应型能力结构、综合型素质结构和创新型发展能力。

(二)“三螺旋”理论对地方高校创新型旅游人才培养的指导性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必须注重与行业的有效对接。根据上述旅游行业对创新型旅游人才的需求分析来看,未来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建设的方向应是培养多层次、复合型、国际化创新型旅游人才,才能全面支撑旅游业态多元化和服务高效化、品质化的发展趋势。而地方高校作为高层次旅游人才培养的聚地,单靠自身的力量或是与政府、企业简单的合作,很难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必须依靠“三螺旋”理论提出的大学、产业和政府的“三螺旋”模式来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思路:

其一,“三螺旋”理论首先强调大学自身的创新,这是“三螺旋”模式良性运转的前提和基础。这一点对于地方高校实现创新型旅游人才培养的目标来说,也是核心与关键。创新型旅游人才最首要的是知识结构的创新,而现代大学在知识经济社会作为知识创新的主体,不能做与社会隔绝的“象牙塔”,不能完全根植于研究和学术学科的发展进行知识生产和传播,应该快速融入旅游行业的瞬息变化和实际需求,不断发掘科研潜力和智力资源,积极探索知识创新和知识转化的途径,为学生建构与时俱进的复合型知识体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的同时,也奠定“三螺旋”成功运作的基础。

其二,“三螺旋”理论强调大学、产业和政府各方资源的共享,这是“三螺旋”模式中三种力量交叉影响、相互作用,最终形成“螺旋交叠”互动效应的动力机制。这一点对于地方高校创新型旅游人才培养来说,也是助力其更有效地实现与行业持续对接的源动力。创新型旅游人才需要建构综合性能力与素质结构,这就意味着地方高校应突破大学孤军作战的传统思维,积极搭建大学、产业、政府三方资源共享平台,形成密切合作、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思路。因此,地方高校在创新型旅游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注重自身与产业、政府资源系统的交流、交换与整合,并通过各种政策支持系统的优化,营造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教育大环境,在三方“螺旋交叠”的相互作用中各尽其能,发挥聚集效应,帮助学生构筑完善的知识结构和更强的职场竞争力。

其三,“三螺旋”理论强调大学、产业和政府三方最后实现共赢,这是“三螺旋”模式中三方力量“螺旋上升”,最终得以整体协同发展的根本保障。“三螺旋”模式的核心在于将具有不同价值体系的大学、产业和政府统一起来,其关系能否持续运转主要依赖于各方利益追求以及三方共同需要的满足,这一点对于地方高校创新型旅游人才培养来说,也直接关乎其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在“三螺旋”人才培养模式中,地方高校需要通过合作获取有效资源,在持续的创新流中激发创新活力,才能更好地保证旅游人才培养质量,最终实现其社会服务功能;产业需要积极参与资源要素的整合,才能提高人才的市场适应能力,最终增强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能力;政府需要适时引导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保障和激励制度,才能提高大学和产业的创新效率和效果,从而确保人才培养与旅游行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总之,“三螺旋”人才培养模式不刻意强调谁是主体,而是强调三方互惠互利,通过有效互动实现整个系统“螺旋上升”的不断演化和升级,共同利益是给三方所处在其中的社會创造社会价值[3]。

三、地方高校践行“三螺旋”创新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思路

旅游行业的成败在于人才。但新时期的旅游人才培养已不仅仅是教育机构的事,必须是大学、产业和政府各展所长,形成合力,才能最终实现共赢。根据上述对“三螺旋”理论指导性的解读,笔者建构了“三螺旋”创新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具体的践行思路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施:

(一)大学: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创新

在“三螺旋”创新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中,地方高校应该秉承开放教学的基本理念,将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三种使命统-起来,加强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这一创新需要深入开展市场调研,充分把握旅游业态多元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特征,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完善、课程体系的优化和创新、教学方式设计与执行、教学效果评价与考核等方面密切与产业合作,整合教育资源,积极争取政府的相关支持,力保人才培养与行业有效对接。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完善、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创新方面,应该围绕行业的创新需求进行凝练和打造,目标是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体系,其中知识通过通识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的比例优化实现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的体系建构,能力和素质主要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操作、行业服务等模块实现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建构。地方高校应注重从产业领域获取创新资源要素,在整合的基础上对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在课程设置上不断拓宽学科基础平台、精炼专业课程设置、增加选修课比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教育模式上实施“平台+模块”的方式,吸纳旅游企业中具有丰富从业经历的业内精英、优秀人士到大学担任客座教授或行业导师,参与精品课程、创新实验课程等重点课程和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案例设计等课程环节的建设,力求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达到对学生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全面培养。

在教学方式的设计与执行方面,需要紧贴技术进步和旅游服务实际,革新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封闭式教学方式,一是通过“行业导师进课堂”、“干中学、学中干”等“请进来”与“走出去”等方式践行全程产学交叉融合的教学方式,渗透执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二是加强项目式教学、场景模拟教学、慕课、翻转课堂等启发式、参与式等让学生全程参与的创新教学方式的尝试,提升学生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三是强化“思想引导+专业辅导+课题研究+就业指导”的导师制,构筑跟踪式综合能力培养教学模式[9],加强学生个性健康发展、职业规划能力、探索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教学效果的评价与考核方面,应注重过程考核,并将课堂与实践教学效果与行业的用人需求和评价标准结合起来,构建阶段性评估、开放性评估、竞赛式评估以及反馈性评估等灵活、多样化的方式,达到对学生综合评价与考核的目的,为学生在旅游业态多元化背景下择优从业提供现实的参考依据,提高行业就业率,减少行业流失率。

(二)产业:加强合作教育平台创新

在“三螺旋”创新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中,产业是对旅游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检验的舞台。作为产业主体的旅游企业不能充当以往那种批评本科教育与实践脱节的“马后炮”角色,而应当积极站出来,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双需双赢”的原则,在人才培养中充当合作教育平台创新的主体,包括实践教育平台建设、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教学科研平台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等,践行“行业实践+研究平台+创新团队”的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模式,帮助学生构建综合知识结构与职场适应能力,缩短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最终使学生、企业、学校三方都受益。

在实践教育平台建设方面,旅游景区、旅行社、在线旅游服务商等旅游企业应科学设置企业用人标准,主动与地方高校加强合作,构筑与校内实践互补的多样化实习和实训平台,包括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协同创新平台、智慧旅游基地、旅游产品研发中心等,构建分层次、分环节、分阶段的本科四年不断线式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帮助学生提高行业认知、业务敏感性、职业素养、创新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完成知识与能力的统一,并且形成学专业、用专业、从事专业工作的专业意识。

在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方面,一方面,旅游企业应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和行业优势,为学校服务,构建互联网+企业+教育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电子教学辅助视频资源库,参与教材编写、教学案例库的建设,适时更新和丰富教学资源。另一方面,旅游企业应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和智力资源优势,着力培养行业创新发展的“智囊团”,深入开展旅游人才委托培养、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旅游行业技能和管理培训、旅游行业技术研发与推广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夯实旅游行业持续创新发展的基础。

在教学科研平台建设方面,一方面,旅游企业应主动与高校合作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提供一些其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作为委托项目开展研究,充分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为高校拓展办学和科研资金来源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企业获得最前沿科研成果,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旅游企业应提供合作教育基地,为高校学生完成顶岗历练、实景训练和职场体验,以及行业调研报告、旅游产品设计、旅游项目策划、商业策划、科研训练或竞赛等社会实践或毕业论文(或设计)等提供资源和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一是激励企业能工巧匠“教师化”,选择优秀企业负责人作为行业导师充实学校师资队伍,参与授课、讲座、培训以及实习实训指导等,提升学生的行业认知和职业素养;二是提供一些合适岗位,吸纳理论知识丰富的大学老师到行业锻炼,培养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兼备的“双师型”教师,共同构建校企协同培养的高度复合型教学团队,推进人才交流和联合培养进程。

(三)政府:加强支持和保障体系创新

在“三螺旋”创新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中,政府主要扮演支持和保障体系创新的主体,包括完善政策和法律环境、健全保障和激励制度,在服务、沟通和协调方面发挥作用,确保大学、产业和政府“三螺旋”模式良性持续运转。

在完善政策和法律环境方面,应站在三方共同利益的战略高度上,尽快制定和优化面向大学和产业合作的倾斜政策和组织协调政策,为内部创新能力建设和外部创新环境建设提供良好的便利条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增强大学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出台和健全保障大学和产业合作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各方行为,确定彼此的义务和责任,为各方积极参与合作教育创造良好环境,提供有利空间并规范管理。

在健全保障和激励制度方面,一是政府可以与企业联动,建立项目和资金保障制度,通过提供各类项目平台、特色优势学科专项培育计划、建立大学科技园或大学生孵化创业园等方式融合各方资源,实现大学、产业和政府的互补共赢。比如教育部提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文化和旅游部提供的“萬名旅游英才计划”项目、省政府提出的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等都是很好的示范。二是建立健全三方合作的利益协调机制,比如成立合作领导小组,建立领导定期互访机制、合作对接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等,协调解决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本性与高校教育公益性之间的矛盾。三是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和调控,助力企业为学生构筑更为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协助完善各方安全培训与保险制度,帮助降低和规避合作中的风险。

四、结语

201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奋力迈向我国优质旅游发展新时代》的工作报告中就指出,强化人才兴旅,大力推进创新型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建设。随着旅游业被确定为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更需要地方高校与时俱进地培养创新型旅游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基于“三螺旋”理论构建的大学、产业和政府协同创新的“三螺旋”人才培养模式正好提供了新的思路。但为更好地提升实施效果,需要各个地方高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估,才能真正提高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助力大学、产业和政府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1] [美]亨利·埃茨科维兹著,周春彦译.三螺旋——大学·产业·政府三元一体的创新战略[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145-148.

[2] 李培风.基于三螺旋创新理论的大学发展模式变革研究[D].山西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3] 高树仁.基于三螺旋模式的大学知识创新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 张秀萍,迟景明,胡晓丽.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创业型大学管理模式创新[J].大学教育科学,2010,(5):43-47.

[5] 陈红喜.基于三螺旋理论的政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4):6-8.

[6] 石火学.三螺旋模式:产学研合作的理想模式[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4):6-8.

[7] 庄涛.资源整合视角下管产学研三螺旋关系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8] 孙小荣.旅游工作者必须知道的旅游业“八大特点”[EB/OL]http://www.china.com.cn/travel/txt/2016-05/26/content_38542424.htm,2016-05-26.

[9] 王颖.“十二五”背景下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4):38-40.

猜你喜欢
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思考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有效教学的实践探讨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